一年成立2.2万家,露营的生意太卷了

一年成立2.2万家,露营的生意太卷了
文章图片
未来露营行业存在的最大风险点是目前过高的热度带来的——完全“性价比逻辑”的品牌内卷 。
文|《中国企业家》采访人员胡楠楠
编辑|米娜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刚刚过去的五一 , 露营如野火燎原般席卷了全国 。 而在去年此时 , 露营还是一项主要局限在露营基地内的小众活动 。
随着露营的爆火 , 一些心动的创业者想入局 。 “目前露营基地发展都比较早期 , 还没有头部的大公司 , 我觉得这是个机会 。 ”一位最近想入局露营基地的连续创业者李亮对《中国企业家》表示 。 不过他也担心 , 目前政策不明朗 , 担心后续会出台行业限制性措施 。
由于露营基地是一个重资产、回报周期长的生意 。 即使露营很火 , 但竞争激烈 , 一些露营基地也只保持了微利 。 据华西证券研报披露 , 2021年1月至10月 , 网红露营基地品牌大热荒野营业收入为1096万元 , 净利润为10.21万元 , 净利率仅为1% 。
大热荒野创始人也曾在采访中表示 , 一个营地的前期投入在百万元左右 , 单个营地需5到6个工作人员 , 加上运营、客服、售前售后、电商、投放等 , 一年人力成本就超过50万元 。 目前 , 大热荒野在全国运营营地数量已超过20个 , 分布于三亚、北京、上海、嘉兴、广州、惠州、珠海等地 。
而且 , 露营作为目前旅游业唯一逆势增长的细分市场 , 同样存在淡旺季 。 拿北方来说 , 适宜露营的时间也就7个月 , 从4月到10月 。 “淡季也要给员工发工资 , 7个月要赚到12个月的钱 , 以目前爆火的状态 , 露营地是个能赚钱的生意 , 但也并不是个赚快钱暴利的生意 。 ”一位资深旅游行业人士表示 。
对此 , 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程超功对《中国企业家》表示 , 现在入局做露营营地还有机会 。 只要选对一个有足够活力的城市群 , 像北京京郊、上海周边等 , 以及能拿到价格合理、位置合适的土地 。
一年成立2.2万家,露营的生意太卷了
文章图片
来源:视觉中国
五一前的火热销售 , 也导致露营装备缺货的状态还在持续 。 采访人员发现 , 现在淘宝上探路者、迪卡侬等官方旗舰店里 , 部分热门款式帐篷仍显示缺货 。
装备销量暴增背后 , 是更多国产户外品牌在崛起 。 2020年中开始至今 , 露营装备大卖 。 “受益较多的是国内相对大的出海为主的露营产品公司 , 因为有比较好的供应链基础 , 而且性价比高 。 很多小白用户尝鲜会首选这些 , 目前国内销售较好的多是产品同质化但还称不上品牌的一些线上‘厂牌’ 。 ”户外生活方式品牌ABCCamping创始人孙金旦对《中国企业家》表示 。
据孙透露 , 在国内比较传统的户外店 , 露营产品的占比非常少 , 都以户外服饰为主 , 中国本土也几乎没有以露营为核心的品牌 。 有专门制造露营产品的公司 , 但都以出海为主 。 但现在 , 这些“小众”国产品牌 , 开始不断在崛起 , 这也是露营产品市场长期的发展趋势 。
但孙金旦也坦承 , 在露营装备方面 , 未来行业存在的最大风险点 , 是目前过高的热度带来的——完全“性价比逻辑”的品牌内卷 。 如果没有正确的对露营文化的宣传和引导 , 市场越大 , 劣币驱逐良币 , 就越难出现真正把产品做好的品牌 。
露营“走下神坛”大众化
“给我一张毯子 , 一顶帐篷 , 我就能在公园草地上躺一下午 。 ”在北京工作的90后上班族白琮说 。 露营正从精致露营的打卡体验慢慢发展成为一种大众生活方式 , 也不再局限于90后、00后的年轻人 , 70后、80后等也正成为露营大军的主要消费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