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中国最早的肿肋龙科化石现身云南

“去年 , 第一次看到红河龙化石的时候 , 我就向有关专家请教 , 但被告知这是一种乌蒙龙化石 。 对此 , 我一直持怀疑态度 。 ”5月9日 , 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人员采访时 ,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光辉强调 。
【地层|中国最早的肿肋龙科化石现身云南】事实证明徐光辉的怀疑是对的 。 他看到的那块化石并不是乌蒙龙化石 , 而是一个距今约2.44亿年的海生爬行动物新属种——长尾红河龙化石 。 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报告》 。
“长尾红河龙是我国肿肋龙科最古老的化石证据 , 是世界上尾巴最长、脊椎骨总数最多的肿肋龙类 。 ”徐光辉指出 。
为什么会对红河龙化石归属于乌蒙龙类这一观点持怀疑态度?对此 , 徐光辉解释 , 因为乌蒙龙发现于贵州盘县生物群 , 时代比云南罗平生物群略晚 , 这两个生物群的面貌并不相同 。
“考虑到化石潜在的生物地理演化意义 , 我决定自己开展研究 , 来解决它的归属问题 。 ”徐光辉坚定地说 。
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 , 海洋生态系统在三叠纪发生了重大变革 , 爬行动物在海洋环境中辐射演化 , 形成以鱼龙类、海龙类和鳍龙类为代表的海生爬行动物支系 。
华南三叠纪海相地层分布广泛 , 保存有数量多、门类丰富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 , 为研究当时海洋生态系统的构成、食物网和营养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长尾红河龙发现于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中三叠世早期海相地层 , 全长47厘米 , 体形像水生蜥蜴 , 由69块脊椎骨组成的尾巴特别引人注目 。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研究分析 , 科研人员最终发现 , 红河龙既不同于乌蒙龙 , 也不同于黔西龙 , 是乌蒙龙和黔西龙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 。 它与此前发现的乌蒙龙和黔西龙相似 , 但牙齿外表面比较光滑、齿冠没有明显的膨大 , 与后两者显著不同 , 这可能反映了它们之间食性不同 。
这一发现为解决肿肋龙科内部的系统发育关系和生物地理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 徐光辉说 , 从长尾红河龙长长的躯干和较纤细的前肢、后肢可以判断 , 红河龙在浅海环境中主要采用侧向波动前进 , 而超长的尾部可以进一步提高侧向波动的效率 。
早在1854年 , 肿肋龙类化石就被发现于欧洲阿尔卑斯中三叠世海相地层 。 这些欧洲肿肋龙类共分为五个属 , 都归入肿肋龙科 。 中国最早命名的肿肋龙类是胡氏贵州龙 。 它由古生物学家胡承志先生1957年在贵州兴义顶效绿荫村发现 , 并由中科院院士杨钟健先生研究命名 。
论文合作者、浙江自然博物院研究员赵丽君介绍 , 胡氏贵州龙最初被归入肿肋龙科 , 但后来考虑到它和欧洲同类化石的差异 , 研究人员又将它归入肿肋龙超科贵州龙科 。
“新发现的红河龙比贵州龙还要早400万年 , 与欧洲的肿肋龙类更为接近 , 是我国肿肋龙科最古老的化石证据 。 ”赵丽君表示 。 采访人员 陆成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