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陈根:从使用到附庸,互联网不再让人感到愉悦

大疆|陈根:从使用到附庸,互联网不再让人感到愉悦

文章图片

大疆|陈根:从使用到附庸,互联网不再让人感到愉悦

文/陈根
科技进步使人们的社交活动扩展至网络 。 看起来 ,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 使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 , 也提高了人们的社交效率 。 但随着互联网对人们生活联系的日益密切 , 互联网对于生活、社交的绑架 , 对于思考的剥夺、时间的碎片肢解 , 也让所有人都充满焦虑 , 《黑镜》寓言和预言 , 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
尤其是在疫情的背景下——当前 , 全国仍然有很多地方的疫情在扩散 , 各地相继进入不同程度的封控状态 , 荒诞的、伤痛的、惊人的故事依然高频地发生 , 那些曾经我们抗拒的 , 也已成习惯 。 而隔离在家的人们却几乎只能依靠网络来获取社会的信息 , 与外界进行交流 。
一个很多人都意识到的事实是:人们每天使用的互联网 , 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会让我们感到愉悦的东西了 。 互联网为什么让我们越来越不开心了?

互联网并没有让人更开心
在疫情还没有发生以前 , 互联网对人们的情绪的影响就已经显现 。 在过去十年里 , 移动互联网从工具到内容再到生活 , 已经逐步渗透进了每个人的生活 。 移动互联网提供给人们新闻和视频 , 提供给人们看剧、看电影的机会 , 甚至人们的买菜、出行和生活的每一部分 , 都开始渗透进移动互联网里面 。
在人们每天24小时的生活当中 , 有越来越多的部分是被移动互联网所渗透或者说掌控的 。 实际上 , 智能手机本是技术的巨大飞跃 , 智能手机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形成 , 但也让越来越多的人都成为手机的附属 , 充电宝成为生活的刚需 , Wi-Fi与流量则成为生命激活剂 。
在这个过程中 , 我们会发现 , 移动互联网一开始是高效的代名词 , 但是当它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时候 , 它却开始逐步消耗我们的情绪和精力 。 微信本来是为了便利交流的 , 可是到了现在 , 微信成为了24小时工作制的大杀器 。 朋友圈本来是分享信息的 , 现在却成为炫晒的主场、厌烦的刷屏阵地、碎片信息集散地 。 没有GPS导航 , 人们现在在熟悉城市里 , 却可能寸步难行 。 新闻的定制化推送 , 让人们越来越困限于信息茧房 。
在这样的环境下 , 人们上网 , 更容易收获的 , 是焦虑而非愉悦 。 许多人大概都经历过以下情形:凌晨一点 , 还在刷微博、抖音或视频号 , 沉浸在社交媒体的同时又为自己所看到的内容感到焦虑 , 最后就算把一个个App关掉的时候 , 我们都不一定是开心的 。 第二天醒来 , 又感到身心疲惫 , 压抑和焦虑并存 。
许多研究也已经证明 , 社交媒体的使用量 , 与人们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 在《抑郁与焦虑》的一项调查中 , 研究人员找到了社交媒体使用频率(以总花费时间和访问频率来定义)和抑郁症之间 , 明显且直接的联系 。
研究者控制了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其他变量 , 包括年龄、性别、人种、种族地位、人际关系地位、生活状况、家庭收入以及教育层次等等 。 结果显示 , 登录社交媒体越频繁 , 其社会归属感越低、与他人的联结越少、婚恋关系越不幸福 。
具体来看 , 一周内 , 访问频率高的受访者比起那些频率更低的受访者 , 前者患有抑郁症的可能性是后者的2.7倍 。 同样 , 比起那些在社交媒体上花费时间少的同龄人 , 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社交媒体上的受访者 , 患有抑郁症的可能性是前者的1.7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