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津走出的文学巨匠 电影编剧李准个人资料及作品简介

李准(1928年7月4日—2000年2月2日),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他以处女作《不能走那条路》驰名文坛,其长篇小说《大河东流去》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同时,他也是一位重量级电影编剧 。

从孟津走出的文学巨匠 电影编剧李准个人资料及作品简介

文章插图
李准(1928年7月4日—2000年2月2日),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他以处女作《不能走那条路》驰名文坛,其长篇小说《大河东流去》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
同时,他也是一位重量级电影编剧,《老兵新传》《李双双》《大河奔流》和《牧马人》等电影使他红遍大江南北 。
特别是《李双双》,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在越南、朝鲜、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也妇孺皆知 。
2019年9月23日,李准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
李准是个重感情的人 。他重家乡情、重同志情,更重中华民族之情 。
作为擅长写农村生活的作家,李准对他的写作对象,对农村和农民情有独钟,感情炽热而深厚 。他以河南不同地方为生活基地,把对农村、对农民的热爱都倾注到他的作品中 。
其中有些小说和电影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作品中有的人物诸如李双双、孙喜旺、李麦已是家喻户晓 。
1997年5月,他为《牡丹》创刊40周年题辞,一幅是:“雄文过秦论,华章两都赋”;另一幅是“苏秦六国都丞相,贾谊洛阳大作家” 。
苏秦、贾谊都是洛阳人 。李准的两幅联句,既赞美了洛阳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又是对当今洛阳文坛的祝福和期望 。
李准善谈,人越多,他越有兴致 。熟悉的人都听过他的一句话:“我的看家本事就是三句叫人落泪,五分钟进戏,把读者的心放在我的手心里揉,叫他噙着眼泪还得笑!”
在常香玉舞台生涯五十周年庆祝会上,谢添抓住了正在热烈演讲的李准说:“今天想当面考考你的看家本事 。你说三句话,能让香玉哭一场,我便服你 。否则,你就倒牌子啦 。”
常香玉也跟着起哄:“你今天能让我哭,算你有本事 。”李准看着常香玉,开始讲他和常香玉的故事:“香玉,咱们能有今天,老不容易啊!
论起来,你还是我的救命恩人哩!我十来岁那年,跟着逃荒的难民到了西安 。眼看着人都要饿死了,忽然有人喊’大唱家常香玉放饭了,河南人都去吃吧!’哗一下人们都涌到粥棚了 。
一拉溜大锅,黄灿灿的小米饭,潮水般的逃荒人 。当时觉得世界上没有比饥饿更可怕的事了,也没有比得到食物更让人开心的事了 。我捧着粥,泪水往心里流 。
想呀,日后见了这个救命的恩人,我得给她磕个响头 。哪里想到,文化大革命来了 。你被押在大卡车上游街,造反派逼着,让你坐飞机 。
我站在一边挨斗,心里又在流泪 。我真想喊一句,让我替替她吧,她是俺的救命恩人哪……”
李准不仅讲哭了常香玉,还把大厅里的众人讲得屏住了呼吸,几乎每一个人都被他的讲述带入到了自己不堪的回忆里 。
1995年,李准带18名大陆作家到台湾访问 。台湾海基会的焦仁和会见大家,和大家握了握手,就借口忙要离开,让他的副手同大家谈 。
【从孟津走出的文学巨匠 电影编剧李准个人资料及作品简介】这时李准望着他转过身的背影说:“焦先生,你就要走吗?”焦仁和听到后转过身来 。
李准问起焦仁和名字的由来,随后自问自答说:“你知道这个‘和’字是什么意思吗?
繁体‘和’字的右边是‘禾'左边是龠’ 。‘龠’字是人字下边三个口,表示中国很古老的一种用竹管编成的乐器,叫作笙 。笙在中国传统乐器中最不响亮,但他一吹起来就造成了和谐 。
笙的功能就是造成和谐,以和众声也 。你在海基会负主要责任,常常有3亿人看到你的形象 。我希望你在两岸关系中起到‘笙’的作用 。”
焦仁和站定了,眼睛看着李准,激动地说:“说得好!我一天平均接待6个大陆代表团,都是一看一握就走,想不到今天听你这番话,足见大陆作家文化底蕴深厚 。”
李凖又说“这是咱们中华文化比西方文明高明的地方 。我们讲‘和为贵’,‘和气生财’ 。‘和’才是人生目的,而不是‘争’ 。海峡两岸应当立足于和’,而不要再争下去了 。‘争'的结果对双方都不好 。”
焦仁和先生听了这番话,表示赞同 。并说,一定要为祖国的统一多作贡献 。李凖用中华民族的文化融化自己,同时也融化他人 。
自此之后,李准每年都在生日前夕收到焦仁和先生寄来的“李凖先生华诞贺卡” 。
2000年2月,71岁的李准的生命划上了句号 。他生长于洛阳,在风雨坎坷的文学之路,艰辛跋涉,奋力攀登,执着追求 。
他终老于京华,终老于中国现代文学馆这个神圣的文学殿堂的岗位上;他用自己的生命为自己划下了一个闪光的惊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