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原生时代,IT运维视角为何要转向可观测性?

云原生时代 , 可观测性变成了基础设施级的诉求 。
云原生时代,IT运维视角为何要转向可观测性?
文章图片
随着微服务、容器化的兴起 , 云原生带来的应用复杂度呈指数级上升 , 这种复杂度增加了系统状态可视化的难度 , 企业对于系统可观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2018年 , “可观测性”正式走向前台 , 用于描述云原生环境下服务的状态变量 , 加之包括谷歌在内的众多大厂一拥而上 , 很快成为云原生技术领域最热门话题之一 。
监控技术和工具革新迫在眉睫
“可观测性”一词诞生于几十年前的控制理论 。
在许多实际问题中 , 控制系统的状态变量不是由直接测量得到的 , 而是通过某种观测方法得到的 , 由某种观测系统所得到的结果能否真实反映系统的状态就是控制系统的可观测性 。
可观测性可以完全反映系统状态的特性 , 就像汽车方向盘下的各项仪表盘一样 , 实时动态告诉我们车辆的时速、耗油、灯光、暖风等状态特征 。
进入云原生时代 , 应用的构建部署与运行时基础设施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 比如技术架构微服务化、运行时环境容器化、业务系统依赖关系复杂化 , 运行实例生命周期短等等 , 监控也随着进行实时动态调整 , 传统预先配置再监控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云原生的场景 。
因此 , 云原生可观测性是指 , 从传统软件监控及数据分析可视化工具中 , 总结出在云原生领域中 , 从底层容器基础设施、通用技术组件到业务应用系统全链路监控运维、运营治理等产品化体系化的能力诉求 , 确切的体现了云原生的核心理念 。
相比监控更多偏向自动化工具 , 可以替代人自动监控系统异常 , 云原生可观测性不仅包含传统监控的能力 , 更多的是面向业务 , 强调将业务全过程透明化的理念 。
云原生时代,IT运维视角为何要转向可观测性?
文章图片
为可观测注入AllinONE思想
在云原生时代 , 可观测领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市场 。
Gartner预测 , 到2024年 , 将有30%的企业会通过可观测技术来提升数字化业务的运行性能 , 相比2020年的10%提升了3倍 。
2023年 , 全球可观测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64.94亿美元 。
“可观测市场不断增长 , 带来的不仅是机遇 , 同样也带来了更多挑战 。 企业对于可观测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应用程序 , 而是需要从全局的角度洞察云、网、边、端的应用状况 , 更加主动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地提升企业运维的效率 。 这不只是工具或技术的选型 , 更是一种理念 。 ”博睿数据CTO孟曦东指出 。
随着云原生架构的演进 , 可观测的边界与分工被重新定义 , 传统的容器、应用、业务分层监控边界被打破 , Dev、Ops、Sec的分工逐渐模糊 。
业界开始意识到 , IT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 对IT系统状态的监测与诊断也需要一体化的方案 。 因此 , AllinONE思想逐渐成为主流 , 运维行业也随之发生了三个变化:
一是企业视角发生变化 。 以前企业更多关注系统运维层面机房建设、底层服务器的搭建、购买 , 现在基于云化基础设施 , 企业更注重业务搭建、业务体验优化以及业务运营 。
二是运维职责发生变化 。 云化基础设施对企业而言是不可见、不可控的 , 因此需要往平台型、业务的方向转型 , 转向DevOps和SRE方向 。
三是监控技术发生变化 。 云原生导致微服务和分布式趋势增强 , 使得现在系统很难运维 , 需要监控技术从“监控”走向“可观测” , 构建起一套高效的排障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