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体验还能有多爽?

移动体验还能有多爽?
文章图片
题图|视觉中国
每当我们聊起手机发展史 , “技术跃迁”肯定是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 现在随便一台智能手机 , 都比20世纪70年代的超级计算机小1000倍、便宜1000倍 , 同时计算能力却强大100万倍 。
在改变人类的巨大技术进步背后 , 移动技术也曾无数次走上过“岔路” , 最终决定一项移动技术能否被大众选择的关键 , 从始至终都是“体验” 。 其中一个最好的例子 , 是移动产业和消费者对于“手机影像”体验 , 长达20多年、贯穿功能机和智能手机时代的执着追求 。
功能机时代“堆像素” , 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堆摄像头数目”、“堆传感器尺寸” , 近几年手机厂商更是直接跳出硬件范畴 , 自己做起了影像的深度优化 , 轻则调整“计算摄影”算法 , 野心更大的已经开始“自研专用芯片” 。
从浅到深、从单一参数到软硬件整体、从产业单一环节到上下游协作的手机影像发展历程 , 实际上 , 也折射出了整个产业提升移动体验越来越难的现实 。
移动体验还能有多爽?
文章图片
以这些年大放异彩的“计算摄影”为例 , 其基础思路就是 , 在提升镜头数量、传感器规格、拍照光学结构的“传统路线”之外 , 在用户按下拍照键到输出照片这零点几秒之间 , 全方位引入手机各种处理器的计算能力 , 对照片进行实时性的优化 。
这一整个过程中 , 手机进行了复杂的软硬件协作:先是接收传感器中的原始信息 , 然后调用SoC中的ISP(图像信号处理器)进行基础性处理 , 再按需调用CPU、GPU、NPU(神经网络处理器) , 利用厂商事前训练出来的AI神经模型 , 对于照片进行特定的优化 。
从最基础的硬件层面进行突破、到横跨移动产业上中下游的深度协作 , 已经成为推动手机摄影体验的核心基础 。 在这两条思路的指引下 , 底层技术厂商的重要性被进一步放大 。
不难发现 , 智能手机进化到今天 , 能够决定广大消费者体验上限的 , 早已不是各种所谓“应用创新” , 而是需要回到最基础的底层硬件层面 , 通过发挥底层技术的支撑能力 , 为手机的上层体验带来更大的创新空间和可能性 。 底层技术 , 不仅能够决定产品的下限 , 还能极大影响体验的上限 。
如何打造最强移动体验“中枢”
眼下 , 智能设备的体验正更多依赖于硬件技术的完善 。 新的课题不再仅仅是技术参数的提升 , 更是如何让用户更好地享受到技术创新带来的体验变革 。
关键的问题是:在智能手机已经相当成熟的今天 , 移动产业应该如何再次实现真正的“体验变革”?
在5月20日举办的“骁龙之夜”上 , 高通发布了骁龙8+旗舰移动平台 , 与去年12月发布的骁龙8相比 , 骁龙8+的CPU性能和GPU频率实现了10%的提升 , 功耗分别实现了30%的大幅下降 。 同时 , SoC整体功耗实现了15%的下降 。
这就保证了各种出色体验 , 都能建立在更长时间续航、更高能效的基础上 , 延长了电池的可用时间 。 据统计 , 基于相等的电池容量 , 骁龙8+手机相比骁龙8 , 可以增加近1小时的游戏时间 , 或者是超过80分钟的视频播放时长 。 外出时 , 这种在高性能场景下多达1个小时的续航提升 , 对于用户来说往往是非常关键的 。
而在新移动平台发布之外 , 骁龙还分享了面向未来移动体验的发展思路:全面覆盖移动体验相关的六大技术支柱 , 并且将这些技术支柱融合为一个互相支撑、彼此协作的矩阵 , 全力支持用户体验的升级与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