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少数民族中,除部分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外,一般都有“无酒不成礼”的传统待客心理 。
少数民族在饮酒时很讲究敬老的礼节 。
锡伯族的年轻人不许和长辈同桌饮酒,其中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长幼有别,不能没大没小;二是酒喝多了容易失礼,对长辈的不敬被视为最丢脸的事 。朝鲜族晚辈也不得在长辈面前喝酒,若长辈坚持让小辈喝,小辈也得双手接过酒杯来转身饮下,并表示谢意 。
蒙古族家中来客后,不分主客,谁的辈分最高,谁坐在上座主席位置上 。客人不走,年轻媳妇不能休息,哪怕彻夜畅饮长谈,也得在客厅旁边昕候家长召唤,好随时斟酒、添菜、续茶 。满族家中来客,由长辈陪接,晚辈一般不得同席,年轻媳妇侍立在旁,装烟倒酒,端菜盛饭 。
彝族家中酿好洒的第一杯敬神,第二杯要敬给家中老人,晚辈不得先喝 。凉山彝族群聚饮酒时,要按年龄大小、辈分高低分先后次序摆杯斟酒,并由在场的英俊聪明的小伙子先给老人敬酒 。敬酒者双手捧杯,右脚向前跨一大步,弯腰躬身,头稍向左偏,不得直视被敬者 。被敬酒的老者则谦和地说:“年轻人啊,对不起了,老朽站不起来了”,或者说“借给你这一杯”,表示回敬,小伙子便立身饮尽,否则为不敬 。民间谚语说:“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轻人的”,所以敬酒献客时,必须从老人或长辈开始,如此才合乎“耕地由下(低)而上(高),端酒从上而下”的传统规矩 。
壮族请客时,只有与客人同辈的长者才能与老年客人同坐正席,年轻人须站在客人身旁,给客人斟酒之后才能入座 。给客人添饭时勺子不能碰响锅,免得客人担心饭少不敢吃饱 。每次夹菜,都得由陪客的长者先给客人把最好的菜夹到碟中后,其他人才能依长幼之序夹菜 。年轻妇女一般不能到堂屋的宴席上共餐,能饮点酒的老年妇女则可 。
傈僳族在年节请客时,在酒席上,父母可以向长辈诉说儿女使他们不满意的事,做儿子的,尤其是做儿媳妇的,总是很体谅父母的心情和难处,他们听完长辈关于自己的诉说后,便马上出来请求父母公婆原谅自己不懂礼 。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没有“家丑不可外扬”的概念,社会习俗普遍认为,长辈不论何时何处批评晚辈都是应该的 。
少数民族饮酒中的敬老习俗,从信仰的角度看,也反映在对祖先的崇敬上 。例如广西毛南族,请客人吃饭时要请客人坐上席先给客人斟酒夹菜 。而客人在端杯饮酒时,须先用手指尖或筷子头蘸点酒,弹洒几滴于地上,表示首先敬献主家的祖宗,然后主客碰杯,说互相祝福的吉祥话 。晚辈吃饱饭离席时,要很恭敬地向客人说:“请慢吃!”
少数民族在欢聚待客饮酒时,特别重视和谐热烈的气氛 。
凉山彝族喜欢喝寡酒,即不用下酒菜,因此可以随时随地喝 。相识者邂逅相遇,买碗酒,或买瓶酒,几个人围圈而蹲,仅用一两只酒杯,或干脆不用酒杯,一人一口轮流喝,称之为喝“转转酒” 。若用酒杯,便先从最年长者开始,从右至左,一人一杯,接力轮流,不得轮空,众人用一酒杯,称为“杯杯酒”,谁也不嫌弃谁,同乐同喜 。凉山甘洛县有家酿酒的彝族还常饮“杆杆酒”,即酒酿好后,将一根打通节的竹管插入坛中,众人围坛轮流吸饮,酒液吸完了,再掺冷开水入坛直至味淡 。土家族也有插竹管于酒坛咂饮的传统,传说起源于明代土家族士兵赴东南沿海抗倭时,百姓送行,置酒于道旁,经过酒坛的兵,咂一口,即可前行,不误行军 。
嘉庆年间鄂西长阳(今民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诗人彭淦在描写此酒俗的竹枝词中说:“蛮酒酿成扑鼻香,竹竿一吸胜壶筋;过桥猪肉莲花碗,大妇开坛劝客尝 。”羌族把这种喝酒法叫做喝“咂酒”,但不是众人一吸管,而是一人一根长而细的吸管,围坛咂酒,在喝酒的过程中还穿插有歌舞 。壮族喝咂洒的记载,最早见于《岭外代答》,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书中说,单州钦州壮族村寨,客人至,主人铺席于地,置酒坛于席中,注清水于坛内,插一竹管于坛中,依先宾后主的次序吸饮 。饮前由主妇致欢迎词,男女同坛同管,水尽可添.酒乃甜酒 。黎族和布依族也喝咂酒,其形式与羌族相似 。
广西大新县壮族人家,当客人光临时,在饭桌上主人先给客人和自己斟杯酒,主客共饮交臂酒之后,客人才能随意饮餐 。一喝交臂酒,气氛马上就显得很轻松融洽 。云南傈僳族和怒族在待客饮酒时,主客共捧一碗酒,相互搂着对方的肩膀,脸贴脸把嘴凑在酒碗边,同时仰饮之 。至亲好友及贵客光临,或要结为兄弟之谊,皆须如此饮酒,谓之喝“同心酒” 。悚傣族又称之为“合杯酒”和“双边酒” 。恫族的“团圆酒”气氛更为热烈和谐 。大家围桌而坐,,每人将自己的酒杯用左手递到右邻的唇边,右手搂他的肩膀,依次形成一个圆圈,主人一声“干杯”,大家同时欢呼一声并饮尽,如此三轮,方可自由敬酒 。至此,大家已觉得亲密无间,不仅谈笑风生,而且还有酒歌阵阵 。
恫族还有一种交臂酒,是两人并肩或坐或立,一手搂对方肩,一手举杯递到对方唇边,同时尽饮 。有些饮酒活动,比一般待客更显得情谊深厚 。例如黔西南布依族的“打老庚”即是“打老庚”可理解为“结拜兄弟”或结交同年好友 。异姓小伙子,不论生辰年月是否相同,只要年龄相差无几,征得父母固意便可约定日子聚饮,结拜为“老庚 。”此仪式之后,双方父母即把“打老庚” 。
,者都当作自己的儿子对待 。又如四川黑水县的羌族,同辈同年的年轻人,不论男女皆可“打老庚”,只是男女分别举行活动而已 。一般在农历正月择日,同龄人相约,携带酒肉到村寨野外聚餐,大家把鞋带放在一起,轮流去抽,那两人抽到了同一双鞋的两根鞋带,他们就相互结为“老庚”,在今后的生活中不仅他俩要同甘苦,共命运,两家人也要同心同德,团结互助 。旧时蒙古族民间在结交推心置腹的朋友时,双方要共饮“结盟杯”酒,杯乃饰有彩绸的牛角嵌银杯,非常精美,交臂把盏,一饮而尽,永结友好 。我国台湾的高山族排湾人,不仅新婚夫妇要喝“连杯酒”(也叫连欢酒),亲朋好友也要共饮“连杯酒” 。连杯酒并非指连饮数杯,而是两个酒杯连在一起 。这种酒具像一副担子,木雕彩绘,“担子”两头各雕有一酒杯 。斟满酒后,两人比肩而立,各以外侧之手执酒具一端之把手,只能同时举杯同时饮,否则酒就会洒掉,极有象征意义,既表示必须平等(端平),又表示必须同甘共苦(不论生活的酒是甜是苦,我们都得同干) 。高山族在喜庆节日里常聚饮狂欢,男女杂坐同乐 。最亲近友好者,饮酒时并肩并唇,高举酒具(竹筒、瓢、木杓等〉,倾洒下泻,如仰饮山泉,流入口中,洒到地上,尽情尽兴,大为快乐.
少数民族在待客敬酒中普遍表现出礼仪隆重和坦诚真挚 。
贵州苗族人家待客,在酒席上每巡给客人敬酒都是双杯,表示主人祝福客人好事成双、福禄双至,也寓有“客人是双脚走来的,仍能双脚走回去”,健康平安 。若客人推辞,女主人就会捧杯唱起敬酒歌,直至客人领受他们的祝愿 。
青海土族在招待贵客时,讲究“三杯酒”,即客人进门饮三杯酒洗尘,客人上炕就坐入席(有炕桌摆酒莱)饮“吉祥如意三杯酒”,客人告辞时饮“上马三杯酒”,有酒量的一饮而尽,表现出豪爽真诚,主人很高兴;不胜酒力的,只须以左手无名指蘸酒向空中弹3次,表示敬神、领情和致歉,主人绝不勉强因为不能饮者强饮之则无快乐,可谓体察入微 。
布依族在客人进门入坐后,马上捧出一碗“茶”献客,有经验者不会贸然饮,因为这是以酒当茶,客人只须慢慢吸饮,歇脚缓气即可 。
高山族某些支系,当贵客来访时,部落头人带领青年人在路旁吹奏民间乐器,夹道欢迎,直至主人家中 。贵客在屋中高凳上就座,青年男女围贵客歌舞,同时依客人数指派同样数量的年轻人敬酒 。他们手捧斟满酒的小葫芦瓢,弓身变腰,将酒由下向上慢慢递到贵客胸前,动作谨慎,态度谦恭,对客人显得十分敬重礼貌 。
赫哲族是中国唯一的以江河捕鱼业为主要经济从业的少数民族,他们待客饮酒时少不了名贵鱼馔,有向客人敬鱼头表示尊重的习惯 。席间鱼肴的鱼头朝向客人,主人敬酒后,用筷子点点鱼头,示意请客人先品尝享用 。若吃刹生鱼,则不上鱼头,但酒是必不可少的 。
在四川|凉山彝家做客,进门入座后,主人先捧上一碗或一杯酒献客 。客人若不是彝族,主人会说:“汉人贵在茶,彝胞贵在酒” 。客人可依自己的酒量随意饮多饮少,哪怕仅仅报一小口,主人也很高兴,马上会打羊或杀小猪来待客.谓之“打”羊,是因为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宰杀,而是徒手捏死或以木捧捶死 。打牲前要把牲口牵到客人面前请客人过目,以示敬重 。若客人谢绝接酒,则有不敬之嫌,主人会感到失望 。
佤族民间俗话说“无酒不成礼,说话不算数” 。解放后生活水平提高,农民几乎家家酿酒,饮酒自然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节目 。喝酒时喜邀亲友欢聚同乐 。主人给客人敬酒,必须给在座客人一一敬到,若有疏漏,便有违阿佤礼仪 。敬酒时,双手捧竹节酒筒,走到客人面前,弓身将酒筒由自己胸前沉下,再向上送到客人嘴边 。客人双手把住酒筒,将它推向主人嘴边,主人喝一口,再次敬给客人,客人一饮而尽 。第一个被敬酒的人是在场客人中最被敬重者或最年长者,他接过酒后,以右手无名指沾出几滴洒于地,口涌祝词,表示对主人祖先的敬献 。拒绝阿佤人的饮酒邀请是不礼貌的表现,喝多少可以量力而行,主人是为了友谊和高兴,绝不会勉强 。
到藏族家做客,讲究“三口一杯”,即客人接过酒杯(碗)后,先喝一点,主人斟满,再喝一点,主人又斟满,至第三口时干杯 。若客人确实不能饮酒,可按藏族习惯以右手无名指蘸酒向右上方弹洒三次,表示敬天地神灵、父母长辈和兄弟朋友 。主人再不勉强,并会表示欢迎 。一般喝完三口一杯之后,客人便可随意饮用 。客人起身告辞时,最后得干一杯方合礼节 。在喜庆节日里,藏族同胞往往以歌舞劝酒,客人若能唱,要在接过酒杯唱完答谢的酒歌后再饮尽.主人会继续歌舞敬酒,客人若不能再喝,就装出醉了的样子狂歌乱舞一通,表示酒好,忍不住喝多了 。众人及主人都会开怀大笑,再不强劝,因为尽兴尽欢的目的已达到了 。
广西红水河两岸的瑶族,在客人光临前,即把一只灌满酒的酒葫芦挂在堂屋门背后,待客人将近大门时,即刻斟酒一碗,迎上前去,一手搭在客人肩上,一手递到客人面前,说:“请饮进门酒 。”客人忙说:“我喝干,我喝干 。”若逢节日或喜庆,客人喝完酒后,主人还要朝天鸣放鸟枪,向全寨人通报有喜客光临 。“进门酒”之后,主家全体成员出来迎客进屋 。客人若无酒量,可浅尝辄止,表示谢意 。广西巴马瑶族在迎接村寨的集体客人或十分重要的单个客人时,要设“三关酒”迎接,即主家派人在屋外必经之路上设三道酒关,每经一关须饮两杯,三关之后,方进屋饮宴 。传说此俗起源于巴马瑶族的祖先“卡罗”,卡罗生下三个月后父母相继过世,善良的汉人盘尧收养了他 。卡罗成家后为报答养父母的恩情,率家人采药物酿酒宴请二老,在迎接养父母的当天,卡罗带族人到寨外十五里处设酒关,每五里设一关,每至一关卡罗敬二老甘醇的美酒两碗,以表隆重和真诚 。此传说不仅反映了汉瑶人民的团结友谊,而且寓意瑶家敬贵客如敬再生父母,其情真挚感人!
西藏门巴族当客人到家时,主人便用铜瓢或竹节筒盛满酒,先倒点酒在自己手掌心,当众吸啜,表示酒中无毒,自己待客以诚尔后,依次向客人每人敬酒一瓢或一竹筒,客人须一饮而尽 。旧时无专门酒具,门巴人以芭蕉树皮卷成小酒槽给客人敬酒,贵客四槽,一般客人两槽 。
云南傈僳族在待客时,主人用精致的竹筒斟满酒后,先往地上倒一点,表示敬祖,接着自己先喝一口,表示酒是好的,请客人放心,然后再斟满其它竹筒,双手捧到客人面前请客人畅饮 。
滇西北高原丛山峻岭中的普米族对待客人,不论生熟亲疏,都热情接待,因为他们认为客人临门是种荣耀和吉兆 。当主人听到狗叫,发现有客人光临时,家人都会出来帮客人牵马拿东西,请客人进屋 。当客人在火塘旁坐定后,主妇便端上水果、食品和一碗酥里玛酒 。普米族以火塘上方的一块长方形石柱代表家族祖先神灵,可称之为“锅庄” 。主人先敬家神,在锅庄上滴几滴酒,若是燃起火焰,则为最吉,主人会很高兴 。一般度数较高的醇酒都能接火而燃 。主人看到酒燃,便念道:“客人到,福气到,贵客犹如金太阳照,给我家暗淡的房子里,带来了光明和吉兆 。客人到,福气到,贵客好像吉星照,木楞房里充满了喜庆与欢笑,彩色的祥云在我头上飘 。”祝颂毕,主妇捧酒献客 。客人先抿一口,不得有吸饮的响声,随即说“真醉人”,以表赞美和感谢 。此后客人便根据自己的需要随便饮酒 。若有主家的长辈在场,客人要主动请长辈坐上席,并请其先品尝酒 。客人用饭,主人家人均在旁侍候,绝无不周到之处,客人吃完主人家才围坐在一起吃饭,若客人第二天就要登程,主人还为他准备路上的食品,多是鸡腿、鸡蛋、肉块、油炸粑粑等 。受到如此礼遇,客人往往会感到自己不是客人,而是主人家的至亲好友 。
少数民族尤其是南方的少数民族,在请客饮酒时,特别重视同乡邻里的友好关系 。
在贵州水族村寨,往往是一家来客,全寨各家轮流宴请 。若客人逗留时间短,无法安排到某些人家去赴宴,就得去赴“见面席”,即到各家的席上露面致谢,尝几口菜就告辞,再到下一家去,有时一天得走遍全寨,满载各家的盛情而归 。
过去,到广西壮族村寨做客,往往会得到各家的轮流宴请,特别是贵宾,有时一顿饭吃四、五家是常有的事 。按壮族习俗,客人是不能推辞的,所以有经验的客人绝不会在第一家就吃得酒足饭饱 。谢绝邀请是失礼,喝醉了失态会丢脸 。
少数民族在待客中对客人体贴入微,礼貌周到 。
海南省黎族将远道而来的客人待为上宾,有客光临,乃家中之喜事,必以佳肴款待 。若是男客,先酒后饭;若是女宾,先饭后酒 。饮酒分三段进行:第一段是相互敬酒,属一般的感情交流,第二段是开怀畅饮,以酒酣微醉为度;第三段是主客对歌饮酒,感情融洽,烂醉亦无妨 。给客人酒,主人则感到自己的礼数已到;让客人喝醉,则表示亲密到了不拘礼的程度 。主人向客人敬酒时,先双手捧起酒碗向众人致敬,尔后一饮而尽,把空碗亮给大家看,表示自己的诚意 。接着向客人敬酒,客人饮尽之后,主人马上夹一块肉送到客人嘴里 。客人不得拒绝,只能笑纳方合礼数 。
旧中国在海南部分黎族地区(今保亭、琼中、乐东交界处)存在着一种父系血缘家庭组成的社会和生产组织,称之为“合亩制”,黎语原意为“大伙做工” 。在这里,有“请客不陪客”的风俗 。给客人摆好酒菜,请客人入席后即退出,任由客人吃喝 。此俗源自担心客人拘束,便于客人随意吃喝,但是懂得当地风俗的客人,在用餐之后,绝不可把筷子搭在碗上,亦不可把饭碗和酒杯扣在桌上 。因为当地习俗认为,筷子的两头颠倒(不是一顺)架在碗上是“抬棺木的杠子”,扣着的碗杯犹如“坟头” 。主人待客人礼数周到,客人尊重主人的习俗,因此皆大喜 。
东北满族的待客礼仪向来十分周到 。旧时客人进餐,都由族中长辈陪同,晚辈不能同席,年轻媳妇手脚麻利,要在一旁侍候 。进餐时,由主人给客人斟第一杯酒,喝酒用小蛊,没有碰杯干杯的习惯,古代用大碗喝酒的遗风荡然无存 。客人喝酒要在杯底剩点儿,俗称“福底”,预祝主客都总有富足的生活 。
甘肃裕固族待客时,先敬茶,后敬酒 。敬酒讲究敬双杯,其说法与黔东南的苗族一样:“你是双脚进来的,必须喝两杯” 。男主人敬过后,女主人接着敬,如果客人不喝,女主人会说:“你瞧不起女人 。”接着是孩子敬酒,如果谢绝,小孩也会说:“你看不起小孩 。”有时还唱敬酒歌敬酒,唱一支歌敬一杯酒 。之所以如此,主要怕客人客气拘礼,不能尽兴 。因此,若客人实在不能喝,主人也觉得自己的心意完全尽到了,再不会勉强的 。
西藏珞巴族当客人到家时,主妇赶快洒水扫地(吊脚楼的二层,地面是木板或竹条板铺成),在临窗处铺熊皮或棕编坐垫,摆上长方形矮餐桌,上些常备的应急炒玉米 。接着女主人把储存在葫芦里的鸡爪谷酒倒进一个吊着的竹筒中,再加入温水,稍停片刻,拔掉筒底活塞,让过滤了的酒注入筒下的石锅(珞巴族有使用石锅做饭的原始石烹遗风)中 。女主人右手执瓢,左手端木碗或竹碗,双膝脆在客人面前,将碗放到桌上,再将瓢中酒先倒一点在左手心,用嘴报尝一下,尔后给客人碗中斟满 。陪客的男主人双手捧酒碗递给客人,女主人同时说:“酒不好,别见怪 。”夫妇配合十分默契 。客人喝口酒,说“酒味很好”以表示谢忱 。
【中国酒的礼俗—少数民族待客酒俗】客人每喝一口酒之后,主妇都立即将酒碗斟满,当地习俗以始终保持酒满为待客实诚 。珞巴族酒席上的山珍是鼠肉 。这种出没于山野的野鼠长近盈尺,重约千克,体圆肉细 。平时珞巴人随捕随吃,年节前则要储存鼠干准备待客 。客人在莅临,主人即将野鼠干穿上棍,燎毛刮净,扔掉内脏,切成小块,以石锅炖烂,佐以调料,肉嫩味鲜,百食不庆 。以鼠肉作美食下酒敬客的还有黎族(食山鼠、田鼠和松鼠)、傣族(食竹鼠)和贵州省镇远县涌溪一带的部分苗族 。少数民族许多食野昧的经验,为扩大人类食源提供了生动的范例,是很值得发掘总结和宣传推广的 。
- 中国古代酒的礼俗—独特的饮酒方式
- 中国古代酒的礼俗—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
- 中国古代酒的礼俗—祭祀丧葬与酒
- 中国古代酒的礼俗—婚姻饮酒习俗
- 大雄宝殿内的三尊佛像是谁
- 寺庙里弥勒菩萨背后武士的由来
- 佛教中守护庙门的两位力士是谁
- 仡佬族:九天天主后代的传说
- 醋的由来
- 盘点中国各地的祈子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