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吃春饼
吃春饼叫做“吃龙鳞”是很形象的,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 。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 。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 。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热热乎乎,欢欢乐乐 。
二月二吃猪头肉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 。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 。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的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 。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 。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 。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 。”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 。
看起来猪头还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 。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 。“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 。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 。“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 。“二月二”吃现代“扒猪脸”,回味古代的餐饮历史,真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验 。
二月二吃芥菜饭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 。旧时,老百姓生活贫困,卫生意识淡薄,再加上缺医少药,皮肤病(如疥疮)患者多,且易传染 。芥菜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及维生素C,经常食用富含叶绿素及维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强抵抗力,对人的皮肤有好处 。故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 。
据说,这个习俗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一天,清朝乾隆皇帝微服察访民情,到浙南一农户家中,发现一名饱读诗书的青年张某因家境贫困,无法进京赴考,只得在家苦读诗书 。张某热情好客,请乾隆皇帝吃顿便饭 。正当准备做饭时,张某发现米缸里的米不够吃,又没菜肴 。张某临机一动,计上心来 。叫其妻先准备开火,自己从后门出去到菜园里剥来一把碧绿幼嫩的芥菜,加点佐料,煮成一锅绿中夹白的芥菜饭 。
乾隆皇帝平时吃惯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鲜,且时至晌午,早已饥肠辘辘,一闻到这芳香扑鼻的芥菜饭,食欲大增,吃得津津有味,并赞不绝口,连问这绿里夹白的饭是怎么做的 。张妻答道:“这叫芥菜饭,吃了不会生疥疮 。” 这天,刚巧是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饭的习俗便从此传了下来 。
二月二吃蝎子爪
吃蝎子爪即吃炒豆子(这种炒豆子被当地人成为“料豆”,料豆,指黑豆、黄豆或花生等,一般煮熟或炒熟,也说料豆子 。)
每年农历二月二在一些北方地区,像西北、山东等地有吃炒豆子的习俗,表示每年春天的开始 。提前几天用佐料把黄豆泡好,晾干,这天炒好,也有用糖炒制的,但主料是黄豆 。
【二月二饮食习俗】孩子们走到那家,念叨着流传的俗语,“二月二,炒蝎子爪(既炒的黄豆),大娘婶子给一把”,料豆(既炒的黄豆)成了招待的主品 。人们吃着料豆去赶二月二的土地庙子会,玩耍、购物、交流、看戏等 。学生们到了学校,更是热火朝天,教室成了料豆的小型展览会,嬉笑品尝,看谁家的手艺好 。这天不允许喝糊犊(用面粉做成的汤),特别是家中有属龙的更是不行,传说怕糊龙眼,命不长寿,这天只能吃面条、水饺 。水饺馅子是从农田中挖的荠菜、春节的肉,加以佐料制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