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徽州,一场婚姻的促成,大致可分媒合、订亲、成礼、合亲四个阶段 。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 。经过以上阶段和程序的,才为“明媒正娶” 。另有童婚、纳妾、换亲、入赘、冲喜、灵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 。旧时徽州人的婚嫁习俗,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其诸多繁文缛节,不少到带有迷信色彩和买卖婚姻的因素 。下面我们就从徽州婚嫁的九道程序,一一来让大家做更进一步的了解 。
说媒:旧社会的古礼,男满18岁为“弱冠”,女满15岁为“及” 。儿女到了十三四岁,父母就开始关心其婚事 。联姻讲求门当户对,实际上女方每望高攀,男方却需适当迁就 。故有“嫁女高高求,讨亲低低凑”的说法 。;一般都由乡里的好事婆娘,往来游说,巧言撮合,或由男方选定对象,委托媒婆前往提亲 。女方如同意,媒婆就取得女方年庚八字红单送到男家,男方将八字置灶君座下,以测有无不祥之兆 。若厨房三日内不失盘打碗,不缺瓢少筷,认为初步吉利 。再将男女两方生辰八字送到算命先生处,看看是否相冲相克,全部通过,确认无误才可以正式求亲说合 。
行聘:俗称“下定”、“定亲”,双方确定联姻后,选定吉日,由男方备下红贴,称为“鸳鸯礼书”,在内页写上男子的生辰八字,装入一个红封套,附写一篇请求联姻的定格文章,备下一支新毛笔和一块新墨放入一个红皮“批书匣”,请一名本房男性亲属带上批书匣,随媒人去女家,俗称“下定书” 。同时还要根据女方要求送去“头节礼”,如衣料、首饰、礼银等 。如民国期间黟县的礼银规矩就是108块银元 。不过这也要看家庭财富多少而不等,但尾数都是八,寓意“若要发,不离八”之意,而且每枚银元上都要用朱红写上双喜字 。女方受到后要由家长(父兄)用其新笔墨在鸳鸯礼书中内页左边写下女方生辰八字,然后在封面上写上“亲允大吉”,送回男方此为“批书” 。女方收下的礼金,用来置办嫁妆,富豪往往自增陪嫁 。这样就算是正式定亲了 。鸳鸯礼书就是订婚凭证 。定亲后,男方一年三节均得向女家送礼 。
请期:订婚后,男女完婚,男方先请媒婆上门提出结婚请求,得到应允后,由男方捡选迎娶日期,书写在红柬上,配上相应的礼物,请媒人送到女家 。古时便称为“请期” 。现代叫“送日子” 。搬行嫁:在迎娶的前一天或当天,男方需派人前往女宅搬嫁妆,称为“搬行嫁” 。搬行嫁期间,男女双方住宅张灯结彩,鸣炮奏乐 。嫁妆一般都是房间家具及日常用品 。富贵人家也在拜匣里放上一些金银首饰等,吃、穿、用品业一应俱全,机会可供一生享用 。(有的甚至连棺木都备齐!!) 。
开面:又称“拉面” 。在迎亲的当天,姑妈或舅妈要给新娘开面,即用两根丝线靶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否则要被讥笑为“毛脸” 。开面意味着姑娘时代已经结束 。
迎亲:成亲值日,迎娶新娘要用花轿,少数沿河地区用船 。迎亲人员一般为媒人、喜娘、舅舅、姑父以及与新郎、新娘年龄相仿的青年男女 。抬轿者为四人,富贵人家为八人 。新郎一般要亲自前往,歙县也有不用鼓乐,不要新郎上门迎亲的 。到了女方家里,女方大门紧闭,要待男方在门缝中塞足了“喜包”后,方才打开大门,鸣炮迎客 。然后开始“哭嫁”,母女报头痛哭,不过哭声中更多的是乐感而不是悲伤 。为什么要哭呢?据说是“不哭不发,哭哭发发” 。花轿出门后,有的地方还偷偷盛一碗水,随着出门的花轿泼出去,象征“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花轿到了男家村口即止步不前,要等新郎背进村子,这里面又有典故,婚后若是吵架,媳妇就可以声称“又不是我自己走上门的,是你把我背进来的” 。
拜堂:歙县的习俗是,花轿至男宅落地,新郎亲自迎至厅堂,即行拜堂礼,黟县的习俗就是轿至男宅大门,公婆、新郎都上楼,要等新娘入了洞房,传带同时高呼“一代高一代,一代胜一代” 。新娘入洞房稍事休息后,才出来行拜堂礼 。
闹洞房:花烛酒宴散席后,亲戚好友聚集新娘放里,大家用各种不同的方式逗新娘发笑或是出一些难题来捉弄他们,以此取乐 。图的也是“炒发” 。
【安徽婚俗】回门:新婚第三日,新娘回娘家探望,此为“回门”,如新郎伴送,则为“双回门”,女婿第一次上门,要一一拜见岳家诸亲长辈,中午岳家要开席宴婿,称为接女婿 。徽州素有“丈母娘见女婿,犹如见皇帝“,以及”女婿上门活祖宗“登说法 。所以非常隆重 。第一次回门,不等夕阳西下,新婚夫妇必须告辞归家 。
- 运城婚俗-抹黑与抹红
- 湖北重视用“鞋”的婚俗
- 古万洲婚姻习俗
- 天津“四面钟”的由来
- 怎样在DOS命令种将盘符切换到D:盘
- 苗族杀鱼节
- 苗族赶秋节
- 融水苗族烧鱼节
- 办夜被困在山上应该怎么办?
- 瑶族的凿壁谈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