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清明节习俗


南京清明节习俗

文章插图
清明节自古以来由于注入扫墓祭祖的习俗,受到历代朝廷和民间的重视 。民间届时上坟祭扫、祭洒、烧纸、挖盖坟帽、插柳以表达慎修追远的情思 。并带茶点到看坟地者门上看望,看坟者亦留食茶饭,互称“坟亲家” 。
此时正值春光明媚,男女藉以到郊外牛首山、雨花台、梅花山“携酒游山,谓之踏青” 。有谚云“春牛首” 。近年牛首山又经修葺增设景点,并与附近新开发的将军山联成一线,成为游人观赏郊野自然风光的绝佳之处 。
此外,城南雨花台、东郊梅花山也是游人常到之处 。近十多年来,梅花山造万亩梅园,还举办国际梅花节 。每到春晖融融,万花争放,云蒸霞蔚,暗香浮动,男女毗肩接踵,陶醉在香雪海之中而留连忘返 。
秦淮河放河灯的习俗至少中断了七八十年后,南京最近几年开始重现这一习俗 。
市民可去内秦淮河东五华里水上游览线的白鹭洲公园、中华门城堡、东水关和泮池码头放河灯,追思故人 。还能将心愿写在纸上,放进漂流瓶,投入秦淮河中漂流 。市民可以购买也可以自己制作河灯 。河灯的样式采用了河灯的样式为荷花灯 。据说,荷花本是水中出,放入河中符合它的自然性;而且荷花有“圣洁”之喻,因此清明节时点、放的河灯选用荷花样式 。
实际上,放河灯的习俗古已有之,南京最早放河灯的明确记载是在明代;同时清明节期间本身就很流行出门祭扫、踏青,所以点灯放灯的祈福活动与清明节的民俗主题是相呼应的 。
有些公园内还准备了荷花船,供市民乘船放河灯拍照留念 。有清明节吃寒食风俗的南京人,可在公园放河灯后,领取橘红糕一份 。
在南京,清明节在民俗的基础上已穿插了娱乐和有关革命先烈的教育内容,而且市民过清明也不仅仅局限于节日这一天,而是将其扩大到了前后10多天的时段里,尽管活动的形式基本内容有所简化,但文化内涵更加丰富,祭拜先人,再踏青赏景,二者被有机地结合起来 。
老南京:扫墓不怠慢
南京人对于清明节非常重视 。在南京,清明扫墓一般分为两种仪式,一是挂纸,又称压纸,一般用石头或砖块将长方形的黄白纸,或红黄蓝白黑五色纸压在坟上,以示子孙祭拜祖坟 。
二是培墓,就是每年清明将家里的祖坟上培上新土,将坟头的杂草清除,并加以修整,然后将准备一些酒菜果类作为供品,另外还要给祖先们烧上一些纸钱 。不过,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现在祖先都已进入公墓,培土和烧钱的步骤都已经简化了 。
清明节,南京的老习俗不仅有缅怀祖先的沉重,同样也有春暖花开时带来的愉悦,其中踏青、放风筝、插柳就表现了轻松而怡然的心情 。
放纸鸢:过去放风筝多在清明,等风筝高飞快看不见的时候将牵线剪断,并且高喊“晦气走了”,以此来图个吉利的好彩头,不过,现在放风筝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在清明讨好彩头,而成为一个日常休闲活动了 。在南京放风筝比较多的场所有明故宫、情侣园、白马湖公园、紫金山等等 。
【南京清明节习俗】插柳:孩子们从郊外收集折回几枝柳条,编个草帽戴在头上,是踏青时的战利品,也有避邪除灾、求生保健之说,总的来说是图平安吉利 。不过,这种习俗已越来越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