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大巴山有三件宝:“家家火塘常年烧,青丝白帕缠脑壳,过冬棕片裹双脚”,这一民谣形象地道出了昔日大巴山的民间风俗习惯,而其中的火塘却与山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
火塘,顾名思义,是用来取火的设施 。它形状呈四方形,用坚硬的大青石錾刻而成,高约半尺,其状若鼎,其面若盆,俗名又称火盆,常置于堂屋,火塘中间盆内,用树圪蔸、柴块、树叶架起熊熊大火,供取暖烧水做饭之用,火塘上方悬系一条铁钩,能升能降,铁丝末端悬挂一只铁罐,因其形状似鼎,又称鼎罐 。每逢寒冬腊月,铁罐内盛着随时备用的热水,山民们劳碌一整天后用它来洗手洗脸洗脚 。
每逢隆冬季节,亲朋好友相聚,他们便热情招呼围坐在火塘边,燃起熊熊柴火,随着烈火烧旺,直让人烤得退避三舍,干柴湿柴、大柴小柴,混合兼烧,火塘里便响起清脆的噼里啪啦的炸柴声,红红的火焰映红了那一张张朴实憨厚的笑脸,在暖融融的气氛中,主人家与客人拉起了家常,他们谈论着自家的一年收成、生计得失,筹划着来年的丰收与希望,也谈山村里的奇闻轶事,掌故传说,抑或道听途说村里的婚丧嫁娶、修房起屋以及山民们自己心中十分神秘遥远的地理风水、阴阳八卦……,而每当这个季节,山里的媒婆正是她们最为忙碌的时候,她们能言善辩,走村窜户,从中撮合成就一桩桩新婚喜事,也拆散一对对父母坚决反对、自由恋爱的美好姻缘而导致人间悲剧的发生 。
文章插图
大巴山崇山峻岭,信息闭塞,蜗居在大山沟壑里的山民,朴实、热情、好客、善良 。每逢远客来,主人毫不吝惜地从火塘上方取下早已从山里打猎的野鸡、野兔、野山羊、野猪等山珍,从土地里捡出来的野蘑菇、银耳、山芋、蕨菜等纯天然绿色食品,伴着土豆、腊肉腊骨、葱蒜姜辣椒等佐料,荟萃一大罐,炖熟炖烂,那红彤彤的火苗舔着黑黢的罐底,炖汤沸煮的气味伴随着扑鼻的香气,直馋得人心头发痒 。这时,主人恭让着客人端坐上把位,从热腾腾的鼎罐里舀上几大海碗炖汤,男人们犹如梁山好汉般地猛喝自己酿成的浓烈包谷酒,乘着酒兴,划着拳令,酒壮色胆,他们谈论着山村里的哪家媳妇姑娘长得俊俏,哪家男人又偷了哪家婆娘等一大堆桃色新闻,一人一碗,一口一大盅,直喝得脸红得像关公,酩酊大醉,昏天黑地,四仰八叉,也有胆大泼辣的主妇举杯把盏,与男人一决雌雄,上阵助兴,只灌得男人脸红筋青,不分东西南北,醉态百出!
在那生活困难的年代,火塘给山里娃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与希望,从大巴山走出来的巴山人,怎么也忘不了那困难的岁月 。还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集体生产时,按工分分口粮,往往让劳动人口少的村民吃不饱穿不暖,冬夜漫长,一家老小围坐在火塘边,大人们便偷偷地从土地里挖出红苕洋芋,放进火塘煨熟,除去灰烬,那略带焦糊味的香味,牵动着细娃儿早已按捺不住的喜悦与欢呼,闹着嚷着,一人一块,没有尝到的哭闹叫嚷,让大人们安慰许久 。
文章插图
屋外大雪纷飞,寒风怒号,屋内暖气洋溢,坐在火塘边的女人们则纳着鞋底,扎着鞋垫,飞针走线,她们心灵手巧,用纤细长长的彩色花线,把山里的飞禽走兽、四季花卉、河潭里的鱼虫虾蟹,用心绣在鞋底鞋帮、袖边裤脚,工艺虽不精细,却也在朴拙中流露出精巧,古朴中彰显新奇,铭刻着妇女们对美好的追求与向往 。
大巴山的火塘,显现着一年中山民家最丰盛的季节,浓缩了庄户人家一年的辛勤 。到了农历十月,家家户户宰杀年猪,把猪肉剔成块,用瓷缸把猪肉、猪骨、猪五脏六腑盐腌后,悬挂在火塘正中,用柏枝松丫熏制成油亮亮的腊制品,用各种调料与瘦肉切细灌成香肠,用篾条编成篱笆,把大肠一圈一圈地缠绕在笆子上,悬于火塘,熏干煎成油,而山里人哪家火塘上腊肉挂得最多,则认定这家主人勤快,家道殷实富足,有出息,主人也在人们的啧啧称赞声中引以自豪 。
如今的大巴山,交通方便,村村通了电,家家用上了电热炉,为了节省天然林,老乡们则用蜂窝煤、燃气罐代替了昔日的火塘,火塘也被许多人遗忘在记忆的角落,成为人们遥远的记忆和传说 。(摄影:四月天)
大巴山崇山峻岭,信息闭塞,蜗居在大山沟壑里的山民,朴实、热情、好客、善良 。每逢远客来,主人毫不吝惜地从火塘上方取下早已从山里打猎的野鸡、野兔、野山羊、野猪等山珍,从土地里捡出来的野蘑菇、银耳、山芋、蕨菜等纯天然绿色食品,伴着土豆、腊肉腊骨、葱蒜姜辣椒等佐料,荟萃一大罐,炖熟炖烂,那红彤彤的火苗舔着黑黢的罐底,炖汤沸煮的气味伴随着扑鼻的香气,直馋得人心头发痒 。这时,主人恭让着客人端坐上把位,从热腾腾的鼎罐里舀上几大海碗炖汤,男人们犹如梁山好汉般地猛喝自己酿成的浓烈包谷酒,乘着酒兴,划着拳令,酒壮色胆,他们谈论着山村里的哪家媳妇姑娘长得俊俏,哪家男人又偷了哪家婆娘等一大堆桃色新闻,一人一碗,一口一大盅,直喝得脸红得像关公,酩酊大醉,昏天黑地,四仰八叉,也有胆大泼辣的主妇举杯把盏,与男人一决雌雄,上阵助兴,只灌得男人脸红筋青,不分东西南北,醉态百出!
在那生活困难的年代,火塘给山里娃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与希望,从大巴山走出来的巴山人,怎么也忘不了那困难的岁月 。还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集体生产时,按工分分口粮,往往让劳动人口少的村民吃不饱穿不暖,冬夜漫长,一家老小围坐在火塘边,大人们便偷偷地从土地里挖出红苕洋芋,放进火塘煨熟,除去灰烬,那略带焦糊味的香味,牵动着细娃儿早已按捺不住的喜悦与欢呼,闹着嚷着,一人一块,没有尝到的哭闹叫嚷,让大人们安慰许久 。
屋外大雪纷飞,寒风怒号,屋内暖气洋溢,坐在火塘边的女人们则纳着鞋底,扎着鞋垫,飞针走线,她们心灵手巧,用纤细长长的彩色花线,把山里的飞禽走兽、四季花卉、河潭里的鱼虫虾蟹,用心绣在鞋底鞋帮、袖边裤脚,工艺虽不精细,却也在朴拙中流露出精巧,古朴中彰显新奇,铭刻着妇女们对美好的追求与向往 。
大巴山的火塘,显现着一年中山民家最丰盛的季节,浓缩了庄户人家一年的辛勤 。到了农历十月,家家户户宰杀年猪,把猪肉剔成块,用瓷缸把猪肉、猪骨、猪五脏六腑盐腌后,悬挂在火塘正中,用柏枝松丫熏制成油亮亮的腊制品,用各种调料与瘦肉切细灌成香肠,用篾条编成篱笆,把大肠一圈一圈地缠绕在笆子上,悬于火塘,熏干煎成油,而山里人哪家火塘上腊肉挂得最多,则认定这家主人勤快,家道殷实富足,有出息,主人也在人们的啧啧称赞声中引以自豪 。
【四川巴中风俗 大巴山火塘】如今的大巴山,交通方便,村村通了电,家家用上了电热炉,为了节省天然林,老乡们则用蜂窝煤、燃气罐代替了昔日的火塘,火塘也被许多人遗忘在记忆的角落,成为人们遥远的记忆和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