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蒙古族服饰

【乌拉特蒙古族服饰】“乌拉特”,蒙古语意为“能工巧匠”,早在明代后期,乌拉特部落就以精湛的服饰制作技术享誉草原,形成了乌拉特服饰的男装雍容华贵、女装典雅细腻的特点 。男子服装以礼帽、长袍、马靴为主,妇女则以头巾、长袍、马靴为主 。乌拉特服饰不仅保留了自己的传统风格又吸收了其它地区传统服饰的可取之处,其面料色彩、缝制工艺等类似阿巴嘎苏尼特和察哈尔服饰 。在牧区穿着传统服饰的人较多,逢年过节、举办那达慕盛会时,人们则普遍穿戴华美的传统服饰 。
乌拉特部落的人,起初生活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清朝初期,由于西征镇压蒙古叛乱有功,清政府赏赐阴山南北、河套地区,  建立了乌拉特三公旗 。在三百多年的历史演变中,乌拉特部落改变了原有的服饰传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 。据历史 学家考证,乌拉特为“巧匠”或“匠人”的意思(金、银、铁匠,“特”为复数) 。因此不难推断,经过众多能工巧匠加工的乌拉特服饰,尤其是男女佩饰的细致精美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
原先乌拉特人不分男女都戴帽子或系头巾 。后来自己缝制以孤皮、羔皮为主的“本和尔”(一种回顶帽)麻忽子、四耳、鹰式、尖顶、鸭舌帽子,分四季穿戴 。
乌拉特人穿的长袍子有开权衩式和不开衩式两种,开衩式袍子多为贴身,而无衩袍子则宽松肥大,多用于野外作业或出远门时穿着 。中公旗的袍子基本没有开衩式 。长袍分棉袍、夹袍、单袍等 。穿哪种袍子是根据季节决定的 。袍子一般做一或三道窄条沿边儿,缝制三三成排的扣绊儿装饰,偶尔也有一道宽沿边儿加一道水流和双双成排的扣绊装饰 。奥吉或坎肩儿的镶边儿装饰与袍子相似 。
乌拉特蒙古人在冬天最冷的时期穿绵羊皮袄吊羔羊皮袍子 。等到绵羊皮袍发旧以后再用布帛做一层面儿 。这是因为风吹雨淋之后羊皮的油脂掉光或羊皮充分撑开的缘故 。羔羊皮袍子要选用两岁以下的羔皮,称其为“森森德勒” 。森森德勒的面儿必须用鲜艳华贵的绸缎制作 。它是乌拉特人过年过节时穿着的礼仪服装 。在乌拉特地区男人不到十八岁不穿带马蹄袖袍 。成年男性在袍子外可以加穿坎肩儿和褂子 。乌拉特人的腰带要求与做袍子时所用的布长短一样 。男人系红、黄、浅绿色腰带 。腰带略靠下系,但不会故意提系腰带 。女人则靠上系腰带,不提衣服上身,以贴身为美观 。男女出远门时穿用山羊皮制作的对襟答忽(宽松外套),以便保暖和露宿 。
乌拉特人,冬季穿厚皮做的蒙古靴子和马靴 。里边套毡袜子 。袜筒边儿露出靴筒三寸许:露出部  分镶以各种各样的美丽花纹 。乌拉特人的靴子分大鹅顶、小鹅顶、翘尖等几种 。春秋季节穿自己缝制的布靴子,其特点是轻便而舒适 。阴山以南的半农半 牧区的乌拉特人夏季都穿鞋 。
在过去,乌拉特小男孩儿不能剃光头 。后脑勺七留两缕发或脑门、两鬓处留下一些头发,十岁以后可以剃掉这些胎发 。男人不能披散着头发走路或出门,认为这样的人会造孽 。不能无辜剃光头,犯人才会被人剃掉头发 。
成年男上平时只戴餐刀等必需品,过年过节时才戴全其它佩饰,小姑娘十岁以前必须带耳环,十三岁之后梳独辫封发,辫子上挂一种叫做“阿密黛”的装饰花 。这就是少女的标志 。
十七、十八岁时开始梳三条辫子,戴圆顶帽子或用网兜住辫子,头上系色彩明亮的丝巾 。身穿粉或绿色长袍,腰系对比强烈的带子,上面穿“奥竟海”(奥吉的一种),脚穿刺绣缠绕形花纹的绸缎靴子 。
姑娘出嫁当新娘时,把封发从中间分开,脑后盘发,再戴各种头饰 。乌拉特年轻人结婚时,新郎穿蓝色长袍、黑缎褂子,头戴算盘结的圆帽子,脚穿“宝力嘎日”靴,并佩带烟荷包、火镰、弓箭等 。较为特殊的风俗是,接、送新娘的人们必须骑同样颜色的马匹 。姑娘到男方家时,在马背上尝鲜奶,新郎要把新娘连同马鞍子一起抱下,踩着白色新毡进屋 。结婚仪式结束之后,由婚嫂给新娘穿上对襟花边坎肩儿 。
乌拉特己婚妇女不戴头饰不见长辈和重要人物 。虽然头饰的精美和华贵程度因贫、富不同而有区别,但是妇女只有在守寡和单身期间才可以不戴头饰 。平时没有必要戴全套头饰,只戴“塔图尔”(一种珊瑚珠串成的额箍) 。“塔图尔”是乌拉特妇女头饰的最基本装饰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