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国家饮食文化

阿拉伯国家地跨亚非大陆,又与欧洲隔海相望,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两亿多的人口 。幅员的辽阔和人口的众多,使这里的饮食显得五花八门 。不同阿拉伯国家的饭菜不尽相同,但也存在着许多大体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譬如主食是大饼和手抓饭,菜肴以烧烤的牛羊肉为主,喜爱甜食,不喝酒,也忌食我们视为美馔的一些“山珍海味” 。
【阿拉伯国家饮食文化】阿拉伯人善于烹调,食物丰富多彩 。其饭菜的特点是甜、香、油腻 。咖啡和茶是每天不可缺少的饮料 。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禁吃猪肉,不吃外形丑恶和不洁之物,如甲鱼、螃蟹等,也不吃已死的动物 。如猎取野味时,打中后猎人即趁血还没有凝固时,迅速割断其喉头,否则就不能吃 。阿拉伯人从前的主食是玉米饼、麦饼和豆,贫穷家庭吃的主要是玉米饼 。自从不少阿拉伯国家因出口石油而收入大量美元之后,各国政府对主要食品实行价格补贴 。店铺里卖的大饼(发酵饼)和面饼比面粉还要便宜 。所以平时家家都吃大饼或面饼 。以西红柿沙拉、洋葱拌辣椒、煮豆、酱等为佐餐,肉类主要是牛羊肉 。
阿拉伯人喜欢咖啡和茶 。在各城市的街道上,咖啡摊比比皆是,一杯咖啡加上几种点心,就是一顿便宜的午餐 。名贵的菜肴有油炸鸽子、烘鱼、烤全羊等 。烤全羊是把一只肥嫩的羔羊除去头脚,掏空内脏,塞满大米饭、葡萄干、杏仁、橄榄、松子等干果和调料,然后放大火上烤 。其特色是又嫩又香,味道鲜美 。阿拉伯人用手抓饭的技术十分熟练,一是不怕烫,二是能用手指迅速地撕下一小块肉条、菜肴送入口内,手指还不允许碰着嘴 。
阿拉伯大饼由特制的炉子烘烤而成,外脆内嫩,鲜美可口,又价格便宜,已成为千家万户的大众食品,难怪埃及人管它叫“生活” 。吃大饼时通常沾霍姆斯酱,就着嫩绿的酸黄瓜条和青翠欲滴的“杰尔吉斯”青菜等 。手抓饭是先将米饭煮至半熟,然后添进椒盐、黄油等,拌匀后置锅内蒸,嗣后加入羊肉末、西红柿酱、胡萝卜、葡萄干、杏仁、洋葱、红线米等作料,用猛火炒至熟透 。炒好的米饭软硬适中,不干不燥,看上去油光可鉴,尝一口,真是味道好极了 。
烤羊肉串和切片烤肉,阿语分别叫“KABAB”和“SHAWALMA”,有人根据谐音戏译为“烤爸爸”和“想我了吗”,乍听令人不禁莞尔 。“烤爸爸”选料多是羊腿和背脊上的瘦肉,烤前将肉切成拇指见方的块状,再加入胡椒、精盐、姜葱、大料和橄榄油等作料,然后一嘟噜一嘟噜地串在长约1米的铁扦上,放入专门的烤炉中烤制,俟肉色变得黄脆,出炉即食 。热气腾腾的“烤爸爸”吱吱地往外冒油,颇能勾出食客的腹中馋虫 。
“想我了吗”原本是一种土耳其烤肉,因广受阿拉伯人的青睐,遂盛行于阿拉伯各国 。通常在临街的餐馆外竖立着一个烤肉架,架子上重重叠叠地串着一坨坨肉,有鸡肉,有羊肉,但以牛肉居多 。被炙烤的肉随铁柱子不紧不慢地转动着,烤熟一层,店伙计就往下削去一层 。吃了“想我了吗”,心里不想它怕是都难 。
阿拉伯人嗜好甜食和红茶 。甜食即点心,统称为“哈尔瓦” 。哈尔瓦往往甜得发腻,上面涂满一层层的糖,糖上还浇蜂蜜,蜂蜜上再加一层糖,吃一口满嘴流蜜 。阿拉伯人对红茶情有独钟 。他们在每杯红茶里都要放进半杯甚至大半杯的白糖,再放几片鲜嫩的薄荷叶,倒也清凉幽香 。阿拉伯国家胖人多,似与过多进食糖类脱不了干系 。
与中国饮食文化“食不厌精”的原则相比较,阿拉伯饮食可就粗线条多了,他们的烹饪方法流于单一,除了烤,就是炸,顶多再来个炖完事,要么索性生吃 。我想,个中原因,或许应归结为阿拉伯人所生息和劳作的自然环境的粗砺和恶劣,似也与他们豪迈旷达的性格息息相关 。大漠、戈壁、骄阳、风沙、酷暑、干旱……这样的生存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孜孜于饮食上的讲究,粗犷奔放的性格也使他们在生活上大大咧咧 。
无论如何,阿拉伯饮食的简单和实用恰恰是它的一个鲜明特点 。就果腹和营养而言,其功能毫不逊色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阿拉伯国家喜欢西餐和中餐的人日渐增多,它反映出阿拉伯人接受外来文化的开放性,而这,倒是与他们的祖先们善于对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一脉相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