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的过年习俗归纳起来 , 大致有节前的准备 , 贴对联、门神与福字 , 送灶主阿公上天 , 拜神 , 吃团年饭 , 守岁 , 烧鞭炮 , 舞龙 , 舞狮 , 穿新衣 , 换新碗箸 , 初一吃斋、开年、送穷 , 过人日 , 互相拜年等等 。这些节俗 , 基本上是中国传统习俗在惠州的体现 , 但也颇有一些惠州的地方特色 。
(一)年前的准备
年前的准备可分为四大类:一为扫尘清洁房屋用物;二是备新衣着;三是备食用之物;四是备新碗箸 。
1、“扫尘”
清洁衣物被帐 , 打扫屋顶屋角 , 洗净台凳桌椅的污垢 , 谓之“扫尘” 。相传它始于古代人们除疫祛灾的一种迷信仪式 。唐代盛行此俗 。宋人是吴自牧所作的记录苏杭民间风俗的《梦梁录》云:“十二月尽 , ……士庶人家不论大小 , 俱洒扫门闾 , 去去年尘秽 , 净庭户……以祈新岁之 。”惠州现代的扫尘 , 其实是一次家庭大清洁 , 像碗橱、衣柜、床等平时常用但又不常刷洗耳恭听的木制家具 , 这时都清出户外刷洗 , 晾干再搬回屋内 。此外 , 堆东西的墙角、屋顶屋角、床底等卫生死角 , 都是要重点清扫的地方 。关于此俗 , 民间还有一个传说 。说是有一户人家平时很讲卫生 , 每逢年前都要反厨房的环境和用具扫得干干净净 , 灶王爷每年也恰在这时要上天堂禀报人间善恶 , 于是反这家人的事禀报给玉皇传旨 , 不许疫魔、灾星进入这家人家 。从此 , 这家人一年四秀无灾无病 , 而邻居却灾祸不断 , 问为什么 , 这家人便把自己的事向大家一说 , 于是 , 各家仿效 , 就有了年前搞清洁卫生的习惯 。这个传说说明扫尘之飞与人们去疫消灾的观点有关联 。
2、备新衣
惠州民间备新衣着不在乎有 。家道富足者 , 新衣新裤新鞋新袜全身簇新;不富有者 , 不能购齐新衣着 , 但至少应有一件新上衣 。这一习俗在惠州民间甚为讲究 。有些老年人 , 把去年穿过的旧衣 , 或作其它用途用过的粗布料 , 重新拿到染房染一次 , 自己缝制好一件旁襟衣服 , 这也称是一件新衣了 。此习来由没有很详尽的记载 , 但和节前的“扫尘”是有联系的 , 应该是由其衍生而来 , 同有“祈新岁之安”之意 。据惠州民间的说法 , 过年穿新衣 , 来年就有好运 , 不穿新衣 , 来年就不好了 。
3、备食、用之物
新年前备食用之物 , 按惠州的习惯首为备鸡 。早在农历七月十四左右 , 名家各户便开始备养过年用鸡 , 一般是购进鸡苗 , 旧过还多有人家自己孵育 。养月余后 , 雄鸡施行阉术 , 惠州习惯称为“阉鸡” , 养到过年之时往往养成数斤重甚至十多斤重的大阉鸡 , 这就是惠州民间传统中过年的主要用鸡 。惠州的传统对春节用鸡十分看重 , 视作“排场”的象征 , 民谚中说:“年三十晚(或年初二)才知道谁排场 , ”此中“排场” , 即是指“看谁家的鸡大” , 或“谁家的鸡多” 。除鸡以外 , 过年准备的食物就多为一些干菜果品类 , 如鱿鱼、津丝、冬菇、花生、瓜子、红豆、腊肉、蛋、水果;还有糖饯食品如糖莲子、糖瓜条、糖莲藕;油炸食品如糖环、蛋散、米糕等 。惠州民间过年习惯蒸大笼()、敛糕等 , 故年前各家各户多自己备好粘米和糯米 , 将其磨成米粉 , 这项工作劳动量大 , 工作繁琐 , 帮年前的准备工作中 , 这件事往往占了许多人的较多时间 。由于春节有庆丰收及庆贺春至的意思 , 所以节前备食物的时间往往占上了十分大有的比重 。一般人家 , 往往公倾一年之积蓄 , 竭尽财力、人力、物力 , 将过年所需的食物一一购齐 。
购备用之物 , 则主要是对联、门神、福字、年画、纸宝、蜡烛、鞭炮等 。
4、备新碗箸
这是惠州民间一种特有的风俗习惯 , 惠州话谓“备新碗箸过新年” 。惠州的习惯是 , 即使家中一点也不缺碗筷 , 也要购买一套 。购新碗筷要讲究配套 , 即致同样的花纹釉色 , 碗、匙各一份然后再购买相应数量的筷子;购买的数量多为“十” 。在惠州民间 , “十”为吉祥数字 , 有“十足十”、“满”的意思 。购新碗箸的意思 , 按惠州民间的说法大致有二:一是“添丁添碗” , 以示子孙满门 , 寓“福”;二是“添新碗 , 置新箸 , 来年米谷停无住” , 寓“财” 。福、财二字 , 在惠州民间老百姓中 , 均是最为令人重视而又实惠的两个字 。
(二)习俗
一般人认为 , 过年就是指从老历年三十晚到年初五 。过了初五 , 人们已是“吃了年饭去耕田”即又开始工作了 。其实 , 惠州过年的时间并非如此短暂 , 它起自农历十二月廿三晚的“送灶君” , 止于春节最后的喜庆活动“闹元宵” 。现将过年的各种习俗简述如下:
1、送灶君
以前 , 不论贫富 , 家家都有灶君神位 , 灶君是奉天上玉帝之命 , 到人世间视察善恶的 , 他的神位安在灶台的壁上 , 上贴大红纸写的“灶君之神位”几个大字;两旁有一副小对联:上天奏好事 , 下地保平安 。红纸下有一小型香炉 , 是户主每月初一、十五及逢年过节拜祭时插香烛用 。到了灶君上天的十二月廿三晚 , 一些生活过得去的人家还要买一对用金纸剪塑成、高约12公分的灶花插在香灶两边 , 令昏暗的灶壁熠熠生辉 。灶君坐镇人间 , 受每家之香火亦负起保护每家人平安健康的重任 。
灶君上天 , 就是要在玉帝面前禀奏一家人的功与过 。功大于过 , 天宫会赐福 , 反之会降灾祸 。这天一大早 , 人们就会买两根带蔗叶的甘蔗 , 以作天梯;还要买拜祭的鸡、鱼、猪肉等三牲 , 有茶有酒 , 让他吃饱喝醉 , 以便在玉帝前说吉利的话 。民间传说灶君是大老粗 , 不识字 , 故要在灶神下放二个柑或大橘 , 两片红糖 , 以甜味封住他的嘴说好话 , 又因他是粗人 , 故当晚又要到香烛店买刻印好的“奏岁”形如一纸报告书文 。在写好的“奏岁”文章的空白处填写全家的门牌号码、人口、姓名及犯有某些对灶君不敬的事(如在灶前脱衣服、说粗话等) , 请其原谅等字眼 , 折好放入专门的信封(买“奏岁”时已备有) 。
拜祭时 , 用纸做的黑色灶君衣是送给他去见玉帝时穿的新衣 , 与“奏岁”信 , 随纸宝香烛一齐烧掉 , 烧完后将糖与大橘放大米缸留待灶君年三十晚回来享用 。
2、忙年关
送灶后 , 人们便为过年而忙碌 , 俗称“忙年关” 。其做法大致有清洁扫除、自制油角年糕、买年货、买年画、贴春联等 。一般清洁的日期定为“年廿三、廿四、清洗衣衫、扫瓦面墙角 , 年廿七、廿八 , 将室内各物洗涤 , 摆放好 , 可有可无之物要除去或藏好 。各应用物要放置规范美观 , 随后是全屋连同屋前后的地方都大扫大洗一遍 , 干干净净迎新年 。
过年 , 惠州人很注重吃和玩 , 所以过年前准备可口的小食品也是家家必须忙碌的 。例如炸油角炸煎堆 。惠州有句很流传的歇后语:“年晚煎堆人人有份” 。可见它在春节期间的普遍性 , 此外 , 还有炸糖环、蛋散等 , 特别糖环基本上也是家家必炸的 。它是用糖和糯米粉和匀后 , 靠民间的木刻印模印出来再放到油锅去炸到金黄色 , 甜而酥香 , 很引人食欲 。年廿四晚蒸糕 , 寓意新年“步步高升” 。不但有客家人喜欢的虾米萝卜糕 , 还有马蹄糕等 , 有的还蒸发糕、水 。
至于买年货 , 除了购一些拜神用的纸宝、香烛、爆竹等物 , 津丝、池菇、冬姑、腐竹、鱿鱼、发菜、虾米等都是必需的 。而过年要吃点“腊味”也是惠州人的习惯 , “腊味”是年前才有的美食 , 如腊肠、腊肉、腊猪头皮、金银润等 , 其味之香美 , 令人流涎 。年货 , 除了糖果之外还有小食 , 如“麻雀春”、花生糖 , 瓜子等 。替小孩买新衣、新鞋是万万不能忘记的 , 小孩穿新衣是惠州人过年的标志之一 , 即使穷人 , 借钱也要为小孩置套新衣鞋 , 而大人穿得旧些倒无所谓 , 吃的东西少些亦无妨 。
年画、春联 , 年廿九就要贴好 , 年画主要是贴大厅或房间的墙上 , 年画种类繁多 , 有历史故事、戏曲、山水花鸟、人物等 。有木版刻印也有机印 , 看各人喜欢而定 , 春联贴在大门与房门两侧 , 灶君与地主神位也要贴新写的大吉红纸 。自灶君上天日起 , 几乎处处都有人写与卖春联 , 有用墨水写 , 也有用金粉开胶水写金字 , 其内容多是寓意平安、健康、家庭幸福等字眼 , 生意人家则多贴“恭喜发财”等 。门神是守大门的 , 多是画武将 , 两人的面是相向的 , 但不能贴成面孔向外 。惠州有句俗语“贴错门神”大家有意见 , 不和好之意 , 就源于此 。
年廿九前 , 男人定要去理发店理发 , 女人也要洗净头发 。年廿九是市场、商店最忙的日子 , 一般年三十晚都停业迎新年 , 各人的购物都少不了的是:买一把带根须的生菜和一根带须带叶的甘蔗 , 寓意“生财”“从头发到尾” 。生意人家还特别要买条生鲜的大鲤鱼寓意“生意兴隆”;一般人家多买二条土鲮鱼煎好上碟 , 放在米缸上 , 一直放到年初七才吃 , 这叫“责年” , 责即压的意思 , 寓意“丰衣足食年年有余” 。此外 , 很多人家都要去花市买盆年桔、腊梅 , 菊花之类点缀客厅迎春 。
团年饭是惠州人最看重的 , 也是一年中最为丰盛的 。大家忙了一年 , 难得人齐团聚 , 三牲与各式美味应有尽有 , 但最忌“炒鱿鱼”(意被人家辞工) , 因此绝对没有炒鱿鱼这一味菜的 。吃过年饭 , 小孩即洗好澡 , 满街跑 , 显示他们的新衣服;大人团团围坐论生活、谈人生 , 也要再环视全屋 , 看有无疏漏(即有无过年准备不足的地方以再做好) , 大人要守岁 , 备好爆竹、香烛 , 零时差一分 , 即要烧爆竹 。此时家家爆竹齐鸣 , 此起彼复 , 硝烟弥漫红纸飞扬 , 满街纸屑(幸好此风俗近年已消除) 。
3、过大年
大年初一 , 要吃素 。有“初一吃素 , 相当一年吃素敬神之说” 。初一大人小孩要给长辈拜年 , 老者要给晚辈派“利是” 。有些年纪大的人没结婚 , 他(她)也会得到“利是” , 但不用派“利是”给其晚辈 。初一的禁忌较多 , 主要有:不要扫地、不要打烂物品 , 见面要说吉利话等 。万一不小心打烂东西或吃饭时小孩子无意跌了筷子 , 也要说句“落地开花 , 富贵荣华”、“筷落(快乐)”;如果小孩说错了话 , 大人即在旁说:“小孩子不知世界 , 莫怪”(小孩不懂世情 , 原谅他吧) , 以此趋吉避凶 , 是过年的特色 , 也是惠州人的聪慧 。
初一这天 , 惠州人举家出动 , 到西湖、白鹤峰、东坡祠踏春 , 到元妙观、准提阁许愿还神、烧香 , 到处人山人海 。
初二又俗称“开年” , 主要是走亲戚 , 要早起 , 其菜式也十分丰盛 。初二后可免去过年禁忌 , 即扫地搞清洁、洗澡等 。商家更习惯在这天摆酒席请员工吃饭;如要辞退工人 , 也是在这天提出 , 夹一块鸡肉到你碗中 , 再给你一包“利是” , 即示意你已被辞退 。
过了年初五 , 年味已减 。到初七 , 又称人日 , 气氛又回升 , 也是百姓传说要出去游玩避灾难的日子 。当日大家喜欢结伴到街上或本地景点郊游 , 人人带些小食品 , 随处吃喝玩乐 , 倒也其乐陶陶 。
正月十五称为元宵 , 闹过元宵节 , 民间意义的春节才算结束 , 各行各业又开始辛勤劳作 。元霄主要特点是当晚大摆花灯、击鼓乐、大巡游、舞龙舞凤舞狮 , 还兴高采烈猜灯谜 。当晚 , 年青人最为高兴 , 因为元宵节又称中国的情人节 。在“灯树插光照 , 花焰七枝开”“一夜鱼龙舞”的盛况中 , 年青人可以游玩通宵 , 整夜不归也不会被大人责备 。
(三)舞龙
惠州民间习惯在春节喜庆之时舞龙 , 年前多要到元妙观“开眼”、抢青 , 而后正式舞龙 , 一般都舞至正月十冬腊月五日才结束 , 这在清代末年 , 民国初年 , 直至抗战时期皆甚行 。
舞龙是中国民间传统“耍龙灯”的一种 , 是春节时的一项传统活动 。舞龙始自何时 , 史载不详 , 但古人很久以前就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 , 而对龙崇拜和信仰的历史则更为悠长 。据记 , 我国汉代便有了龙舞 , 多为戏龙和舞龙 。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 , “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 。宋《梦梁录》中记曰:“草傅成龙 , 用青木遮草上 , 密置灯烛万盏 , 望之婉蜒如双龙之状 。”这就是一种舞龙 。
惠州民间的舞龙为典型的广东风格 , 疑从广佛地区或潮汕地区传入 。所舞的龙由自己扎造 。以竹料为主骨作架 , 外表糊纸上漆 , 彩布作龙身 。扎好的龙 , 龙头往往重达25公斤 , 龙身长13丈 。舞龙时 , 由一人擎彩珠引路 , 一人舞龙头 , 十余人舞龙身龙尾 。动作包括行龙、穿龙架、跳龙门、打龙饼、卧龙待后有“猎龙公”和“派龙贴” 。惠州舞龙不仅在中秋和春节等喜庆活动中出现 。按以前的习惯 , 凡扎造好新龙之日 , 以及自然灾害严重的时侯 , 都有舞龙的活动 , 前者为“成龙择吉” , 后者自然是“驱邪去灾”了 。
据有关资料 , 惠州的舞龙活动 , 在明清时期及民国初年最为兴盛 , 清末至民国初年 , 更发展为一种综合性民间活动 。除了舞龙外 , 往往伴以舞凤、舞狮、舞鳌鱼、舞杂水等 。出龙时 , 按路程牌、日月牌、匾额、宫灯、扮色队(化装人)、鳌鱼、凤、狮、杂水(人扮的鱼虾蟹蚌等)为序 , 最后为龙 。人数众多 , 声势浩大 , 一路鼓乐不断 , 龙飞凤舞 , 穿街过巷 , 观者如云 。旧时在惠州古城内凡一出龙 , 都是满城轰动 。有些老人 , 更是携孙带幼在龙的肚子下钻来钻去 , 谓“钻龙架” , 意思是“望子成龙” , 为惠州民间一俗 。
惠州民间传统的舞龙活动皆不是官办 , 多是一街一龙 , 由居民自发组织扎造和组织活动 。在经济不甚发达 , 居民多属穷苦的状况下 , 组织起规模如此大的舞龙活动 , 是令人惊叹的 。此俗在广东的佛山地区、潮汕地区均有表现 , 形式相近 , 但惠州民间舞龙的组织形式 , 舞龙时的“猎龙公”、“派龙贴”等 , 均颇有惠州地方特色 。
(四)舞狮
春节期间的舞狮活动 , 在惠州亦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 且延续至今 , 尚有方兴未艾之势 。
中国不是狮的产地 , 故舞狮应该是舶来品 。相传汉代道教天师派鼻祖张天师居龙虎山 , 坐骑是虎 , 故汉代百姓是舞虎而不舞狮 。东汉明帝时 , 佛教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 , 佛教大兴 , 据说佛教文殊菩萨的做骑是狮 , 随着佛教的流传和影响 , 狮子受民间崇敬 , 所以舞狮便逐步代替舞虎 。据记 , 南北朝以后 , 舞狮在民间日益盛行 , 盛唐时期更是发展到了锣鼓伴舞 。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就记曰:“西凉伎 , 假面胡子假狮子 , 刻木为头丝作尾 。金镀眼睛银贴齿 , 奋迅毛衣摆双耳 。如从流沙来万里 , 紫髯深目两胡儿 , 跳舞梁前来致辞 。”明清以后 , 逐步分成南北两派 , 北派全身包裹 , 俨然真狮模样;南派以广东狮为主 , 一人舞狮头 , 一人舞弊狮尾 , 舞狮者往往着唐装、灯笼裤 , 人外露 , 主要显示武功 。
惠州民间的舞狮当属广东狮 , 近现代在惠州流行的狮主要有4种 ,
一是“大头狗” , 谓“大头狗狮”;
二是“麒麟” , 谓“麒麟狮”;
三是扁鼻狮;
四是斗牛狮;
这4种兽类与西域传入的狮子 , 在种类上已起了变化 。已完全没有了狮的影子了 。4种狮中 , “大头狗”疑从开平、南雄、顺德、中山等地传入;“麒麟狮”属客家狮 , 而“斗牛”、“扁鼻”等狮种 , 以淡水、龙川等地居多 。从一些资料看 , 惠州的土狮种应该是“大头狗”和“麒麟” 。
惠州民间舞狮活动亦和舞龙有相同特点 , 均是自己扎造 , 平时以街(村)为单位自发组织狮队 。旧时在新狮扎造好后 , 往往到元妙观点睛 , 谓“开眼” , 并进行“抢青”活动 。春节期间是舞狮活动最多的时候 。除此外 , 一些大户在喜事及店铺的开张之日 , 为“驱邪保安” , 经常也请狮往舞 。
惠州民间舞狮的特点是 , 狮爷携匣领路 , 继而是狮子 , 之后是锣鼓镲钹 , 持刀、棍、矛等冷兵器的武术队殿后 。
舞狮的传统动作有行进、瞌睡、抓痒、登高抢青、抢炮仗等 。鼓点分快板、中板、慢板和煞板 , 多打七声鼓节奏 。
【惠州人过春节的传统习俗】新春的第一天清晨 , 往往就是狮队穿家过巷的时侯 , 住户鞭炮相迎 , 并封红包 , 狮队则在家居中的门庭中舞耍 , 给户人带来吉祥好运 , 完后居民鞭炮相送 。春节舞狮之习 , 往往也要延至正月十五方止 。
- 春节民谣“唱”民俗
- 春节吃鱼的民间习俗
- 有关春节借宿的注意事项
- 海口农村春节风俗
- 广东惠州民俗
- “春节老人”落下闳 中国农历的创造者
- 泰国潮人春节年味浓
- 潮汕春节这么过
- 潮汕过年“压肚腰”
- 春节习俗在南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