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面栲栳栳的来历

“莜面栲栳栳”这几个念起来很绕口的字经常被晋北地区的人称为“栲栳栳”,一般的人不但不认识这几个字如果没有山西文化,估计也不知道“栲栳栳”是什么意思 。“莜面栲栳栳”是晋西北地区民间的主要家常面食 。“莜面栲栳栳”是一种山西山区普通的杂粮便饭 。
据有人考证“莜面栲栳栳”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民间传说,隋文帝杨坚偏信奸佞之言,要立次子杨广为太子,唐国公李渊力谏不纳,被贬为并州(太原)留守 。途经灵空山时,不料身怀六甲的李夫人要临盆分娩,只好借宿灵空山古刹盘谷寺,生下公子李元霸 。李渊滞留该寺,常与老方丈谈论天下大事 。
一日,老方丈对李渊说,我夜观天象,近日天下大乱,群雄恶战,将军应养精蓄锐,将来必成大业 。今日我让香积房给你做顿稀罕饭,吃了之后定会精神焕发,体强力壮 。午时将莜面“蜂窝”筒筒端了出来,李渊蘸上辣椒吃后,顿觉神清气爽,便问是什么饭 。老方丈说是用莜麦面做的,形似“蜂窝”,所以当地老百姓称其为“莜面窝窝” 。后来李渊当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主持 。老方丈带领众僧赴任中,路过静乐县,看到当地盛产莜麦,便把制作“莜面窝窝”的技术传给静乐人 。从此莜面窝窝成为静乐人的待客饭 。后静乐人看见这种窝窝象存放东西的直筒“栳栳”,故将窝窝改称为“栲栳栳” 。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相传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用的就是这种面食犒劳三军,一举建立大唐王朝,栲栳是由犒劳一词流变而来 。此是民间传说,但莜面栲栳栳在山西民间除了是家常美食外,确实还有犒劳亲朋贵宾之意 。在雁北和吕梁山区,人们赋予吃莜面栲栳栳以“牢靠”、“和睦”等美好象征 。每逢老人寿诞、小孩满月或逢节待客,多以此进餐 。山区有些人家婚配嫁娶时,新郎新娘也要吃,意谓夫妻白头到老 。年终岁末时更要吃,以祈全家和睦、人运亨通 。
【莜面栲栳栳的来历】莜面栲栳栳,工艺讲究,成形美观与口感劲道完美结合,加上“羊肉臊子台蘑汤,一家吃着十家香”,便成了地地道道的美食,就连康熙皇帝朝拜五台山时,也以品此为人生快事 。若论营养价值,微量元素含量高,可健脑醒目,还可降低现代“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 。因此,莜面栲栳栳被视为“太原十大面食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