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过立秋的习俗


古代人过立秋的习俗

文章插图
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秋,在古代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意味着炎炎夏日的结束,天气即将进入秋高气爽的季节 。那么就让我们看看古代人是如何过立秋的 。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蓐收等仪式 。汉代仍承此俗 。《后汉书·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 。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日躯刘 。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 。”
民间则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东汉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 。”每逢立秋日人们还有敬老的习俗 。
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要祭祀五帝 。《新唐书·礼乐志》记载:“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 。”
宋代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 。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树上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 。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 。是月,瓜果梨枣方盛,京师枣有数品:灵枣、牙枣、青州枣、毫州枣……”《武林旧事》中则有:“立秋日,都人戴楸叶,饮秋水、赤小豆 。”而在官家,立秋这天则有迎秋的仪式,据《梦粱录》中载:“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俟交立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 。’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 。”
《帝京岁时纪胜》上说:立秋前一天,要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到立秋日合家饮之,“谓秋后无余暑疟痢之疾” 。香薷饮是中医的一个古方,由香薷、白扁豆和厚朴三味药组成,具有消除暑湿、预防感冒的作用 。所以人们在立秋前一天便纷纷到药铺买好这些药,煎好后露宿一夜,次日立秋之时凉饮 。
明承宋俗 。清代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 。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减少一点 。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营养,补偿夏天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吃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
【古代人过立秋的习俗】 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 。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以及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