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寻乌客家婚嫁风俗


江西寻乌客家婚嫁风俗

文章插图
寻乌客家传统婚嫁风俗按时间顺序分为婚前礼俗、婚事礼俗和婚后礼俗 。
为了表示明媒正娶,婚姻合理,当父母觉得儿女已到了适婚的年龄,便会托媒人去四处打听,物色门当户对的人家(客家人一般同族同姓不联婚),而通常是男方托媒(老人家说,若是女方托媒是会被笑话的,即所谓的“倒伐媒”) 。因此,客家人的婚事是要由媒人来说合的 。而媒人打听后,若发现有可配得对象时,媒人便会努力去游说女方家庭,如果女方家庭有意,便择日与男方见面 。
偷看(即相亲 )
男女双方经媒人介绍以后,如果双方有意,则由男方择日携伴到女家相亲,叫做“偷看” 。见面时男方要给女方红包一个,谓“面花钱” 。如果双方有心结合,则女方收下男方带来的两包糕点,表示同意结交为伴(“糕”谐“交”),否则退糕,示意辞谢 。若男方不满意,则不用午膳便拜辞回家 。
如果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 。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 。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帖(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则认为“合八字”,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帖送还女家) 。
小看(访家)
以前常常听说的“拉屋场”,今日终于知道原来就是访家的意思,也叫“睬嫁场”,是指“偷看”之后,女方得到男方的邀请,在家人和媒人的陪同下前往男方家,察看男方的家庭、亲戚、邻里等情况 。而访家时,男方则要置办酒宴款待女方家 。待酒宴散后,男方发给每位客人一个红包,金额视亲疏不等 。临走时,男方撑好女方不论晴雨均带的雨伞为其送行 。惜别时,女方则收回雨伞并回赠“送伞包”,以示满意 。男家则选吉日托媒人告知女家“大看” 。
大看,行定 (订婚)
待女方去男方家“拉屋场”完之后,则就表示双方都同意这场婚事,于是,便要正式把婚事给定下来,也就是大看 。通常是指男方在媒人的陪同下,择吉日前往女家定婚的习俗,女方根据俗规和男方家境列出彩礼数目,其中包括操办婚宴的“三牲(猪头,鱼,肉等)”数量;孝敬双亲的“恩恤礼”;置办嫁妆的银钱等 。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公、亲家母 。女方的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 。由女方介绍已方的亲戚,男方也须跟随女孩称呼,并赠见面礼(红包) 。
大看时男方一般要自带宴席所需的一切材料,由女方提供厨房,连厨师都得自带,这也是让女方亲戚感受男方的礼仪和家庭经济条件的一个过程 。
送节
【江西寻乌客家婚嫁风俗】 在大看后,婚事关系确定下来,如在正式婚宴前逢端午、中秋、重阳、春节等节日,男方还得向女方送礼 。送节,亦称“捎节” 。而不同的节日所送礼物不一样,通常捎端午节时除送“三牲”外,还会送些夏令时节的服装、雨伞、扇子、苎麻粽子之类的东西;送中秋节,礼物大体与端午的相似,不过粽子改为月饼、柚子等;送年节,则送些冬季服装、火笼、苎麻等礼物,有时还会送些糕果,而所送“三牲”的份量则要更重些 。但送节不论送什么,礼物均须贴上红纸或染成红色,以表吉祥如意、红红火火 。
报日子
通常,在大看后,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归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方家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确定后便用红纸具书成贴与彩礼数目一并送至女家,俗称“报日”,过去也称“过茶” 。而女家接到报日则对日期进行复验,看是否会妨碍女方家兄弟父母,俗称“册日子” 。
接亲/行嫁(婚礼)
接亲/行嫁是赣南客家婚俗中最隆重的仪式,要举行一整套项目繁多的礼仪 。也就是在准备婚礼期间以及婚礼上的一些礼仪习俗 。在传统的赣南客家地区,不举行结婚仪式,人们也不承认这门婚姻,因此归娶仪式显得异常神圣 。在归娶仪式中,男女双方的礼节是不相同的 。
男方在归娶前一天早晨,为祈吉祥、求喜庆,举行贴红双喜、红喜联,宰生猪并喷洒猪血到门联和横批上以驱邪求吉,称之为“祭门神” 。新郎在“吹倌”的乐曲声中,由司仪官引领祭祖敬神 。
然后男方派出迎亲队伍前往女方迎亲,与很多地方不一样的是,寻乌的婚礼中,新郎并不会前往女方家迎亲,而是由男方指派一个儿女双全的直系亲属,一般由叔伯或堂兄弟代替新郎前往迎亲,俗称小郎 。另外还得指派一位贤良淑德,儿女双全的女性,帮新娘撑花伞,俗称司娘 。
迎亲队伍到了女方家门前时,孩子们赶紧在门前架凳阻拦,俗称“拦轿” 。直到男家主事撒些小额硬币后他们方才让其入内 。进门后,给众亲友敬烟,男家小郎随后呈拜贴,拜太世翁婆、拜亲家,奉礼目,分发各类红包,如“恩恤礼”、“整容礼”、“沐浴礼”、“扶迎鸾礼”、“步仪礼”、“云厨礼”、“秉烛礼”、“司翰礼”等 。在所送“礼包”中,另有两块切成长条状外带一小块的猪肉,是特成送给丈母娘和媒人婆的,叫做“肚痛肉”和“媒人肉” 。现在男女为自由恋爱,“媒人”只是一种形式,但仍然可以领到“媒人肉” 。
女方家于婚礼前一日举办出嫁宴,而女方家亲戚为了显示其好客,一般会尽其可能向接亲队伍敬酒,如果喝醉的人越多,说明越好客,同时,也有故意设置些小难题,故意刁难下接亲队伍,以示其女方可以在未来的婚姻中压男方一头 。
女方在出嫁前一天须行“开面礼”,即由族戚中“命好”的两位妇女用两根丝线绞去新娘脸部汗毛,为其开容,以示姑娘成人可以出阁嫁人的仪式 。在“暖轿夜”,女方与父母姐妹同桌吃饭别话,以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倾述姐妹深厚之情,也就是赣南人常说的“吃爷娘饭” 。女子在出嫁的前一天,还要行“哭嫁礼”,也称“叫新娘子”,所哭内容多为叙述父母养育之恩,咒骂媒人和接亲之人,通常哭声愈凄厉愈好,而不哭则被视为不体面,不哭不热闹,不哭家庭不兴旺,不哭会被笑之忘本 。
婚礼当天,新娘子要化好妆,叩拜完祖宗后 。新娘的母亲便来到房中陪女儿“哭嫁”,所哭内容多半诉说自己命苦之言或叮嘱女儿嫁后要孝顺公婆兄长等 。当归门时辰一到,由迎亲队伍便会在门口迎亲,唢呐手会来到新娘闺房门口“吹”促新娘“出亲”,但新娘一般不会轻易“出亲”,而是紧抱“手箱子”(箱内装的是新娘哭嫁钱)号陶大哭,以示依恋,这时迎亲的小郎到新娘房间把手箱抢出来,箱子被“抢”,司娘趁机蒙上盖头,通常在“抢手箱”时,如果新娘出亲时不哭不“赖”,则会被人骂为没良心 。凤冠霞披、红衣绣鞋的新娘出屋时,在喜炮声中由长辈和媒人牵着头顶簸箕的新娘走出闺房,过一门槛给一个红包,然后在大厅的上厅叩拜祖宗,再由哥哥或弟弟背到大门前送进香车(或花轿、单车、汽车),由新郎带路,在送嫁亲戚姐妹和弟弟(一般会安排个小男孩,寓意早生贵子)的随同下起程,在吹吹打打的男方接亲队伍的簇拥下,来到鼓乐相迎的新郎家 。
送嫁队伍中由媒人在前面替新娘“径露水”,接着是新娘未成年的弟弟(胞弟或堂弟),扮演“阿舅”的角色,手里拿杉树或松树做成的“青”,叫做“拖青” 。这里有两重含义,其一替新娘将沿途“凶煞”拖掉,使新娘能平安到达夫家,盖以“青”谐“净”也,其二,松衫象征“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爱情永笃 。
接着新娘后面是女嫔相,其中有一人专门用花篮装着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这叫做“公婆鸡” 。“公婆鸡”一定要大要壮,最好一带进洞房,其用意是希望女儿嫁出去以后,能像鸡一样百子千孙、儿孙满堂 。
新娘快到男方家门口时,亲朋鼓爆相迎,花轿停在男方厅堂前,由礼生手执雄鸡,呼赞喝彩 。完毕打开堂门,迎进花轿,新娘在伴娘的搀扶下,踏着米筛,迎着新郎撒来的糖果五谷,走入大厅,并在大颠箕里稍坐片刻,此谓“坐性”,然后开始拜堂仪式 。先是由礼生面对新娘祝赞,并杀公鸡滴血绕颠箕一周,接着由多子女的夫妇分别扶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和夫妻对拜 。行礼后,新娘便将娘家带来“新娘果子”分发给围观的人们,谓之“发子孙果” 。待鞭炮燃放后,由婶子或嫂子牵着新娘进入新房,并分撒花生等果品 。
入房的新人行“交亲合卺礼”,行礼时,主事边赞边引新郎新娘叩拜,随后命新郎用左手、新娘用右手将油盏里分开的两根红绳灯芯拨拢,以示“合伙到老” 。之后新郎新娘开始喝“交杯酒”,古称“交亲合卺”,喝了交杯酒则寓示新人自此已结永好,永不分离 。
婚礼就餐 。其入席是很有讲究的,正酒那天的首席是由舅舅坐 。在酒席上还有一种独特的客家分菜(寓意分财)习俗,就是把一些便于携带的菜肴分给来客带回家中,让其家中老小一起分享丰盛的喜宴 。
婚礼当晚最热闹的自然是要属“闹洞房”了,新郎新娘的青年宾客聚集在在新郎新娘的洞房中,尽情戏耍新人,待尽兴后离去,新郎新娘洗澡更衣,同床入梦 。
新娘过门后的第一次洗澡和洗脸水,都由家中姑嫂代为准备,待新娘淋浴以后,则要在水桶或脸盆里放一个红包答谢 。借此沟通彼此之问的感情,以便日后和睦相处 。第二天起早,新娘还要偕婆婆到莱园里转一圈,俗谓这样便可以婆媳有缘(“园”谐“缘”),相敬如宾了 。
婚后回门
归娶后还须行诸多礼仪,新娘出嫁第三天,即是“归门”之日,也叫做“回门”或“回红”,也有叫做“拉三朝”,新郎备好“三牲”和酒礼陪新娘婚后第一次归省父母,女儿和女婿必须当天来回,不能留宿在娘家 。婚后半个月,新娘的母亲去看望女儿,了解她在婆家是否习惯、是否孝长尊夫等 。而新婚夫妇在婚后第一个春节须备厚礼看望女方父母,这一习俗叫做“转门礼”,转门”时,新郎在丈母娘家是贵宾须坐上席,而新人作为“上门客”,娘家近亲会轮流请餐,新郎新娘有请必到,数日后,娘亲族人便陪送新人回家,男家同样置酒宴厚待数日,宾客散后转门礼结束 。从此新娘不再叫“新娘子”,婚礼就此结束 。
接亲/行嫁(婚礼)
接亲/行嫁是赣南客家婚俗中最隆重的仪式,要举行一整套项目繁多的礼仪 。也就是在准备婚礼期间以及婚礼上的一些礼仪习俗 。在传统的赣南客家地区,不举行结婚仪式,人们也不承认这门婚姻,因此归娶仪式显得异常神圣 。在归娶仪式中,男女双方的礼节是不相同的 。
男方在归娶前一天早晨,为祈吉祥、求喜庆,举行贴红双喜、红喜联,宰生猪并喷洒猪血到门联和横批上以驱邪求吉,称之为“祭门神” 。新郎在“吹倌”的乐曲声中,由司仪官引领祭祖敬神 。
然后男方派出迎亲队伍前往女方迎亲,与很多地方不一样的是,寻乌的婚礼中,新郎并不会前往女方家迎亲,而是由男方指派一个儿女双全的直系亲属,一般由叔伯或堂兄弟代替新郎前往迎亲,俗称小郎 。另外还得指派一位贤良淑德,儿女双全的女性,帮新娘撑花伞,俗称司娘 。
迎亲队伍到了女方家门前时,孩子们赶紧在门前架凳阻拦,俗称“拦轿” 。直到男家主事撒些小额硬币后他们方才让其入内 。进门后,给众亲友敬烟,男家小郎随后呈拜贴,拜太世翁婆、拜亲家,奉礼目,分发各类红包,如“恩恤礼”、“整容礼”、“沐浴礼”、“扶迎鸾礼”、“步仪礼”、“云厨礼”、“秉烛礼”、“司翰礼”等 。在所送“礼包”中,另有两块切成长条状外带一小块的猪肉,是特成送给丈母娘和媒人婆的,叫做“肚痛肉”和“媒人肉” 。现在男女为自由恋爱,“媒人”只是一种形式,但仍然可以领到“媒人肉” 。
女方家于婚礼前一日举办出嫁宴,而女方家亲戚为了显示其好客,一般会尽其可能向接亲队伍敬酒,如果喝醉的人越多,说明越好客,同时,也有故意设置些小难题,故意刁难下接亲队伍,以示其女方可以在未来的婚姻中压男方一头 。
女方在出嫁前一天须行“开面礼”,即由族戚中“命好”的两位妇女用两根丝线绞去新娘脸部汗毛,为其开容,以示姑娘成人可以出阁嫁人的仪式 。在“暖轿夜”,女方与父母姐妹同桌吃饭别话,以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倾述姐妹深厚之情,也就是赣南人常说的“吃爷娘饭” 。女子在出嫁的前一天,还要行“哭嫁礼”,也称“叫新娘子”,所哭内容多为叙述父母养育之恩,咒骂媒人和接亲之人,通常哭声愈凄厉愈好,而不哭则被视为不体面,不哭不热闹,不哭家庭不兴旺,不哭会被笑之忘本 。
婚礼当天,新娘子要化好妆,叩拜完祖宗后 。新娘的母亲便来到房中陪女儿“哭嫁”,所哭内容多半诉说自己命苦之言或叮嘱女儿嫁后要孝顺公婆兄长等 。当归门时辰一到,由迎亲队伍便会在门口迎亲,唢呐手会来到新娘闺房门口“吹”促新娘“出亲”,但新娘一般不会轻易“出亲”,而是紧抱“手箱子”(箱内装的是新娘哭嫁钱)号陶大哭,以示依恋,这时迎亲的小郎到新娘房间把手箱抢出来,箱子被“抢”,司娘趁机蒙上盖头,通常在“抢手箱”时,如果新娘出亲时不哭不“赖”,则会被人骂为没良心 。凤冠霞披、红衣绣鞋的新娘出屋时,在喜炮声中由长辈和媒人牵着头顶簸箕的新娘走出闺房,过一门槛给一个红包,然后在大厅的上厅叩拜祖宗,再由哥哥或弟弟背到大门前送进香车(或花轿、单车、汽车),由新郎带路,在送嫁亲戚姐妹和弟弟(一般会安排个小男孩,寓意早生贵子)的随同下起程,在吹吹打打的男方接亲队伍的簇拥下,来到鼓乐相迎的新郎家 。
送嫁队伍中由媒人在前面替新娘“径露水”,接着是新娘未成年的弟弟(胞弟或堂弟),扮演“阿舅”的角色,手里拿杉树或松树做成的“青”,叫做“拖青” 。这里有两重含义,其一替新娘将沿途“凶煞”拖掉,使新娘能平安到达夫家,盖以“青”谐“净”也,其二,松衫象征“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爱情永笃 。
接着新娘后面是女嫔相,其中有一人专门用花篮装着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这叫做“公婆鸡” 。“公婆鸡”一定要大要壮,最好一带进洞房,其用意是希望女儿嫁出去以后,能像鸡一样百子千孙、儿孙满堂 。
新娘快到男方家门口时,亲朋鼓爆相迎,花轿停在男方厅堂前,由礼生手执雄鸡,呼赞喝彩 。完毕打开堂门,迎进花轿,新娘在伴娘的搀扶下,踏着米筛,迎着新郎撒来的糖果五谷,走入大厅,并在大颠箕里稍坐片刻,此谓“坐性”,然后开始拜堂仪式 。先是由礼生面对新娘祝赞,并杀公鸡滴血绕颠箕一周,接着由多子女的夫妇分别扶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和夫妻对拜 。行礼后,新娘便将娘家带来“新娘果子”分发给围观的人们,谓之“发子孙果” 。待鞭炮燃放后,由婶子或嫂子牵着新娘进入新房,并分撒花生等果品 。
入房的新人行“交亲合卺礼”,行礼时,主事边赞边引新郎新娘叩拜,随后命新郎用左手、新娘用右手将油盏里分开的两根红绳灯芯拨拢,以示“合伙到老” 。之后新郎新娘开始喝“交杯酒”,古称“交亲合卺”,喝了交杯酒则寓示新人自此已结永好,永不分离 。
婚礼就餐 。其入席是很有讲究的,正酒那天的首席是由舅舅坐 。在酒席上还有一种独特的客家分菜(寓意分财)习俗,就是把一些便于携带的菜肴分给来客带回家中,让其家中老小一起分享丰盛的喜宴 。
婚礼当晚最热闹的自然是要属“闹洞房”了,新郎新娘的青年宾客聚集在在新郎新娘的洞房中,尽情戏耍新人,待尽兴后离去,新郎新娘洗澡更衣,同床入梦 。
新娘过门后的第一次洗澡和洗脸水,都由家中姑嫂代为准备,待新娘淋浴以后,则要在水桶或脸盆里放一个红包答谢 。借此沟通彼此之问的感情,以便日后和睦相处 。第二天起早,新娘还要偕婆婆到莱园里转一圈,俗谓这样便可以婆媳有缘(“园”谐“缘”),相敬如宾了 。
婚后回门
归娶后还须行诸多礼仪,新娘出嫁第三天,即是“归门”之日,也叫做“回门”或“回红”,也有叫做“拉三朝”,新郎备好“三牲”和酒礼陪新娘婚后第一次归省父母,女儿和女婿必须当天来回,不能留宿在娘家 。婚后半个月,新娘的母亲去看望女儿,了解她在婆家是否习惯、是否孝长尊夫等 。而新婚夫妇在婚后第一个春节须备厚礼看望女方父母,这一习俗叫做“转门礼”,转门”时,新郎在丈母娘家是贵宾须坐上席,而新人作为“上门客”,娘家近亲会轮流请餐,新郎新娘有请必到,数日后,娘亲族人便陪送新人回家,男家同样置酒宴厚待数日,宾客散后转门礼结束 。从此新娘不再叫“新娘子”,婚礼就此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