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二十三,天后神诞日 。“天后”即天妃娘娘、天后娘娘,简称“天妃”、“天后”,亦即福建闽南地区的“妈祖”,乃中国传统的海神 。
香港地区以元朗十八乡客家为代表的“天后诞”,是中国天后信仰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 。
天妃本姓林名默,又称林默娘,世居福建莆田湄洲屿 。关于天妃的来历和身世,据史书记载,生卒年就有六种说法,只是稍有差异而已,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至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即元朝王之恭《四明续志》卷九中所讲的“室居未三十而卒”,仅行世二十七载 。
【客家民俗:天后诞】 因天妃娘娘出生一个多月,还未曾啼哭过,故而得其名曰默 。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十八按《莆田县志》云:林默出生时,“而地变紫,有祥光异香” 。《三教搜神大全》卷四则说:“林默母陈氏,尝梦南海慈航,与之优钵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始娩身得妃,诞之日异香闻里许,经旬不散 。林默则满周岁时,在襁褓中看见诸神像,叉手作欲拜状 。”传说天妃娘娘五岁能诵《慈航经》,十一岁能婆娑按节乐神 。少年时,一日在家静思熟读诗书,偶见一怪异道人从门前过,心中顿悟,拜之为师,得“玄微真法” 。故长大后,能通悟秘法,预知休咎,乡民若以病告,辄意 。可见林默还是个巫医式的人物,而她最大的本领则常在海上得以灵验 。
一日,林默的四个哥哥乘船去经商,林默和其父母呆在家中 。夜晚,林默突然手足若有所失,瞑目移时,父母误以为林默生了痢疾,赶忙将她推醒,急问其中缘故,林默睁开眼睛说道:“何不使我保全兄弟无恙乎!”父母不解其意,也就不再追问 。三天后,弟兄们归来,痛诉海上之大风暴吞噬了大哥的船 。并言飓风大起时,巨浪接天,弟兄各异船,见一女子牵五条桅紊而行,渡波涛若平地 。父母适才知道林默瞑目,是出元神而救哥哥们,大儿子的船沉海底,是因为自己推醒女儿而使女儿元神不能保护儿子平安,悔恨交加 。此事越传越神,林默连声名大振 。
默娘长大后,誓不嫁人,经常朱衣云游于岛屿问,乘船渡海,凭着一颗慈悲心肠和一身好水性拯救海上遇难的渔民和客商,被当地人呼为神女、龙女 。闽人在母家称妈祖,因此又有人亲切地呼其为“妈祖” 。她在海上拯难行善的事迹,广泛流传于福建莆田地区 。林默就这样在乡间生括了二十七年 。一天很伤感地对家人说:“我将远游去了,可惜无法同行!”说完,驾一叶小舟,泛海而去,杳无音迹 。因她生前曾为乡民们做过许多善事,大家都十分怀念她,不忍心地听到她的死迅,就传说她在湄洲屿升仙去了 。《扬州天妃宫碑记》说她在登仙时,“闻空中乐声,氤氲有祥云若乘,自天而下,神(林默)乘之上升” 。
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北宋宣和年间,路允迪受命出使高丽(今朝鲜),途中遇大风暴,诸船皆溺,只有路允迪的船上有一神女降于桅杆上,飘流了二千多里,停靠在一小岛上 。路允迪平安归朝后,禀告朝廷,皇帝十分高兴,御赐“顺济”庙额,封妈祖为“崇福灵惠昭应夫人” 。又据《莆田县志》记载,绍兴已某,江口海寇猖撅,神驾风一扫而去 。其年疫,神降于白湖,去潮数尺许,掘饮涌泉,饮者辄愈 。再据明代学者洪迈著《夷坚支志》曰:“兴化军境内,地名海口,旧有林夫人庙,莫知何年所立,室宇不甚广大,而灵异素著 。境内贾客入海,必致祷祠下,求杯,祈阴护,乃敢行 。”元代因要将大批粮食从南方运往北方,故而开辟了海运和漕运 。每次起航前,官家都必须到妈祖庙中占卜吉祥后才能启航 。至元十五年(公元1279年),元世祖制封泉州神女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各地普遍修建天妃庙,岁时祭祀 。明朝时天妃信仰更为盛行,据《莆田县志》记载郑和下西洋,涉沦溟十万余里,郑成功渡海收复台湾,都曾得到天妃庙女神的佑助 。由此,天妃信仰自福建泉州漳州传入台湾,并在台湾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明崇祯帝特封之为“天仙圣母青灵普化碧霞元君”,后又加封为“静贤昔化慈应碧霞元君” 。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89年),因显圣助舟师南征获胜,被昭封为“昭灵显应仁慈天后”,因此天妃庙又称“天后宫” 。
如今,天后信仰已不仅遍及我国沿海、内陆河道,而且广泛分布于东南亚、朝鲜、日本、北美等20几个国家和地区,但凡有华侨聚居的埠头,无论大小均有天后庙坛建筑 。据统计,全世界现共有天后庙、宫三千多座,天后信众更多达二亿多人 。仅香港地区就有大小天后庙七十余座,分布于香港元朗、铜锣湾、三头角、赤柱、油麻地、南丫岛、长洲等地 。全港最古老的一所天后庙,位于新界东面西贡半岛的大庙湾,建筑年份可追溯至1266年 。此庙宇为一座三开间的单进殿宇,建于南宋时期,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它外貌宏伟,庙门外有一副石刻对联,写着“圣德如天,万国梯航瞻日月”及“母仪配地,千秋俎豆镇山河” 。庙里大殿供奉天后娘娘神像,右偏殿有一座铜钟,此外还有龙床 。
可以说,无论客家人还是广府人、福佬人,只要是香港人,都是天后娘娘的忠实信徒 。香港年年举行的天后诞,较为著名的计有青衣天后诞、沙头角天后诞、赤柱天后诞、南丫岛天后诞,而规模最大、影响最为广泛的是元朗十八乡天后诞 。
元朗十八乡大树下天后庙是十八乡内村落解决地方事务的政治活动中心,而天后诞便是每年乡中的重要民俗活动 。有关十八乡的组成,十八乡大树下1938年重修的天后庙内《重修天后古庙碑记》载曰:“三百年前,元朗河流上通南坑,中有高原耸然而深秀者,则大树也,大树之西曰蛋家湾,大树之东曰蛋家埔 。爰居爰处,迷浮家浮宅之流 。若辈宗仰水神,在大树之下,建小庙以祀天后 。厥后,大桥墩市成,垦耕日众,沧海一变而桑田,上下洞村落成立者,十有八,互相联络,将旧庙廊而为三,是为十八乡乡火庙之始 。年涅代远,文献无徵,此传闻世也 。”据此可知三百年前,来往元朗河的渔民(俗称蛋家或疍家)曾在大树下建有天后庙,但到了后来,在这里耕种的十八条村落客家先民共同结盟,并以这所天后庙作为它们的政治、信仰中心,大树下天后庙遂由此由渔民的庙宇变成客家的庙宇 。
十八乡天后诞一般庆祝程序由天后诞的前夕开始,在傍晚开始还神、还花炮;子时过后各村村代表会在天后庙上头注香、拜神,然后有一些仪式如喊礼、读祝文等 。在天后诞正日,各花炮会、龙狮队与表演团体集合后便开始浩浩荡荡的会景巡游,一路前行直达大树下天后庙参神,最后在庙前举行隆重的抽炮仪式 。
元朗十八乡客家天后诞由1962年开始形成会景巡游的雏形,当年有六个大型的花炮会,差不多同一时间,从元朗街市的不同方向出发,向大树下天后庙前进 。每一个花炮会簇拥着自己的花炮,各沿自己拟定的路线前往十八乡大树下天后庙,更有一些花炮会的麒麟队沿途向商户表演“采青”仪式,严重的瘫痪了元朗地区的市内交通,令政府部门感到非常头痛 。有趣的是,同年钟逸杰爵士(SirDavidAkers-Jones)出任元朗理民官,在他的大加鼓励下,天后诞会景巡游于翌年正式举行 。
以2005年元朗十八乡天后诞为例,足见香港客家天后会景巡游之盛况空前 。
是年共有二十四支花炮队:田寮村、杨屋村、大围村、英龙围、大旗岭联福堂、南坑村、马田村、大棠村、瓦窑头村、黄泥墩村、山贝村仁兴堂、塘头埔村、深涌村、厦村乡锡降村等,以及崇正新村三喜堂、合得来花炮会、十八乡乡事委员会属下中小学、香港步操乐队联盟等,花炮会巡游人数最多的多达350人,最少的也有四十人,整个巡游队伍参与人数多达三千九百多人 。会景表演的主要节目有传统的舞龙、舞麒麟,仅舞龙一项就有舞红龙、金龙、银龙、花龙,而舞麒麟、舞醒狮的队伍更多达十五六支,真可谓精彩纷陈,目不胜收 。此外还有元朗潮侨花炮会150人的英歌舞队,将客家与福佬两大族群有机地结合起来,族群间的和谐氛围不容置疑 。又另有艺术体操、形体操、旗队及鼓队,以及牛拉车、摆嘎摆舞等形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互相辉映 。
天后诞日,十八乡客家村民除了舞龙舞狮、朝拜天后、出会、巡游外,还举行盛大的盆菜宴 。盆菜是香港独特的传统菜式 。传统盆菜以木盆盛载,材料则一层叠一层的排放 。不过,为了能吃到热腾腾的盆菜,现今盛载的器皿都以铜盆及瓷盆代替笨重的木盆 。
元朗天后诞最为香港地区最大的庙会,已经不再仅仅作为香港客家的岁时节庆,而越来越成为地区性文化生态标志 。
整个粤东地区,除了香港客家有天后宝诞,三月二十三日这天还有梅州梅县、五华、兴宁等地客家的天妃庙会 。关于此,著名客家学者房学嘉专著《客家民俗》第七章、专著《天后文化在梅州的形成和传播》及论文《天后文化在梅州的俗化》均有专门论述 。
梅州(旧称嘉应)本为山区,不通海,为何崇拜妈祖?据说这与梅州是华侨之乡有关 。相传,嘉应五属,相当多人漂洋过海出南洋,俗称“过番” 。一次,一批“番客”乘船过番,突遇大风大浪,眼看就要翻船了,忽听天空霹雳一声,传出话来:“我乃天妃,特来保佑大家渡海!”话音刚落,即见海上风平浪静 。于是,这帮“番客”安全去到南洋,便纷纷筹资寄回家乡兴建天妃庙,以供乡亲朝拜 。建国前,兴梅一带的天妃庙,多建于县城所在地,规模亦较大,皆按最后敕封定名“天后宫”,设“天后”神像 。其中长乐(五华)天后宫设于古长乐城(今华城)南,其所在地街道亦称为“天后街” 。庙宇很大,宫殿本身就占地三百多平方米,为二进式建筑,分上下两堂,下堂设护卫神,上堂才设天后神像并立神牌 。宫外还有800多平方米场地,筑专门的戏台,称为“天妃戏棚”,供庙会期间演戏之用 。兴宁的天后宫设于兴城后街,规模亦相当可观 。梅县的天后宫,则建于梅城被称为“水上街市”、“梅江酒舫”的来往船只很多停靠的程江河畔的树湖坪 。上述三宫,平时就香火鼎盛,为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当地群众必拜之神 。梅县天后宫,因设在程江河畔,是县内外船只停靠之地,所以为船家必拜之神 。船装货出发前去“许福”,祈求娘娘保佑一路顺风,平平安安 。船运货回梅,又去“酬福”,谢娘娘保佑恩典 。每年农历三月廿三,三宫同时举办“圣母诞”,俗称“娘娘生日”庙会 。
梅州古城天后宫庙会前夕,人们便用木辇抬着天后宫的圣母神像,伴着笙歌鼓乐八音,逐队幢幢,沿街游行,接受人间香火,谓之“圣母出巡散福”;各街各甲则张灯结彩,迎接娘娘的驾临,非常热闹 。三月二十三日神诞日,在天后宫内则举行祭神活动,人们都到宫进香,庆诞求佑 。时人梁伯聪有诗云:“大平乐岁庆遭逢,逐甲分街彩扮恭 。仿取潮安灯景例,游行圣母比青龙 。”并自注曰:“昔遇丰年乐岁时候,三月圣母诞日,辄仿潮州府迎青龙之例,分街分甲彩扮灯景,非常热闹,其时潮商店多景物多,由潮商迎神后转买而来,装饰整齐生动 。”
五华华城镇天妃庙会是梅州地区规模最大的天妃神诞,历时三日三夜 。从三月廿二开始,凡主持本届庙会的总理、首事集中于天妃庙开始正式执事主持庙会,俗叫起会 。起会除总理首事到位执事外,其余凡受雇的道士、吹鼓手、戏班、厨师等等都必须按时到场,各就各位,各司其事 。此外,一切发动工作,亦必须同时全部落实、兑现 。其中最主要的是发动商民“彩花街”和发动善男信女组织锣鼓队伍、文艺队伍于廿三跟随“娘娘出巡” 。
“彩花街”就是用布幕把街道上空遮蔽,然后在布幕下挂上各种纸花、彩灯,把街道装饰得如花似锦 。天妃庙前红灯(笼)高挂,红联张贴,庙内烛光辉照,香烟缭绕 。庙门外空地上搭起的“笛棚”吹鼓手如期吹打,“天妃戏棚”的戏班按期开锣演戏 。二十二下午2时到5时左右“做日戏”,夜晚8至12时左右“做上夜戏” 。这种“日戏”和“上夜戏”皆演传统的《三戏周瑜》、《水淹金山》、《唐僧取经》等戏本,称为“正本戏” 。午夜至天亮之前,则演调笑一类的小品,称为“下夜耍戏” 。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日戏和上夜的“正本戏”,男女老幼皆看;“下夜耍戏”则为妇女、小孩所不宜,只许成年男人观看 。因此,午夜之后,便是男人世界 。庙会期间要组织善男信女在天妃神坛前抽签产生下届庙会的主持者:首事,俗称之为“拈首事” 。上表的程序是:凡上表者,先到总理处领取表文并交纳上表费,然后把表文交与道士,并在道士引导下开始上表 。开坛时,上表者必须亲自点烛燃香,跪于神前,道士则“敲当”朗声念诵表文,当念至信士某某某(上表者姓名)时,上表人必须叩头表示虔诚,而整篇表文念完时,上表者则应三叩头表示祈求之诚心 。最后道士将表文连同“纸宝”一并焚于神前,并得一“称告”,表示天妃已允诺上表人祈求 。紧接着上表人起身走近神前“斗”中抽签,如果抽出的“红签”纸上写有“首事”字样,那么这位上表人即当选为下届庙会的“首事” 。上表从起会至庙会结束前均可进行,不论街道商民或附城乡民都可参与 。
上表仪式结束后,上表人可随时在庙会即席就餐一次,叫做“坐流水席” 。庙会最重要最庄严的仪式是抬着天妃神象和神位牌往各条街道巡行,因此十分隆重 。神童是天妃神的化身,所以庙会时,他应在“落童”状态下坐着“刀床轿”、“钉床轿”紧跟在神位牌后参加出巡游行 。首先,执事们把天妃神像、神牌从庙中请出,置于无篷的“天轿”上,再摆好阵容,按序出发 。由于簇拥队伍来自四面八方,且人数众多,因此,行进速度非常缓慢,往往从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左右才能结束 。天妃出巡时各街道、各行业组织的大小锣鼓班少则几十,多则上百,足见天妃出巡声势之大 。
天后在梅州客家山区落地生根以后,当地客家已把她当作地方俗神来加以奉祀,每年为其举行特定的纪念活动,其仪规已相当组织化,与当地其他俗神祭祀活动相比并无不同:主要理事人要沐浴更衣,祭祀时要杀猪、鸡或鸭等荤腥 。如兴宁客家天妃出巡那天,理事人要素食,群众自便斋荤结合 。天后信仰地方俗化的另一表征是,当天后出巡时,作为天后神童的人要坐刀轿陪巡 。天后信仰在粤东地区客家人心目中越来越亲切、越来越崇高,一来表现了客家文化具有巨大的兼容性,二来意味着客家人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从单一的山地文明走向了海洋文明,同时也标明客家这一族群不再忍受屈辱,而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赢得赞誉和推崇 。
深圳盐田区“中英街”内沙栏吓村客家也于近年恢复举办天后诞 。天后神诞庆典活动首先从沙栏吓村的吴氏宗祠开始 。该村的吴姓老人们首先在祠堂内向祖宗敬香,再慢慢退出祠堂,与村民们一同步行走向天后宫,身后随鼓点舞动的麒麟也随队绕村一周,寓意为全村民众祈福迎祥 。在沙栏吓天后宫,最主要的民俗活动乃是象征平安吉祥的麒麟采青仪式 。
- 瑞金客家民俗:三月三,放风筝
- 客家正月初八民俗:迎灯祭祖
- 客家正月初九民俗:迎圣迹
- 客家民俗:嬲秋
- 春祭 客家民俗:春分祭祖
- 赣南客家修族谱习俗
- 赣南客家男婚女嫁习俗
- 客家正月初二民俗:烧添丁炮
- 赣南客家民俗:扛花子酒
- 客家民俗:瑞金叶坪家族年俗祭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