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今天的昭通本已不是彝族主要聚居地,但是,历史上有一个大的事件彝族六祖分支确实是发生在这里,大约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迁移 。不同的民族在西南大地碰撞、融合,形成了彝族等多个具有自身特点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史也由此书写 。彝族在历史上曾经历了洪水泛滥的时代 。战胜洪水之后,“六祖分支”的决定使得彝族先民朝着不同的方向迁徙、拓疆,逐渐成为西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族 。
【云南昭通彝族文化大观园 六祖文化广场】 彝族人认为,人去世后,魂灵必须回到祖先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也就是回到“六祖分支”地去 。现存的18部彝文《指路经》,其终点大多指向滇东北,特别是今天的云南昭通 。“六祖分支”发生在昭通,昭通是彝族文化的发祥地 。这里是彝人的故里 。
昭通曾经是彝族人民的主要聚集区域,昭阳区所辖的旧圃镇葡萄井一带是彝族祖先居住和六祖分支的地方,也是彝族同胞灵魂的归宿之地,自古就有彝族文化发祥地之说 。葡萄井彝族六祖分支祭祖圣地,是昭阳区打造集彝族民俗文化、古城风情、山水风光、农家田园、避暑胜地等为一体的环境优美、旅游功能完善、民族风情浓郁的旅游度假胜地 。
文章插图
昭通彝族六祖文化广场是彝族文化的“大观园”,它荟萃了中国各地的彝族文化,是川滇大通道上文化旅游的新景区,同时也是昭通城市建设最具民族特色的标志性建筑 。天下彝人,不能不到!
彝族历史文化回顾
据彝文文献记载,彝族在历史上曾经历洪水泛滥的时代 。战胜洪水之后,彝族人文祖先阿普笃慕召集了一次大会,将其子民分为武、乍、糯、恒、布、默六支,由他的六个儿子(慕雅切、慕雅考、慕雅热、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带领,每两支人为一联盟形式,向不同方向迁徙、拓疆 。彝族先民分向各地后,逐渐成为西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族 。后世把这一重大的历史活动称为“六祖分支” 。
关于彝族“六祖分支”的去向,《西南彝志》说:“武、乍二长子,居楚吐以南;糯、恒二次子,往洛博而北;布、默二幼子,实液中部漫 。天上布满星,地上布满人,六祖的后裔,各处去定居 。”由于彝语地名的消失和演变,难以确定“楚吐”、“洛博”、“实液”等地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但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武、乍居云南,糯、恒迁四川,布、默徙贵州,从而形成今日彝族主要分布于川滇黔的格局 。
文章插图
《指路经》是古代彝族给亡者举行祭祀活动时吟诵的一种特定的古典经文,别名《阴路指明》、《教路书》等,是彝族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毕摩文献,同时也是史诗性文学作品 。《指路经》产生于民间,与一般民众联系紧密 。流传于滇南的《指路经》和彝文家谱,大多说他们的祖先是由洛宜山(包括今天云南禄劝、会泽、东川及四川会理一带)迁到昆明的,然后到晋宁、通海、建水以至滇南各地 。流传于凉山的彝族口头史诗《勒俄特衣》,对糯、恒两支的历史有较多的记载 。
布、默后裔遍及黔西、黔西南、滇东北、滇东和昆明部分地区,其中德布氏的势力在东南路发展到今天贵州的普安,北路发展到今天贵州的威宁,其后裔发展成为乌撒土司 。默部原来居住在今云南北部地区,后来发展到贵州大部分地区 。其中德施氏后裔发展成为东川土司、芒部土司、水西土司和普安土司四大著名土司 。其后裔自豪地说:“日月所照之地,尽是德施氏彝人所属 。”
文章插图
回望滇东北,彝族永远的灵魂栖息地
彝族人认为,人去世后,魂灵必须回到祖先发祥地,也就是回到“六祖分支”地去,与祖先团聚,才能保佑后世子孙,享受子孙祭奠 。所以,举行送灵仪式要请德高望重的毕摩念诵《指路经》 。一部《指路经》记载着一个家支从古到今的迁徙路线,《指路经》中所记录的地名、山名、河水名,都是一个家支在迁徙过程中走过或居住过的地方名称 。
现存的18部《指路经》分别来自云南的路南、双柏、红河、弥勒、武定、禄劝、罗平、中甸、宁蒗,四川的普格、喜德、甘洛、美姑、盐边,贵州的大方、威宁、赫章、盘县 。这18部《指路经》所指的路线,不论出发地点、迁徙路线如何不同,其终点都指向滇东北地区(除罗平篇终点待考),特别是今天的云南昭通 。比如,《乌蒙卷·指路篇》说:“到了这地方,德布卸马鞍,德施把马歇,古侯作小憩 。”
文章插图
在云南省昭通市西郊十余公里处,有一座石山,名叫老鸹岩 。山崖下面有一眼泉水,因井内泉水上涌时形如葡萄,故名“葡萄井”,文人们称之为“珍珠泉” 。几乎每部《指路经》中,都记载着葡萄井这个“六祖”取分支水的地方 。这里陈放着新旧攀藤和新钵、旧钵,凡“六祖”子孙到此,都用新藤攀登、开拓,好自为之;用新钵吃饭、喝水,“口渴得喝三坛水,不渴得喝三坛水” 。
《指路经》是彝族“六祖”后裔迁徙的信史 。毕摩必须准确无误地念诵《指路经》,方能指引死者魂灵返回祖先的发祥地 。各地的彝文《指路经》证明:葡萄井是彝族“六祖”饮用过的甘泉,他们从这里走向分支的道路,去披荆斩棘开创自己的新天地 。
清雍正八年(1730年),清军攻破天梯土城(今云南昭通境内)后,大肆屠杀当地居民,有一部分彝民经葡萄井逃往四川凉山幸存下来 。历经劫难之后,他们回到故里烧一笼火,让青烟和火焰告慰祖先:“子孙仍活着”;再去葡萄井喝上3口祖先饮用过的泉水,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崇拜之情,然后离去 。
- 彝族十二兽舞
- 彝族最高的礼仪“三道酒”
- 云南禄劝镌子岩彝文石刻与彝族祭祖
- 罗婺彝族酒文化
- 云南师宗彝族的“绑神猴”习俗
- 彝族男魂“天菩萨”发型
- 罗婺彝族婚俗:娶新娘“泼水”和“摸花脸”
- 罗婺彝族跌脚舞
- 彝族摔跤
- “咪呻婆”:彝族传统习俗中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