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 , 盖缘起于上古时的 “腊祭” 。相传每逢腊日 , 人们便要举行祭祖先、祭诸神的活动 。
在我国民间 , 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 , 把腊月的初八称为腊日或腊八 , 并将其当作一个传统节日即腊八节来对待 。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 。
“腊”在古代原本是一种在岁终进行的祭祀的名称 。东汉蔡邕《独断》一书中明确地说:“腊者 , 岁终大祭 。”应劭《风俗通》一书中亦云:“《礼传》:腊者 , 猎也 , 言田猎取禽兽 , 以祭祀其祖也 。或曰:腊者 , 接也 , 新故交接 , 故大祭以报功也 。”
在古代农业社会 , 人们的许多风俗习惯都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繫 。每当农业生产获得丰收 , 人们便认为这是天地诸神及祖先帮助护佑的结果 , 于是便要举行盛大的祭典 , 来祭祀掌管风、雨、田、农的天地诸神和自己的祖先 , 以示感谢 , 并乞求来年风调雨顺 。又因为在农民的生活中 , 人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 前叁季都是比较忙的 , 只有冬藏之季比较空闲 , 所以 , 腊祭常于年底举行 。久而久之 , 人们就把举行腊祭的岁终之月称为“腊月”了 。
可是 , 在秦汉以前 , 由于各代所使用的历法不同 , 因而腊月所指的月份也就不一致 , 据一些典籍记载 , 一直到了秦汉以后 , 人们才把处在冬末春初、新旧交替之际的农历十二月作为岁终的“腊月”固定下来 。可直到此时 , 腊祭举行的日期仍不固定———有时在月初 , 有时在月底 。到了南北朝时期 , 由于当时多数的腊祭都定在了十二月的戌日即腊月初八这一天 , 再加上当时腊祭所祀之神又正好是8位 , 人们就把腊日固定在了腊月初八这一天 。此后 , 腊八之说便逐渐流传开来并成为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腊八节 。
古时 , 人们在腊日这天除了要祭祀诸位神灵和自己的祖先之外 , 尚有许多其他的活动 。汉时曾规定腊日以猪羊祠社稷 , 此日纵吏民宴饮 。
晋时腊日饮祭后 , 老人儿童为藏钩之戏 。六朝时每逢腊日 , 村人们要击鼓、戴假面、扮傩 , 以逐疫 。如南朝梁宗懔撰的《荆楚岁时记》中云:“十二月八日为腊日 , 谚言:‘腊鼓鸣 , 春草生’ 。村人并击细腰鼓 , 戴胡头 , 乃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 沐浴 , 转除罪障 。”以金刚力士之威势来驱逐邪神、佑护来年五谷丰登和平安吉祥 。
唐时 , 腊日这天帝王要召群臣赐食口脂、腊脂 , 谓之“赐腊” 。
唐代腊八节热闹非凡
《腊日》诗云:“腊日常年暖尚遥 , 今年腊日冻全消” 。
远古腊日新年期间 , 古人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 称为“岁终大祭” 。在“十月历”被弃用后 , 腊日新年的功能和概念也随之消失 , 但“腊日”这个节日名字和内容却保留了下来 , 并被移植到“十二月历”的腊日中来 。
在唐代 , 从民间到宫廷都很在意过腊日 , 并留下大量与腊日有关的诗文 。除上面提到的武则天的“腊日诗”外 , 杜甫、刘禹锡、岑参、卢纶、权德舆等众多唐代文人都留下过以“腊日”为题的作品 。如杜甫的《腊日》:“腊日常年暖尚遥 , 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陵雪色还萱草 , 漏泄春光有柳条 。”杜甫这首诗写于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二月 , 当时诗人回到京城长安 , 但这年的腊日气温反常 , 像春天来临 , 腊日竟然化冻了 。
腊日由盛而衰的转折期是宋朝 。宋朝民间虽然仍有过腊日的风俗 , 但经过唐朝崇佛之后 , 佛教已深入宋朝人心 , 佛教主题的“腊八节”正式形成概念 , 并流行 。在南宋时 , 人们已认为“腊八节”是佛教节日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六“十二月”条中即称:“此月八日 , 寺院谓之‘腊八’ 。”
由于“腊日”与“腊八”都在腊月 , 且日子相隔很近 , 甚至重合 , 渐渐地人们便把两节合并 , 祭祖、击鼓驱疫等过去腊日的节日活动都被揉到了腊八节 。
因为腊八节里的很多节日活动都是过去的腊日活动 , 所以至今不少地方仍称腊八节为“腊日” 。民国《葭县志》在记述时便称腊八节为“腊日” , 在该日 , 当地人“以黍作粥 , 谓之餴饭 , 令儿子先食之” 。
“腊八粥”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
宋熙宁以后 , 宫廷之内亦有腊日赐君臣口脂、面药之礼 。至于腊八粥的来历 , 与一则佛教传说有关 。传说释迦牟尼成佛之前 , 曾绝欲苦行六载 , 并因此而变得形销骨立 , 体虚神衰 。
某日 , 到尼连禅河沐浴后 , 饿昏倒地 。以杂粮掺野果 , 用清泉煮粥 , 释迦牟尼喝完粥后 , 恢復了体力 , 在菩提树下苦思静修 , 并终于在我国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觉悟正法 , 得道成佛 。后来 , 佛家便定此日为“佛成道日” , 并在每年的这天 , 举行盛大的法会以示纪念 。
最早的“腊八粥”一词就源于宋朝的腊八节 。《梦粱录》卷六“十二月”条记载:腊八这天 , “大刹等寺 , 俱设五味粥 , 名曰‘腊八粥’;亦设红糟 , 以麸乳诸果笋芋为之 , 供僧 , 或馈送檀施、贵宅等家 。”
从《梦粱录》所记来看 , “腊八粥”这一名词确实出自寺庙 。但就粥本身来看 , 与朝廷入腊日赐食的制度有关 , 浴佛节煮粥与中国腊日煮粥 , 应该是一种巧合 。
其实 , 早在上古时 , 寒冬腊月已有喝粥的风俗 。《梦粱录》记载 , 在南宋 , 腊月不只有初八的“腊八粥” , 还有二十五日的“人口粥”(也叫“口数粥”):“士庶家煮赤豆粥祀食神 , 名曰‘人口粥’ 。”南宋文人范成大在《村田乐府序》中对人口粥作过解释:“二十五日 , 煮赤豆作糜 , 暮夜阖家同飨 , 云能辟瘟气 。虽远出未归者 , 亦留贮口分 , 至襁褓小儿及僮仆皆预 , 故名口数粥 。”原来 , 古人喝粥还有避瘟疫的考虑 。
腊八被视为古代的“慈善日”
《天津府志》记载:“以米豆枣粟杂煮之”“兼饲贫” 。
古人熬制腊八粥一定会赶早 , 在初八黎明前就要起火 , 有的人家在腊月初七的晚上便开始煮制了 , 以保证赶在初八天亮前将粥煮好 , 因为古人迷信“喝腊八粥越早越好”的说法 。
河北固安等地有一句腊八节谚语 , 叫“谁家灶囱先冒烟 , 谁家高粱先红尖” , 传食粥早 , 则来年五谷收成亦早 。类似的说法在过去的陕西一带也有 , 清乾隆《府谷县志》记载 , 今陕西府谷县一带 , “又农家五更起食 , 谓早食兆来年早收 。”
除喝腊八粥外 , 腊八节还有祈丰产、辟邪、防瘟疫、占卜年景等很多内容 。特别是明清以后 , 腊八节已被古人赋予了更高层次的含义 , 济贫、施舍成了主题 。因此 , 腊八节也被视为古代的“慈善日” 。寺院僧尼所煮的腊八粥也称“佛粥” , 佛粥一送施主 , 二济穷人 。施主在接到佛粥后 , 一般还会回赠一些灯油钱或布施其他财物 , 苏东坡所谓“今朝佛粥更相馈” ,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出于“济穷”的目的 , 有些地方的僧人在腊八节到来之前即开始化缘募米 。清乾隆《延庆县志》记载 , 北京延庆 , “僧人前期沿门募米 , 至是日 , 作粥施舍穷人 , 与他处同 。”很多非信佛之家也会在腊八节馈粥施粥行善 。据民国《华阴县续志》 , 陕西华阴一带 , “好善者募敛米面 , 设粥通衢 , 以施乞丐、行路之人 。”清光绪《天津府志》中则记载了天津在腊八这天的善举:“以米、豆、枣、粟杂煮之 , 曰腊八粥 , 兼饲贫 。”
在过去 , 腊八节也是春节的序幕 , 从这一天起 , 许多人家就开始忙于杀猪、打豆腐、腌制腊肉、採购年货 , 使年的气氛变得日渐浓厚;而现在的腊八节已经没有了最初的那些敬神贡佛、祭祖逐疫迷信色彩 , 流传的节俗一般也仅有喝腊八粥这一项了 。
【古代腊八节习俗】 从中国各地的节日传说来看 , 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喝粥源于佛教仅是一家之言 , 至今民间都有不同的看法 。如“煮粥祭祀神农说”、“祭祀八蜡神说”、“纪念岳飞说”、“朱元璋忆苦说”、“懒夫妻坐吃山空说” , 这些腊八节形成的说法都与佛教没有多大关系 。
- 腊月民俗有哪些
- 朝带
- 打更
- 希腊“疯狂”的格拉西堤:“干净日”
- 安阳桥庙会
- 古代五大丑女:婚姻美满,夫君皆名流
- 古代女人穿红裙有规定:惟正室夫人有资格
- 古代皇后不能自称“哀家”
- 古代门神画像都有哪些人物
- 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