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调剧】彩调剧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 。它起源桂北,分布甚广 。彩调剧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 。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桂林一带称“彩灯”、“彩调”、“唱灯”;平乐、荔浦、柳州、河池一带叫“采茶戏” 、“调子戏”;百色和南宁等地区则称为 “大采茶”、“嗬嗨戏”、“咿嗬嗨”;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 。1955年,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
歌舞并重,尤其在“三小戏”中更为突出 。音乐唱腔分腔类、板类、调类三种 。同一曲调可以根据行当、人物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变化,有“调多共用,板腔细分”之说,如:腔类按行当定名的有老旦腔、摇旦腔、小生腔、旦脚腔、丑脚腔、老生腔、娃仔腔;按人物身份、职业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媒娘腔、强盗腔、和尚腔、神仙腔等;按劳动和日常生活分的有挑担腔、划船腔、挖地腔、梳妆腔、饮酒腔等 。板类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 。调类有比古调、走马调等 。此外,还吸收民间说唱音乐的一些曲调,如鲜花调、渔鼓调、零零落等 。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管乐,以调胡为主要乐器、还有扬琴、琵琶、三弦以及唢呐、笛子等;右场为打击乐器,有锣、鼓、钹等,锣鼓点常用的有“一条龙”、“三点头”也叫“长锣”、“一钹”、“三钹”、“四钹”等 。
彩调表演中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征大部分体现在小旦和小丑(包括小生)这两个行当身上,丑旦次之 。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本剧种特色,基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 。仅丑角步法就分矮桩、中桩、高桩和高低桩四大类,如“蹩脚步”、“扭丝步”、“蹬踢步”、“试探步”、“横挪步”“矮子步”等 。旦角的“踵步”、“碎步”、“云步”等 。扇子、手帕、彩带是彩调表演的三件宝 。其中扇子是最主要的一件,扇花的舞姿也有数十种之多,如:三打五动、圆球扇、高低扇、蝴蝶扇、遮羞扇、摆扇、摇扇、抛扇、滚扇、波浪扇、合壁扇、反接扇等 。表演中可将扇子当作扫帚、雨伞、划浆、撑篙、刀枪,真可谓万能道具 。
各行当的亮相也称“亮台”,作多达十余种 。有台角亮相、开扇亮相、抬扇亮相、压扇亮相、侧面亮相、遮羞亮相等 。小生和旦角常用的有金鸡独立、伏虎卧龙、醉仙卧枕、回头望月、秋波回顾等 。
- 玉林八音
- 桂圆及其传说
- 莆仙“以左为尊”的民俗
- Adobe AE CC 预览没有声音解决办法
- 陕西咸阳重阳追节送花糕习俗
- 蟹黄和虾黄的区别
- 太极图上两条“阴阳鱼” 原来是这意思
- 东莞市福建莆田商会会歌
- 盘锦白喜事酒俗
- “湄洲妈祖灵应宝玺”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