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及各市、县名称的由来

广西名称的由来
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岭南置桂林、南海、象郡 。桂林郡全部、象郡部份和南海郡小部份在广西境 。唐懿宗咸通三年,岭南道分为东西两道,广西称岭南西道,广东称岭南东道 。岭南西道治邕州即今南宁 。宋朝,推行路的建制,以路辖州县 。宋太宗至道光三年置广南西路 。经考查,汉朝置的广信县治在今梧州 。《广西通志稿郡县沿革》云:“广者指广信言之也 。”又因广西地处岭南以西,故唐朝以广西的地理位置设置岭南西道,宋朝,区域地名变更时,取广信县的“广”字和岭南西道的“西”字置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 。元朝,推行行省的建制 。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划湖广之南部置广西等处行中书省 。这是广西设省之始 。明朝,称广西承宣布政使司 。清朝、民国时代称广西省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根据党的民族自治政策,一九五八年三月在原广西省建制基础上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 。地处中国南方沿海东连广东省,南临北部湾并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西与云南省毗邻,东北接湖南省,西北靠贵州省,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 。广西得名于唐朝岭南西道,以及宋朝的广南西路 。简称“桂”因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秦统一岭南设置桂林郡 。
先秦时期,广西和广东共属百越地区,广西属西瓯、骆越 。秦朝占领岭南地区,随即设桂林郡、象郡与南海郡,其中林郡、象郡为今广西大部,南海郡为广东 。后赵佗建立南越国 。汉武帝平定南越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个郡,其中设在苍梧郡广信县(今封开)的交趾部,专门负责纠核岭南九郡 。
三国时期先属东吴,后归西晋 。隋统一天下后施行州县二级制,广西大部属扬州 。
唐朝广西属岭南道管辖 。862年,岭南道分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邕州为首府 。
宋朝广西属广南路,后分广南路为广南东路,广南西路 。
元朝广西属湖广行中书省,元末年设广西行中书省 。明朝撤销行省,设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划分为11个府和3个直隶州 。
清朝撤销司改省,复设广西省,驻桂林府 。广西全省划分为11个府、2个直隶厅、2个直隶州 。
解放后设广西省,省会驻地南宁 。1958年3月5日广西省正式更名为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钦州、廉州再度划入广西 。同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广西僮族自治区”改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
各市、县名称的由来
南宁市 古称邕州 。据谢启琨《广西通志》记载,以“邕溪水为名”,唐朝在宣化县地置邕州,为岭南西道治所,宋朝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秩序,祈望安宁,元世祖至元十六年,改邕州为邕宁路 。泰定元年改为南宁路 。明、清置南宁府 。民国二年置南宁县,三年改为邕宁县 。为历代州府治地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四日南宁解放,设置南宁市,为省会驻地 。一九五八年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为自治区首府 。
南宁市乃是广西省的省会城市,南宁是广西的古城之一,“南宁”最早出现在元朝时期的南宁路 。
东晋时,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年) 。从郁林郡分出晋兴郡,下辖晋兴等4个县 。南宁为广州晋兴郡晋兴县,晋兴郡治设在晋兴县城,即今南宁 。这是南宁第一次成为既是县级又是郡级治所 。是南宁建制的开始 。隋统一南北朝后,开皇搜索十八年(598年),将晋兴县改为宣化县,南宁为宣化县治所,归郁林郡统辖 。
唐武德四年(620年),在宣化县置南晋州,领宣化一县,州县并存 。武德五年,宣化县析出宣化、晋兴等5县隶属南晋州 。贞观六年(632年),又将南晋州改为邕州,州治在南宁,这是南宁简称“邕”的由来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邕州为邕州路,今南宁为路总管府治所,下辖宣化、武缘两县,并管左右两江溪峒 。泰定元年(1324年)为庆边疆之绥服,寓南疆安宁之意,改邕州路为南宁路 。南宁得名,即始于此 。
南宁是广西古城之一,从东晋建制至1997年已有1679年历史 。秦隶属桂林郡,汉初隶属南越国,西汉隶属郁林郡领方县 。三国为吴辖地,隶属郁林郡临浦县(临浦县为领方县改称)管辖,一直延续到西晋 。东晋大兴元年(318),从郁林郡分立晋兴郡,隶属广州,治所晋兴(即今南宁),标志着南宁为桂西南地区行政中心的开始 。唐武德四年(621)南晋州置立 。唐贞观六年(632)改南晋州为邕州,设都督府于邕州,是南宁简称“邕”的起源 。“邕”字,则是取自唐《元和郡县志》“因州西南邕溪水为名”
至于南宁名称的来历,与今南宁一带的反元武装有关 。据明朝宋濂撰《元史》记载:至元年间,上思州(今上思县)黄胜许反元 。延祜六年(1319)六月,右江来安路(今田阳县一带)岑世兴又起兵造反 。元朝廷虽多次派重兵前往镇压,都没有取胜,元势力反而日益壮大 。至治三年(1323)七月,元朝英宗皇帝遣使者来邕州招安,得到两支反元势力的响应 。是年十二月和泰定元年(1324)六月,黄胜许、岑世兴先后派代表上燕京(今北京)朝贡,表示归顺 。泰定元年九月,为庆贺南疆绥服安宁,元朝泰定皇帝颁令改邕州路总管府兼左右两江溪峒镇抚为南宁路,意思是渴望南疆安宁,隶属湖广行中书省 。南宁的名称就这样沿用到如今 。
柳州市 隋朝在这里置马平县 。唐太宗时,在马平县置柳州 。谢启琨《广西通志》云:“柳州,因柳江为名” 。《旧唐书》则“以州界柳岭为名” 。《马平县志》又以“柳星为名” 。说法不一,而唐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在柳州生活过,所以柳州自定名后便沿用至今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柳州解放,设置柳州市 。
桂林市 早在南朝梁代,以桂树之名置桂州 。《桂海虞衡志》云:“桂林,以桂名地 。”唐朝在这里设置桂州都督府 。宋朝称静江府 。元朝称静江路 。明洪武五年改称桂林府 。清朝仍称桂林府 。民国二年置桂林县 。一九四0年置桂林市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桂林解放,仍称桂林市 。
梧州市 唐武德四年在苍梧县地置梧州,系由苍梧郡嬗变面来 。据《异物志》云:“苍梧即刺桐,岭南多此物,因以名郡 。”古代,梧州北山一带长满苍梧花,故汉武帝时,以此花字置苍梧郡 。唐朝,改郡为州,取“梧”字作州名,置梧州 。元朝升为梧州路,明清改为梧州府 。民国十六年置梧州市,民国二十一年撤销梧州市,其地域复归苍梧县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梧州解放,重新设置梧州市 。
邕宁县 古称宣化县 。据谢启琨《广西通志》记载:“因州西南邕溪水为名”唐太宗时在宣化县地置邕州 。宋朝到元朝至元十六年,改邕州为邕宁路 。民国二年改宣化县为南宁县 。民国三年六月更南宁县为邕宁县 。
横县古称横州 。据谢启琨《广西通志》记载,唐太宗贞观八年,以“横差江为名”置横州 。元朝至元十六年升为横州路,元贞元年降为横州 。明洪武十年又降为横县 。清朝复置横州 。民国二年,复称横县 。
宾阳县古属领方县地 。唐太宗贞观五年,在领方县地置宾州 。据《广西名胜志》记载:“宾州,以宾水而名 。”元初,升为宾州路,至正十六年,复改为宾州 。明清两朝仍称宾州 。宾州在南岭以南,民国初改宾州为宾阳县 。
上林县古称澄州 。据谢启琨《广西通志》记载,唐高祖分领方县地置上林县 。《元和郡县图志》云:“本汉领方县地,武德四年分置上林县,在上林洞口,因以为名” 。
武鸣县原称武缘县 。据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记载,隋置武缘县 。一九一二年武缘人陆荣廷出任广西都督 。自夸武功足鸣天下,于民国二年,改武缘县为武鸣县 。
隆安县古称思龙县 。据《隆安县志》记载,宋太祖开宝五年,将思龙县并入宣化县 。明嘉靖二年,分宣化县地置隆安县,县治在原思龙那久村,因龙与隆同音,统治者祈望兴隆安宁,故名为隆安县 。
马山县 根据《清史稿》记载,明清两朝,在县境那马、定罗、兴隆、白山、古零设土司 。清穆宗同治九年置那马厅 。民国二年改为那马县 。民国四年改土归流,将兴隆、白山、古零土司合并,改名为隆山县 。一九五一年,将那马、隆山二县合并,称马山县 。
大新县 唐至清代为羁縻土州地 。据《大清一统志》记载,在县地先后置养利州、万承州、万形州、太平州、安平州、下雷州 。民国初,改土归流,置养利县 。民国十七年置雷平县、万承县 。一九五一年四月,养利、万承二县合并,改名为万利县 。是年九月,万利、雷平二县合并,取县境大岭乡和宝新乡各字作县名,称大新县 。
扶绥县 唐宋时为羁縻土州土县地 。清朝称新宁州、永康州、忠州 。民国初改士归流,分别置扶南、同正、绥渌三县 。一九五一年将扶南、同正、绥渌三县合并,称扶绥县 。
崇左县 唐宋时为羁縻思城州、太平州、右州地 。宋仁宗皇祐五年置崇善县 。民国初,将左州改为左县 。一九五一年,崇善县.左县合并称崇左县 。
宁明县 唐宋时称思明县州 。元朝升为思明路 。明太祖洪武二年改为思明府 。清世宗雍正七年改为宁明州 。民国元年,降州为县,称宁明县 。
天等县 清以前为羁縻州地 。民国初改土归流,将向武、都康、上映三土州合并置向都县 。龙英、茗盈,全茗三土州合并置龙茗县 。佶伦、镇远、都结等土州合并置镇结县 。一九五一年将镇结、向都、龙茗三县合并称镇向县,后改为镇都县 。一九五七年改为天等县 。
龙州县 唐武德四年以境内龙江之名置羁縻龙州 。据《清史稿》记载,高宗乾隆时升为龙州厅 。民国二年降为龙州县,民国二十六年更名为龙津县 。一九六一年复改为龙州县 。
凭祥市 宋朝称凭祥峒 。据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记载,清前期称凭祥土州,宣统二年更名为凭祥厅 。民国二年降为凭祥县 。一九五五年置凭祥镇,一九五六年改为凭祥市,以凭祥峒得名 。
柳江县 原属马平县 。据谢启琨《广西通志》记载,唐朝“因柳江为名”置柳州,州治马平县 。民国二十年,改马平县为柳州县 。民国二十六年,改柳州县为柳江县 。
【广西及各市、县名称的由来】 柳城县 原名龙城县 。据《柳州府志》记载,宋真宗时,取柳江和龙城各一字为名,改龙城县为柳城县 。
鹿寨县 原是雒容、中渡、榴江三县地 。一九五一年三县合并,更名为鹿寨县,以鹿寨圩而得名 。
来宾县 古称怀义县 。唐天宝二年改为来宾县 。据谢启琨《广西通志》记载:“来宾、在来宾水东,放以为名” 。
象州县 古称象州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象州,因象山为名 。”隋文帝开皇十二年以此山之名置象州 。民国元年降州为县,改称象县 。一九六0年更名象州县 。
武宣县 原称武仙县 。据《太平寰字记》记载:“武仙县,旧有神仙集众高山,羽驾时见,如建州武夷山,皆有仙人换骨函在” 。以此传说唐朝置武仙县 。明宣宗宣德六年改仙为宣而称武宣县 。
融安县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置融州 。谢启琨《广西通志》云:“因州界融山为名”而称融州 。此名沿袭至清朝.民国初降州为县称融县 。一九五二年县人民政府由融水镇迁驻长安镇,改县名为融安 。
融水苗族自治县 原与融安同属一县 。唐武德六年置融水县 。以境内融江而得名 。一九五二年分原融县部份地置大苗山苗族自治区,一九五五年改为大苗山苗族自治县 。一九六五年更名为融水苗族自治县 。
三江侗族自治县 原名怀远县 。县境有浔江、平江、溶江汇合于老堡口,宋朝在这里置怀远县 。明洪武十年撤销怀远县,置三江镇巡检司 。洪武十四年复置怀远县,沿袭至清朝 。民国三年,改怀远为三江县,以三江镇而得名 。一九五二年成立三江侗族自治区,一九五五年更名为三江侗族自洽县 。
金秀瑶族自治县 民国前期从属于其他县 。国民党广西省府于一九四0年设立金秀瑶山警备区,一九四二年设立金秀设治局,驻金秀村 。一九五五年成立大瑶山瑶族自治县 。一九六五年更名为金秀瑶族自治县 。
忻城县 据黄诚沅《广西邵邑建置沿革表》记载:三国时县境置军腾县 。唐太宗贞观初置忻城县 。明、清改为忻城土县 。民国十七年改土归流复称忻城县 。
合山市 原属迁江县 。一九三三年国民党广西政府在此成立合山煤矿股份有限公司 。一九八一年成立合山市 。
临桂县 古属始安县地 。唐太宗贞观八年置临桂县,该县为桂州附郭,故称临桂县,为历代州府治地 。
阳朔县 原属始安县地的一部份 。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 。“阳朔山在县治北,县以此名 。”山上三峰并峙,壮观奇特 。隋文帝开皇十年,以阳朔山之名置阳朔县 。
灵川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分始安县地置灵川县 。《读史方舆纪要》云:灵川县,以灵渠水为名 。民国《灵川县志》记载:“龙穿岩穴之端,名灵川 。”说法不一,但均以山川而得名 。
兴安县 秦朝开凿的灵渠贯于县城 。唐高祖武德四年置临源县 。宋朝改临源县为全义县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大历三年,土将万重光诱临桂等九县构逆,唯临源县独守臣节,改为全义县 。皇朝太平兴国二年,避御讳”,(太宗名赵炅,又名光义),取兴盛安宁之意,改全义县为兴安县 。
龙胜各族自治县 原属义宁县部分 。清初统治阶级在镇压苗民起义之后,以“虎(义军)败龙(清兵)胜”之意,乾隆皇帝指令置龙胜巡检司,乾隆六年以司名置龙胜厅 。民国初改为龙胜县 。一九五三年成立龙胜各族自治区,一九五五年更名为龙胜各族自治县 。
全州县 五代后晋天福三年在清湘县地置全州 。据《广西名胜志》云:“全州之名,本于湘山寺,僧全真也 。”《西事珥》记载:“湘山寂照大师,俗姓周,名全真 。”楚文昭王马希范以湘山为寿佛,周宗慧(各全真)在此得道,于是奏请置全州 。民国初降州为县称全县 。一九五九年更名为全州县 。
灌阳县 原名观阳县 。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孙氏析置观阳县,以观水为名 。”隋炀帝时,改观阳县为灌阳县 。
资源县原是全州,兴安二县地的一部份 。国民党广西政府于一九三五年设置资源县,县境有夫余水,流入资江汇合洞庭湖,以资江源流而得名 。
永福县 原属始安县地的一部份 。唐高祖武德四年,以永福山之名置永福县 。
平乐县 据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记载:“吴甘露元年,分置平乐县 。”因县境有平乐溪,又称平乐江,故孙吴“取平乐溪为名”置平乐县(谢启琨《广西通志》) 。
恭城县 隋炀帝大业末年置茶城县 。据民国《恭城县志》记载:“旧茶城,催盐茶,周渭题请愿还所赐诰命,请除盐茶之禁,更别邑名,遂易茶城为恭城,乡民德之” 。唐武德四年,改茶城县为恭城县 。
荔浦县 据谢启琨《广西通志》记载:“荔浦县,汉置,因荔水为名 。”荔是一种香草,产于县境江岸,汉朝以荔草之名命名荔水,又以荔水之名置县 。称荔浦县 。
苍梧县 原属广信县地,汉朝以苍梧花之名置苍梧郡 。隋朝以郡名置县,改广信县为苍梧县 。
藤县 古称藤州 。县南百里有白藤岭,又称白藤山,山上生长白藤,隋文帝开皇三年以藤名置州,称藤州 。唐太宗贞观时置镡津县,为藤州治所 。明洪武二年镡津县并入藤州 。洪武十年降州为县,称藤县 。
岑溪县 古称南义州 。据“旧唐书”记载,唐至德二年,改龙城县为岑溪县 。该县以岑水而得名 。
蒙山县 古称蒙州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贞观八年改为蒙州,取州东蒙山为名 。”县境有蒙山,山下有蒙水,当地居民多姓蒙 。唐朝以蒙山之名置蒙州 。明清改置永安州 。民国二年改永安州为蒙山县 。
昭平县 古称龙平县 。据《宋史地理志》记载:“昭州四寨,昭平、云峒、西岭、直山 。”昭平寨在龙平县境 。宋宣和六年以昭平寨之名,改龙平县为昭平县 。
贺县 古称贺州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以邑内临水、贺水为县名 。”临江贺江汇合于贺城,汉武帝时,以临、贺水之名置临贺县 。隋文帝开皇初,置贺州 。明洪武十年,降州为县,称贺县 。
富川瑶族自治县 县境有富江,古称富川水,据谢启琨《广西通志》记载:“富川,以富川水为名,”汉朝以富川水之名,置富川县 。一九八三年改为富川瑶族自治县 。
钟山县 原是富川县的一部份 。县境有钟山,山峰峭立,状似钟鼎 。明洪武二十九年以钟山之名,在富川县地置钟山镇 。民国六年分富川县地的一部,以钟山镇之名置钟山县 。
玉林市 古称郁林州 。据《水经注》记载:“郁金香,郁人所贡,因氏郡矣 。”汉朝置郁林郡 。隋置郁林洲 。治所在今贵县境 。宋太宗至道二年,迁郁林洲治南流县即今玉林境 。明初南流县并入郁林州 。清朝升为郁林直隶州 。民国初改为郁林县 。一九五六年改为玉林县 。一九八三年改为玉林市 。
陆川县 县境有九州江、榕江、低阳江、水车江、清湖江等六条江 。据《广舆记》记载:“因郡有陆水故名 。”南朝梁代置陆川郡 。南朝陈代改郡为县,称陆川县 。
博白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置博白县 。据《太平寰宇记》述;“博白县,以博白江为名 。”
容县 古称容州,县城有大容山 。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容州,以容山为名 。”唐太宗贞观时,置容州,明洪武十年降州为县,称容县 。
北流县 据《北流乡土志》记载:“县名之起,盖以圭江之向北而流也 。”南朝齐武帝永明六年,置北流郡,梁陈间改郡为县,称北流县 。
贵县 古称贵州 。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贞观九年,改南尹为贵州 。”明太祖洪武二年降州为县,称贵县 。
桂平县 据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记载,南朝梁代置桂平郡 。因桂树而得名 。隋文帝时,废郡置县,称桂平县 。
平南县 古称龚州 。据《旧唐书》记载,唐太宗贞观七年置平南县 。取原西平南平二县各一字为县名,称平南县 。
钦州市 据《钦县县志》记载:“隋开皇十八年,改安州为钦州,取钦江为名也”明称钦州府 。清升为钦州直隶州 。民国元年降州为县,称钦县 。一九六五年更名钦州县 。一九八三年改名为钦州市 。
灵山县 古称南宾县 。据清杨丕复《舆地沿革表》记载:“西有灵山,唐移南宾县治此山,故改为灵山县 。”唐天宝元年,改南宾县为灵山县 。
合浦县 据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开岭南之地置合浦县 。因该县濒涉海湾,又是江河集汇之处,故名合浦县 。
浦北县 原是合浦县的一部份 。一九五二年划合浦县北部设置浦北县,因其地理位置在合浦县之北,故称浦北县 。
北海市 古称古里寨 。原属合浦县地的一部份,地处南海之北 。民国时代,置北海镇,以北海村而得名 。一九五一年改为北海市 。
防城各族自治县 明洪武五年,以防城圩之名置防城巡检司 。清光绪十三年置防城县 。一九五八年成立东兴各族自治县,县驻东兴镇 。一九七八年改为防城各族自治县 。县驻迁往防城镇 。
上思县 据《上思县志》记载,唐太宗时,以瀼江之名置瀼州 。天宝初置羁縻上思州,以土官世袭统治 。清光绪十八年,升为上思厅 。民国二年更名为上思县 。
河池市 宋宣和元年置河池县 。据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记载,明孝宗弘治十七年升为河池州 。民国初降州为县复称河池县 。一九八三年改为河池市 。
宜山县 古称宜州 。据《读史方舆纪要》述:“宜山府北一里,群山皆高大,此独卑小,下临龙江,宜于登眺,因名 。”唐高宗建封年间置宜州 。宋徽宗宣和时,置宜山县 。
环江县 古称环州 。据《思恩县志》记载:“环江绕县城如带,县城西外江中有沙州,唐环州以此得名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以环江之名置环州,辖思恩等县 。一九五一年,将宜北、思恩二县合并,改为环江县 。
东兰县 原称羁縻文兰州,以土官世袭统治 。据《东兰纪要》记载,元朝置东兰州,明、清称东兰土州 。民国元年,改土归流,改东兰州为东兰县 。
凤山县 据《凤山县志》记载:“环山似凤,环凤皆山,……今治之得名以此 。”清雍正八年以凤山之名置凤山土州,由土官世袭统治 。民国八年改土归流,更名为凤山县 。
南丹县 宋神宗元丰三年置南丹州,由土官世袭统治 。元世祖至元末年,升为南丹安抚司 。明洪武二十八年改为南丹卫 。英宗时改为南丹土州 。民国六年改土归流称南丹县 。
天蛾县 原属凌云县的一部份,民国二十四年,以天峨乡为名,划凌云县地置天峨县 。
都安瑶族自治县 明清两朝称都阳土司、安定土司,以土官世袭统治 。民国五年改士归流,将二土司合并,置都安县 。一九五五年更名为都安瑶族自治县 。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宋开宝五年因县境旧有罗城堡、罗城镇,该县以罗城堡而得名称罗城县 。一九八三年改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
巴马瑶族自治县 明朝以巴马山之名置巴马巡检司、巴马镇 。民国二十四年置万岗县巴马乡 。一九五六年以巴马乡之名,在原万岗县建制的基础上成立巴马瑶族自治县 。
百色市 市境旧有博涩寨,为山川塞口地形复杂的地方 。清雍正七年置百色厅 。光绪元年升为百色直隶厅 。民国二年降为百色县 。一九八三年更名为百色市 。
田阳县 明朝称田州 。清朝称恩阳州 。一九三四年设置田阳县,县治那坡 。据邱昌渭《广西县政》云:“那坡居田州之南,因更名田阳 。”
田东县 古属田州地的一部份,民国前期称恩隆县 。一九三四年设置田东县 。据邱昌渭《广西县政》记载:“以县治平马乡位于田州之东,因更名为田东 。”
平果县 清朝以前称果化土州,归德土州,由土官世袭统治 。民国四年改土归流,置果德县 。一九三四年增置平治县 。一九五一年将平治、果德二县合并,称平果县 。
德保县 原称天保县、敬德县 。据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记载,明清时在县境置镇安府 。清乾隆三年置天保县,以土官岑天保和天保山而得名 。一九五一年将敬德、天保二县合并,称德保县 。
靖西县 明清时称归顺州,由土官世袭统治 。该县地处广西西部,祈安宁之意,故民国二年更名为靖西县 。
凌云县 古属泗城州 。据《凌云县志》记载:“县曰凌云,得名于山,治东有凌云山 。”清乾隆五年,以凌云山之名置凌云县 。
田林县 原属西林、凌云县的部份 。民国二十四年置田西县,以其地处旧田州之西而得名 。一九五一年撤销西林县,将其地部份并入田西县,更名田林县 。
隆林各族自治县 清朝称西隆州 。民国二年改为西隆县 。一九五一年撤销西林县 。将其地的一部份并入西隆县,改称隆林县 。
西林县 明永乐七年置上林长官司,由土官世袭统治 。清初改土归流,康熙五年置西林县 。据《西林县志稿》记载;“清改流置县,存林字,又以地在极西,故名西林县 。”
乐业县 原属凌云县的部份 。民国二十四年,划凌云县之北部置乐业县 。县治乐业乡乐业墟,该县以乐业乡得名 。
那坡县 清初称小镇式厅 。光绪十二年置镇边县 。因镇边有反动之意,故于一九五三年改镇边县为睦边县 。一九六五年更名为那坡县,以那坡圩那坡公社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