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松溪县是福建省北部山区一个颇具特色的小县 , 隶属南平市 , 位于闽浙交界处 , 武夷山麓东南侧 。古时沿河两岸多乔松 , 有“百里松荫碧长溪”之称 , 松溪因此而得名 。属传统农业县 。有着较为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和积淀 , 民间版画艺术繁荣 。
松溪县境内有白马山宋窑遗址等景点 , 曾荣获“中国民间版画艺术之乡”等称号 。
松溪县城郊虎头山碑林里 , 完整地保存着一块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南宋交通法规碑 。碑上刻着宋代行路规则 , 凸显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文明礼让的道德风尚 。
文章插图
松溪县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 , 是我国古代福建省进京赶考的举子必经之地 。为使古驿道有序通行 , 松溪县尉竖立了这块石碑 。松溪县发现的南宋交通法规碑共有四块 , 最早发现的一块就是在旧县乡交溪码头发现的这块南宋交通碑 , 现在安放在虎头山碑林里 。整块石碑高130厘米、宽54厘米、厚约15厘米 。碑体十分完整 , 多数刻字笔画清晰可辨 。其碑文自右向左直向排列 , 分为五行:第一行稍低 , 是“开禧元年四月望日 , 保正魏安”十二个字 。第二行略高 , 是“东取马大仙殿五里 , 贱避贵 , 少避长”十四个字 , 其中第二个字残缺不易辨认 。第三行即正中一行 , 上抵碑石顶端最高处 , 字体最大 , 是“松溪县归伏里十三都地名故县”十三个字 。第四行排列与第二行对称 , 是“西取马步岭后五里 , 轻避重 , 去避来”十四个字 , 其中“西”字后和“避来”字之前 , 分别有四个字残缺不易辨认 , 但从后来发现的类似交通法规碑中 , 知道“避来”字前是“去”字 。最后一行排列与第一行相似 , 是“迪功郎县尉林高立”八个字 。
【松溪县南宋交通法规碑】
文章插图
全碑总共61个字 , 除五个字因残缺不易辨认外 , 56个字还算完整 , 内容也简单明了 。
碑文表明 , 这是宋代行路规则 。由当时的县尉 , 也就是主管社会治安的县级官吏所立 。据当地老人讲述 , 这块石碑早年倚置在旧县旧大桥桥头庙边土墙下 , 旧大桥是松溪县旧县毗邻浙江省庆元县的交通要道 。松溪县于1981年、1982年、1991年和2001年分别在旧县村、渭田镇竹贤村、渭田镇溪尾村和花桥乡车上村发现四块南宋交通法规碑 。碑文内容和格式基本一致 , 只有第四块石碑碑首上横刻“仪制令”三个大字 , 其它字行只是注明恪守交通法规地段不同、立碑时间不同和立碑人不同 。碑文主要内容都基本一致:“贱避贵 , 少避长 , 轻避重 , 去避来” 。
文章插图
据松溪县文物工作者考证 , 我国最早由官方颁行的交通法规始于北宋 , 碑上所刻的四句交通法规 , 即为宋太宗赵灵钦定的行路规则——“仪制令” 。松溪县发现的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是南宋宁帝赵扩的年号 。当时 , 赵宋朝廷的半壁山河 , 已被金兵占领了七十多年 , 赵家小朝廷偏安于东南一隅之地 。南宋交通法规碑碑上所刻的四句交通法规 ,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 , 除了“贱避贵”带有封建色彩外 , 其余三条都接近于现行的交通规则 , 字里行间凸显出中华民族礼仪之邦文明礼让的道德风尚 。松溪县南宋交通法规碑的发现 , 填补了我国古代交通法规的实物史料的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