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民间节日饮食习俗

敦煌民间的节日颇多 , 俗有“四大节、八小节、二十四个末节”的说法 , 其中“大节”有“春节”“惊蛰”“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腊八”“小年”等 。在这些节日里 , 都有固定而特别的节日饮食 , “宁穷一年 , 不穷一节”的说法足以说明节日饮食的重要 。
大年三十“装仓面”
【敦煌民间节日饮食习俗】 腊月三十的晚饭(农村叫后晌饭) , 是这一年中的最后一顿饭 , 一般家庭都要擀长面 , 炝臊子 , 吃“碱面” 。进餐时间还必须在“请神”(祭祖先)之后 , 全家长幼同桌围座 , 老人们边吃饭边对儿孙讲说这一年家里发生的重大事件 , 如婚丧嫁娶、酬神祭祀、经济收入、来年生活安排等 , 也相当于家庭年终总结吧 。
这顿饭要求所有家庭成员都要吃饱到最大程度 , 称为“装仓面” 。其用意就是人们辛苦劳作了一年 , 最后一顿饭一定要吃好 , 把“仓”(肚子)装得满满当当、实实在在 , 图个身强体健 。之所以要做臊子长面 , 可能是求个长命百岁、诸事如意 , 并有期盼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意 。晚饭之后 , 等天黑祭祀结束 , 全家人还要吃年夜饭 , 这也是“装仓”的继续 。
正月初一包饺子
按敦煌民间习俗 , 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 , 无论穷富人家 , 除了正常准备的油饼子等食品招待来客外 , 正月初一早上 , 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 。这与我们北方人过年吃饺子的习俗一脉相承 。饺子的质量视家庭条件而论 , 一般用猪、羊肉拌萝卜或洋芋做馅 。饺子一般要求除夕晚上都要包好 , 初一破晓吃 。
初一吃饺子有“招财进宝”之意 。敦煌民间传说.人间的“招财童子”和天上的“进宝郎君”原是一对孪生兄弟 , 他们共享人间香火 , 同为众生造福 , 很受百姓拥戴 。后来 , “进宝郎君”被天庭擢用 , 分别时二人立下盟约 , 大年岁首“招财童子”以燃火为号(后来演变为放烟花爆竹) , “进宝郎君”就将天宫宝物偷送人间 。人们为了“得宝致富” , 便以饺子为象征 , 从古到今沿袭传承 。
正月初七“拉魂面”
正月初七 , 敦煌人称“人七日” 。这天家家一律吃臊子面 , 叫“拉魂面” 。相传正月初七这一天人的魂魄最容易脱离人体 , 吃了“拉魂面”就可以用长面把人的灵魂和肉体牢牢地捆绑在一起 , 意味着人们追求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 。
正月十五“蒸老鼠”
人们都知道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 并以吃元宵寓意团团圆圆 。但在敦煌 , 有条件的人家正月十五吃元宵 , 更多的人家都在蒸“面老鼠” 。“面老鼠”是用发面做皮 , 将上好的炒面或春节期间吃剩下的馍馍渣用清油、糖等佐料搅拌在一起做馅 , 捏成老鼠形状上笼蒸制 , 因馅是用清油搅拌的 , 也叫“油老鼠” 。在蒸“面老鼠”时一定要注意不能给老鼠做眼睛 。称“瞎老鼠” , 意为诅咒老鼠个个瞎眼 , 不再糟蹋粮食 。
正月二十摊煎饼摊
煎饼是正月二十必做的食品 ,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摊煎饼献供敬神 , 以示补天补地 。煎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 , 将适量面糊舀入平底锅摊匀 , 烙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薄饼 , 然后将炒好的豆芽、韭菜、肉丝、蛋丝放在煎饼上面 , 卷成筒状 , 一口咬下去 , 鲜嫩可口、味美无比 。
二月初二吃猪头
二月初二 , 民间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 , 也称为“春龙节” 。这一天 , 敦煌人都要吃猪头肉 。宋代苏轼所著《仇池笔记》中曾记录了一个故事:王中令(即王金斌 , 后唐时太正人 , 宋初官拜安国军节度 , 死后加封中书令)平定巴蜀之后 , 甚感饥饿 , 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 , 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 , 欲斩之 , 哪知和尚全无惧色 , 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 。不多时 , 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 , 并为此赋诗日:“嘴长毛短浅含膘 , 久向山中食药苗 。蒸时已将蕉叶裹 , 熟时兼用杏浆浇 。红鲜雅称金盘汀 , 熟软真堪玉箸挑 。若无毛根来比并 , 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蒸猪头 , 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 , 甚是高兴 , 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 。看来 , 猪头不仅是一道佳肴 , 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 。
惊蛰油炸鸡蛋拌炒面
根据农历二十四节气 , 到了惊蛰气候开始转暖 , 冰消雪化 , 大地复苏 , 入土蛰居之草虫惊醒 。这天 , 家家用油炸鸡蛋拌入炒熟的干面(俗称炒面) , 加上红糖 , 冲入滚烫的开水搅拌均匀食用 , 芳香开胃 。在农村 , 这一天农民都要用清油或大油熬萝卜汤 , 强制给牛、马、驼、羊从嘴灌人 , 俗称“啖牲口” , 用以清胃火 。
五月端午做粽糕
农历五月初五称端午节 。端午节吃粽子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 。敦煌人则以吃米糕为主 。端午一到 , 无论穷富人家都要购买糯米、红枣做米糕 , 也叫粽糕 。粽糕的做法是分别把糯米和红枣煮熟 , 然后将熟米糕和红枣分层交替压在盆中 , 俗话叫“压粽糕” 。食用时再加糖或红糖水 , 甜香无比 。
这一天 , 至亲院邻之间还要互送米糕 , 以示亲善 。端午节吃米糕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 。据《续齐谐记》中称: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 , 长沙有个叫区曲的人忽然遇到了个自称是屈原的读书人 。这人对区曲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饭都被江里的蛟龙水怪抢走了 , 今后大家再要祭我 , 就请用蒲叶包裹 , 外面缠上五彩丝带 , 水怪们就不敢抢了 , 因为山精水怪最怕五彩丝带 。”区曲将这事告诉了大家 , 人们便照办了 , 从此就有了用蒲叶包粽子的习俗 。
另外 , 敦煌人农历四月初八还要做米糕和油饼子 。农历四月初八是浴佛节 。在历史上 , 人们对这个节日的重视程度远胜于端午节和中秋节 。这一天 , 人们也像端午节一样做粽糕 , 炸油饼 。但不一样的是将粽糕和油饼做为外带食品 , 去莫高窟或雷音寺赶庙会 , 祈祷还愿 , 浴佛布施 。相传释迦牟尼就是这一天出生的 , 因此各寺庙都要举行“浴佛法会” , 在大殿正中用水盆供奉佛诞生像 , 全寺僧众都要以香汤沐浴佛诞生像 , 以此纪念佛的生日 。
八月十五烙锅盔
八月十五中秋节 , 拜月亮、吃月饼这是我国传统的风俗习惯 。但敦煌民间又有用锅盔献月亮、馈赠亲友的习俗 。中秋将临 , 妇女们便忙了起来 。她们成天地忙着烧锅盔 。标准的锅盔一般直径都在一尺左右 , 厚度在一寸以上 , 上面还画上月亮、松树、孙猴子等图形 。据说 , 吃锅盔是元朝末年由汉人反对元朝统治者兴出来的 , 那时候 , 汉族人把元朝统治者蒙古人叫“鞑子” 。
相传 , 元朝统治者为了防止汉人造反 , 管得特别严格 , 十户人家派一个蒙古头目来监督 , 不准汉人私藏刀刃 , 十家合用一把菜刀 。汉族人要想联合起来反抗就得互相串通 , 但由于蒙古头目监视得紧 , 无法通风报信 , 有个聪明人(民间传说是刘伯温)想出一个办法 , 他放风说今年秋后有瘟疫 , 除非家家烧锅盔吃才能免除灾难 。于是人们就在锅盔上写上字(一说是在锅盔里卷上纸团) , 约定在八月十五的晚上以放火为号 , 一齐动手杀“鞑子” , 从此就有了中秋节做锅盔的风俗 。
中秋节晚上献月亮 , 敦煌人还有较为特别的做法 。中秋节这天晚上等月亮升起以后.要在庭院正中摆好桌凳(有的摆在房上) 。要把西瓜杀成两半呈锯齿形 , 与锅盔、月饼一起有序地献在供桌上 , 然后燃香三柱 , 向月亮叩个头 , 便开始了赏月活动 。全家围坐一起 , 长者讲述有关月亮的故事 , 香燃完以后分食供品 。现在虽然不兴上香叩头 , 但敬献锅盔、月饼、西瓜、水果仍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活动 。
十月一蒸麻腐包子
农历十月初一 , 各家再忙都要抽时间点麻腐 。麻腐的制做方法是将麻籽碾细 , 用水搅拌成糊状 , 以箩过滤去皮 , 掺上黄米煎熬成稠糊状即成麻腐 。以麻腐拌萝卜或洋芋、葫芦为馅 , 蒸成麻腐包子或饺子 , 这种素食包子(饺子)具有油香细软的自然口味 。
冬至搓杏壳篓
冬至节也有固定食俗 , 即吃“杏壳篓” , 就是通常说的“杏皮面” 。敦煌民间在冬至节这天必须食荤 , 无论大家小户都要割点肉做成以杏皮子为主 , 配以洋芋片、萝卜丁、干菜等混合而成的汤面 , 这就是“冬至饭” 。
“冬至饭”必须在早上吃 , 意思是过了冬至节 , 白天就一天天地长了起来 。因为敦煌民间有“过一冬至 , 长一中指”的顺口溜 , 也就是说人们睡觉的时间短了 , 白天劳做的时间多了 。把“冬至饭”做得美味丰盛些 , 让家里人吃了多干些农活 , 争取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因此 , 就有“吃了冬至饭 , 干活多流汗”的谚语 。
民间还有“数九”的习俗 , 把“冬至”称“交九” , 意为寒冷冬天到来 , 数完“九九”八十一天 , 冬天就要过去 , 春天来临 。民间有“头九二九 , 关门备守(意为气候寒冷 , 注意防寒);三九四九 , 冻破茬口(冬季气候最寒冷的时候);五九六九 , 河边看柳;七九鸭子八九雁 , 九九黄牛满地转(开始种田)”的民谚 , 表示天气的变化和人们对春天的渴望 。
腊月初八煮腊八粥
在敦煌民问 , 每年腊月初八 , 家家都要煮腊八粥 。腊八粥原料是大米、小米、红豆、核桃仁、红枣、红糖、花生仁、桂花等 , 相当于现在的“八宝粥” 。相传 , 明太祖朱元璋小的时候家境很穷.给地主放牛 , 吃不饱肚子 , 饥肠辘辘 。一次 , 他在屋内发现了一个老鼠洞 , 眼睛一亮 , 心想:抓个老鼠充饥吧!于是 , 伸手向洞里摸去 , 却是个老鼠的粮仓 , 掏出来的有大米、豆子、红枣、粟米等 , 五谷杂粮样样都有:他把这些粮食洗净 , 煮了一锅粥 , 喝起来香甜可口 , 成为一顿美餐 。后来 , 朱元璋得了天下 , 当了皇帝 , 整天山珍海味 , 觉得平淡乏味想换换口味 。一天 , 他忽然想起从老鼠洞掏粮煮粥的事来.就传令御厨以各色五谷杂粮煮粥进膳 , 这一天正是农历腊月初八 , 朱元璋吃后大悦.即为此粥赐名“腊八粥” 。
腊月二十三烙灶干粮
睹月二十三是“祭灶神”的日子 。到了这天 , 家家户户都要向“灶王爷”敬献供品 , 虔诚祷告 , 祈求来年家事吉利、人丁康泰 。据说 , 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稽查善恶的神仙.腊月二十三他上到天宫向玉帝汇报人们善恶 , 腊月三十回到人间 。为了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些自己家里的好话 , 消灾免难 , 因此 , 这一天 , 妇女们便忙着给灶王爷准备上路的食品 , 烙“灶干粮” 。
“灶干粮”是在兑好的发面里卷上清油、香豆子或其他佐料 , 烙成像小点心块那样的圆饼 。到了晚上 , 家庭主妇洗手、净口后献供品于灶君神像前 , 口中不住地念叨:“灶君爷 , 吃干粮 , 吃饱喝足上天堂;灶君爷 , 上天言好事 , 回宫降吉祥 。”祭祀完毕将“灶干粮”分给众人食用 。“祭灶”是过年的前奏 , 农村有一句俗语叫“一到腊月二十三 , 过年还有整七天 。”因此 , 民间又把腊月二十三叫“小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