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歌包楞调

包楞调是流行于山东成武的汉族民歌 , 1962年经成武县文化馆干部魏传经挖掘整理出来后 , 迅速传遍全国各地 , 成为中国民间的花腔女高音独唱曲 。
历史渊源:
【山东民歌包楞调】 历史上 , 成武的梁王庙、白浮图、九女集、天宫庙、孙寺、纪河寺、玉皇庙等寺庙都有庙会 。每逢庙会 , 总有不少善男信女到寺庙里烧香拜佛 , 祈求平安 , 尤以妇女拜佛念经者多 。一开始 , 庙前常有年迈的妇女 , 肩上挑着担子 , 一头是进香的香火 , 一头为了平衡衬个东西 , 口中念念有词 。后来这种形式被改成一头是个莲花盆 , 一头是个大鲤鱼(用布或绢制作的道具) , 担子用半寸宽的5尺多长的竹片制成 , 光滑而有弹性 。也有的用手抚着莲花盆 , 招来众人围观 , 边舞边唱小曲 。唱词有的来自佛经、孝经、民间故事等 , 曲调有的是当地民歌 , 有的是地方戏曲 , 《包楞调》就是其中的一首 。清朝晚年以后 , 随着“担经”的人越来越少 , 会唱的人也越来越少 , 但《包楞调》这种曲调却以不同形式仍然在民间流传 。
1962年10月 , 成武县文化馆干部魏传经在大田集乡小程楼村采集民歌时 , 听说周金英会唱小曲 , 他就找到了当时已经65岁的周金英 , 但第一次周金英不承认自己会唱 。以后魏传经几次登门拜访 , 经过交谈和启发 , 周金英终于唱出了《包楞调》 , 周金英是位好客的妇女 , 说书、唱戏、担经、耍艺、唱琴书的人常在她家做客 , 《包楞调》就是她跟担经、唱琴书的人学会的 , 她还说:“当年为琴书伴奏的古筝老艺人李师傅演奏的《包楞调》曲子 , 更为动人 。”
《包楞调》又叫《包楞戏》 , 唱词很多 , 一唱就是几十段 , 现在的《包楞调》只是其中的一首诗组成的词 , 这首诗是:晴空明镜 , 松峰凤鸣 , 星亭清静 , 景动风轻 。诗的每个字组成四段词 , 共六十四段 。歌词的格式严密:第一句末尾是白楞楞楞 , 第二句末尾是一点红 , 第三句是组诗中的字眼 , 第四句是紧包楞 , 歌词内容广泛:春夏秋冬、风云雨露、山水花草、名胜古迹、飞禽走兽、日月星辰、君王贤士、文官武将、公子小姐、天仙神怪、琴棋书画、格言哲理、土特产品、乡土民情、成武古迹等 , 犹如一副史诗画卷 。当时 , 由于魏传经记谱能力有限 , 遂找到成武一中音乐教师孙啸天 , 一同进行了记谱 。1963年由魏传经改写填词、孙啸天记谱的《包楞调》整理完成 , 也就是现在大家知道并广为传唱的《包楞调》 。
周金英演唱的包楞调 , 64段词由一首诗发展而来 。诗为:“晴空明镜 , 松峰凤鸣 , 星亭清静 , 景动风轻 。”诗中的每个字按先后顺序演变成四段词 , 每段由四句组成 。整个唱词内容表现广泛 , 春夏秋冬、山水花草、日月星辰、君王贤士、公子小姐、天仙神怪、名胜古迹等等 , 无所不包 , 应有尽有 。
1963年 ,  魏传经改写填词的包楞调 , 在山东省民歌演唱会上 , 由 菏泽地区代表队姚月兰演唱 。演唱会后 , 由上海唱片社灌制唱片 , 《歌曲》杂志同年第四期发表 , 从此在全国流行起来 。第二年5月 , 由山东省歌舞团独唱演员 张英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演唱 , 音乐界人士纷纷发表评论 。成武民歌包楞调的问世 , 填补了中国声乐史上民间 花腔 的空白 , 打破了国外音乐界认为只有欧美才有民间花腔的论断 。
原籍菏泽的彭丽媛把包楞调带入北京后 , 几次出访北欧诸国时演唱 , 并录制成唱片和磁带发行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