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大地河北也存在着许多特色民间风俗,其中“寸跷”就是比较出名的一个,“寸跷”是历史较为悠久、艺术形式保存较为完整的,将唱、伴奏、舞蹈表演综合于一体的民间音乐表演形式 。
寸跷又称“低跷”或“矮跷”,因在脚下加上五寸高的木制小脚,故名“寸跷” 。
河北省满城县是“寸跷”艺术广泛流传的一个地区 。“寸跷”曾盛行于清朝前期,古装满、汉扮相,流传于河北等地 。多少年来,全都是男性秧歌艺人扮演各种角色,没有女人参与其中 。
寸跷曾经在河北完县(今顺平县)及满城县广泛流传,由于完县的寸跷技艺高、名声大、普及广、历史长,因此,在群众中有“寸跷产于完县”之说 。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河北完县盛行“十番乐”(吹打乐类),爱好者经常于晚间在街头、院内演奏自娱,有的观众便合着乐曲节奏,挥动乘凉时手中的蝇帚、毛巾等,模仿妇女走路的姿势,互相调笑戏嬉 。
随着时代的发展,寸跷这一古老的民间音乐舞蹈形式得到不断地改进和提升 。几年来,在音乐教育工作者与民间艺人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对“寸跷”艺术进行抢救保存、整理与发展,在保持踩跷的动律与神韵的基础上赋予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更加浓郁的音乐内涵,使其以更加富于生命力的形象活跃于舞台 。
【河北满城民间风俗“寸跷”】 寸跷表演情绪热烈风趣,带有一定的即兴性 。表演形式分“踩街”和“打场”两种:在进行中表演时叫做“踩街”,整齐红火;在固定场地表演时叫做“打场”,以歌舞并重为特点,并加入一些情节表演,“打场”是寸跷的主要表现形式 。
寸跷我国河北特色民间风俗,寸跷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活的时代色彩,表现出质朴、乐观的精神状态,生动而富于艺术表现力 。
过去,寸跷表演没有具体情节,是情绪舞蹈 。但通过唱词也能表达一定内容,反映了农民生活的某些侧面 。
寸跷由“老逗”、“老坐子”各一人;“挑趟”二人;“拉花”四人以上组成支舞队 。老逗、老坐子是舞队的核心角色,由挑趟率拉花做群舞、群唱,配合老逗、老坐子的双人舞 。
晚清以后,受戏曲的影响,多为戏曲扮相 。老逗如方巾丑,拉花则扮如花旦 。所用道具接近生活,如多数舞队和老逗手执黾帚和布掸子,第坐和拉花手执绢,挑趟则是霸王鞭和毛巾 。艺要还赋予这四个角色以梁山好汉的身份 。称老逗为时迁,挑趟为武松,老坐子为孙二娘,拉花为顾大嫂等 。
这种赋虽属牵强,但它却在人们心理上为寸跷增添了一层戏曲色彩,反映了群众的爱僧和审美情趣 。
寸跷表演分“踩街”和“打场”两种形式 。前者是列队行进,整齐红火 。后者是载歌载舞,是寸铁主要表现形式 。
在清代,河北民间舞蹈虽然泛称秧歌,但多昌“舞动乃歌,歌罢更舞”的歌舞联体,极少有载歌载舞的形式 。
而寸跷则是迄今为止在河北历史最为悠久,艺术形式最为完整的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农村共绘改革的不断深入,寸跷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得到不断地改进和提高 。一些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艺人,通过继承、改革、发展,使这一民间艺术具有更加浓烈的艺术内涵、广泛的社会基础、鲜活的时代特色和完美的表演形式 。
- 河北保定民间民俗文化:涿州皮影
- 河北邱县丧葬习俗
- 河北邱县婚礼习俗
- 河北卢龙孤竹国伯夷与叔齐的传说
- 河北卢龙:孤竹文化之乡
- 优秀的民间艺术瑰宝——上党剪纸
- 包头二道沙河北村观音禅寺庙会
- 广东廉江民间文艺:安铺八音
- 广东化州孔庙“下马碑”的民间传说故事
- 河南南召五朵山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