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干禄字书》的前世今生

《颜氏干禄字书》的前世
【《颜氏干禄字书》的前世今生】 《颜氏干禄字书》由唐颜元孙撰,后为时任湖州(今浙江吴兴)刺史颜真卿书录其文,摹勒上石,立于湖州刺史院东厅 。这是唐大历九年(公元774年)的事,也是《干禄字书》的初刻 。
陈思《书小史》卷九载:“颜元孙,字聿修,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昭甫之子 。少孤,养于舅殷仲容家,尤善草隶 。著干禄字书行于世 。”赵明诚《金石录》亦有记载:“《唐干禄字书》,颜元孙撰,颜真卿正书,大历九年正月 。”
《颜氏干禄字书》的第一次重刻是在唐开成四年(公元839年) 。《颜氏干禄字书》初刻见世后,因传拓既多,致使剥损乃甚 。颜真卿的亲侄颜顒想将初刻移于它石,但限于财力有限,未能如愿 。时湖州刺史杨汉公拿出自己的余奉,于开成四年将其重刻,顒意如愿以偿 。汉公后记云:“自看摹勒,不差纤毫,庶使笔踪传之永永 。”
《颜氏干禄字书》的第二次重刻是在南宋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 。曾任湖州刺史的“府尹龙阁”宇文公,后任潼川(今四川三台县)府尹 。宇文公以在湖州任上所得到的“鲁公所书与杨汉公所摹”二本为据,主持重刻《颜氏干禄字书》碑工作,并由梓学教授成都人勾泳为碑作题跋,将碑立于潼川府 。
《颜氏干禄字书》的今生
历史上习惯称大历九年的初刻碑和开成四年第一次重刻碑为湖本(碑),南宋绍兴十二年第二次重刻碑为蜀本(碑) 。
由于朝代更替,兵燹不断,湖碑已荡然无存,不知去向,世传只存蜀碑 。立于三台文庙的《颜氏干禄字书》碑,也历尽磨难 。1949年,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台文庙被改建为粮站和面粉厂 。重达数吨的《颜氏干禄字书》碑,被推倒作为墙基石而埋于地下 。
1995年5月17日,三台师范校在紧邻三台文庙的地方修建艺术大楼 。在清理基础时,《颜氏干禄字书》碑被发现 。经过文物工作人员的查看才得知这便是苦寻多年的《干禄字书》碑,国宝被逐级报告给了县文化局和县政府 。失而复得的《干禄字书》碑 。长方形,截角 。高245厘米,宽近120厘米,厚33厘米 。其规格尺寸与《金石萃编》的记载略有出入 。
碑体四面皆有刊刻 。碑石正面:额镌“颜氏干禄字书”六字,篆书,横排,字大86厘米 。碑身,分五层,干刻《干禄字书》前半及作者和“原叙” 。纵排,每层35行,满行9字,正书字大32厘米(夹注小楷,字大1.21厘米) 。第五层,剥蚀严重,文字多有残损或漫灭 。又有两道墙体线,纵贯全碑,当线文字皆残 。足见此碑曾作墙基石使用 。背面 。则六层,刊刻《干禄字书》后半及“成都勾泳”的跋文 。跋文文字残损较重 。碑左右侧面,均有文字 。右侧仅见一“廖”字小楷;左侧镌“吴省钦跋” 。其文纵排,凡14行,满行30字 。小楷,字大1.21厘米 。“绍兴重刻本”在“潼川文庙”出土 。历经千百年来各种波折的书碑虽剥蚀严重,文字多有残损,但却是全国现存唯一的《颜氏干禄字书》实物,也是书圣唯一的传世孤本 。
现在,这块原存放于文庙大成殿漫漶不堪的《颜氏干禄字书》碑,已被移置到当年赵蕤写《长短经》的三台长坪山的琴泉寺的“梓州墨妙亭”中 。
虽然颜真卿从未到过三台,却和三台有着不解的渊源 。
颜真卿曾经在江西当过司马,后定居于此 。他的后代于明初迁到湖南 。随后在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浪潮中,一支颜真卿的后代前往潼川即三台生活 。
现存于三台琴泉寺墨妙亭内的《颜氏干禄字书》是颜真卿留给后人少见的书法遗迹 。几经辗转,幸运地保存到现代,被誉为书法界的“国宝”,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为此,三台颜真卿的后人发起成立了四川颜字文化研究会,并且成功地在成都召开了世界颜字文化研究会、联谊大会,把三台颜字文化研究推向了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