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织金古建筑群

织金古建筑群位于贵州省织金县 。
织金古城,山清水秀,溪涧纵横,古迹众多,门类齐全,包括佛寺、道观、文庙、书院、会馆、祠堂、衙署、宝塔、泉井、津梁、古道、民居、店铺、作坊等方方面面,分布在一座座大理石小山上和流经城内的贯城河畔 。多为倚崖傍洞或濒水临泉建造的干栏式吊脚楼 。大部建于“改土归流”之后,仅从康熙五年(1666)至十年(1671),即建有武庙、文庙、斗姥阁、隆兴寺、东山寺、财神庙、城隍庙、马王庙、黑神庙、炎帝庙、地藏寺等10余座 。其后屡有修建,迅速形成当地人引为自豪的“四庵”、“四阁”、“四祠”、“八大庙” 。下面按时代先后逐一介绍,以飨读者 。
月华桥  位于城关镇贯城河中段 。原名“奢香桥” 。始建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 。清顺治十八年(1661)整修 。东西向,跨贯城河 。三孔石拱桥,长18米许,宽4.7米,主孔净跨15.7米,矢高约10米 。
东山寺  位于城关镇工业路东端 。建于康熙八年(1669),光绪五年(1879)重加修葺 。坐东向西 。依山就势而建,由山门、前殿、正殿、钟鼓楼、观音阁组成 。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 。现存山门、前殿、正殿、钟鼓楼 。前殿坐东西向,面阔五间,通阔21.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8.7米,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青顶 。前带廊,深2.1米,置斜靠背栏杆 。正殿又名梵帝宫 。坐东西向,面阔五间,通面阔16.7米,进深三间,通进深7.8米,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青瓦顶 。正殿前左厢为钟楼,右厢为鼓楼 。
回龙庵  位于城关镇清泉路东段南侧 。建于康熙八年(1669),光绪十三年(1887)扩建、维修 。坐北向南 。由前殿、后殿、右禅房、左山门、得月楼组成 。占地面积约36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40平方米 。后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0.84米,进深四间,通进深8.51米,前后带廊,抬梁穿斗混合式悬山青瓦顶 。殿内设须弥座神龛 。前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0.8米,进深四间,通进深8.5米,前后带廊,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悬山青瓦顶 。得月楼面阔三间,通面阔8.36米,进深五间,通进深6.24米,带周围廊,深约1米 。穿斗式木结构重檐歇山顶 。
炎帝庙  位于城关镇城南路中段东北侧 。建于康熙十年(1671) 。坐北向南 。由大殿、戏楼组成 。大殿面阔五间,通面阔19米许,通进深19.5米,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青瓦顶,前后带双步廊,深1.9米 。戏楼二层,通面阔9.12米,通进深7.12米,穿斗式木结构歇山青瓦顶 。
太平桥  位于城关镇沿河路中段西侧 。建于康熙年间 。东西向,跨贯城河 。二孔石拱桥 。长28米许,宽13米许,西侧主孔净跨23米许,东侧泄洪孔小,上为引桥,矢高8米许 。1976年增设大理石浮雕望柱、栏板 。
日升桥  位于城关镇沿河路中段西侧 。建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因与下游月华桥共取“日月升华”之义,故名“日升桥” 。乾隆十三年(1748)建成,连接东西桥头,为贯城河上5座桥梁之首,人称“上水关” 。光绪十三年(1887)整修 。东西向,跨贯城河 。单孔石拱桥 。长20米许,宽5米许,净跨14米许,矢高5米许 。
童生桥  位于城关镇沿河路中段 。因位于城关镇北永安门东北河口,故又名“永安桥” 。相传所拨银两恐不够支出,全州童生捐资助建,名“童生桥” 。俗称“下水关” 。始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次年(1749)告竣 。1962年扩建后更名“重兴桥” 。东西向,跨贯城河 。单孔石拱桥,长25米许,宽7米许,净跨19米许,矢高12米许 。
斗姥阁  位于城关镇沿河路中段南侧 。建于康熙六年(1667),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 。坐东向西 。原由阁、左右凉亭、正殿、武侯祠、偏殿等建筑组成 。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 。现存阁楼,三层三重檐六角攒尖青筒瓦顶 。一层长方形,面阔11.75米,进深8.15米 。二层四边形,长9.5米,宽6.3米 。三层六边形 。撑拱、隔扇门窗、风窗等木雕精湛 。
小街龙王庙  位于城关镇城南小街四方井 。始建于清初 。坐西向东 。由山门、大殿、观音阁组成 。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60平方米 。大殿面阔三间,通面阔9.8米,进深三间,通进深8米许,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悬山青瓦顶,前后双步廊,前廊深1.82米,后廊深1米许 。隔扇门窗 。观音阁,面阔三间,通面阔7.78米,进深三间,通进深6.2米,穿斗式木结构歇山青瓦顶,隔扇门窗 。
仲机桥  位于三甲白族苗族乡三甲村东 。建于雍正元年(1723) 。南北向,跨纳弓河 。单孔石拱桥,长4米余,宽2.5米,净跨4米许,矢高2.5米 。
财神庙  位于城关镇城北路南段东侧 。始建于清初,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 。坐北朝南 。由山门、两厢、正殿组成 。占地面积约63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 。正殿面阔五间,通面阔20.8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5.5米,通高13.96米 。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四层四重檐歇山青瓦顶 。东、南、西三面带廊 。隔扇门窗 。
南门塔  位于城关镇南3公里 。始建于乾隆年间 。局部毁于1966年 。1997年修复 。圆锥体白绵石塔,底径6米许,通高14米许 。
南塔  位于城关镇工业路东端 。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 。系“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七世存上慧下参和惺老和尚之塔”,为其徒弟性宗、性慈、性忠及徒孙海成、海棠、海兴与重孙寂等建 。一级镌刻和惺和尚法兄石静和尚题诗:“屡次修持莫远求,内藏纳子一比丘 。弥陀宝塔三千界,永垂东土万古流 。”
北塔  位于城关镇工业路东端 。建于嘉庆二年(1797) 。系“传临济正宗第三十八世上存下寂慈老和尚之灵塔”,为其师弟存忠、徒发玉及徒孙等建 。塔基平面六边形,分三级,逐级内收,底边边长0.61米 。塔身第一级平面为方形,二级为六边鼓腹形,三、四级为鼓腹形,中置六角屋檐,翼角起翘 。塔刹为六角攒尖葫芦宝顶 。
白衣庵  位于城关镇白玉巷东 。始建于乾隆六十年(1795),嘉庆七年(1802)重修 。坐东向西 。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封火山墙硬山顶 。存前殿、正殿 。两殿均面阔三间,通面阔10.89米,进深四间,通进深7.42米 。隔扇门窗 。正方形天井 。
兴隆桥  位于城关镇小东门 。又称“半边桥” 。建于嘉庆十五年(1810) 。东北西南向,跨凉江河 。二孔石拱桥,连接河堤,长7米余,宽2.5米,净跨2米、1米 。桥西北侧饰石龙栏杆,头向东北,高1米许 。桥西北河床石岩上立四棱碑,南北两面均楷书阴刻“南无阿弥陀佛”6字,每字0.12米见方 。碑东面刻建桥记 。西面刻捐资者姓名、数额 。
“期颐偕老”坊  位于城关镇南 。建于道光六年(1826) 。为旌表熊永祚夫妻百岁齐眉、期颐偕老、五世同堂所建之百岁坊 。南北向 。四柱三间三楼,白绵石质 。高10米许,宽13米许 。南面字碑横向楷书阴刻“期颐偕老”,北面横向楷书阴刻“百岁同登” 。坊上有对联2副,南面为:“百年夫妇齐眉;五世儿孙绕膝 。”“五代乐燕翼之谋,历日三万有六,椿萱并茂;一门荷花章之宠,计程七千加二,纶綍交荣 。”调署平远协副将、松桃协副将兼世管佑领文英撰文 。北面为“夫妇庆百龄,宠荷龙章荣姓氏;家庭祝双寿,闲携鸠杖看儿孙 。”平远协升任广东南韶总兵孙淇英撰文 。方形基座 。石雕歇山顶 。雕刻工艺以高浮雕为主,内容主要有“寿星驾鹤”、“王母乘鸾”、“八仙拜寿”、“麻姑献瑞”、“蛟龙戏水”、“丹凤朝阳”、“野鹿含芝”、“松鹤同春”、“福寿吉祥”、“耄耋富贵”、“吉祥如意”等 。毁于1966年 。
隆兴寺  位于城关镇城防路南段西侧 。始建于康熙六年(1667),道光十八年(1838)重修 。坐北向南 。原由前殿、左右偏殿、后殿组成 。占地面积约87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20平方米 。现存后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3.1米,进深二间,通进深9米许,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歇山青瓦顶 。前带廊,深1.9米,穿枋雕刻精湛 。
紫竹庵  位于城关镇紫竹路东侧虎丘山上 。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 。坐南朝北 。面阔三间,通面阔11.6米,进深二间,通进深7.2米,穿斗式木结构重檐歇山顶 。台基高1米许 。隔扇门窗,翼角起翘 。
关帝庙  位于城关镇城南路南段北侧 。始建于清初,原址在州署(今县人民政府驻地)侧,康熙四年(1665)知府刘勇移建于南关外 。康熙二十八年(1689)、乾隆五十八年(1793)、道光二十一年(1841)重修 。坐东向西 。由前殿、月台、后殿、左右厢房组成 。占地面积约98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50平方米 。前殿面阔五间,通面阔21.15米,进深六间,通进深11.61米 。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悬山顶 。前后带廊,深1.98米 。隔扇门窗 。月台长13.85米,宽6.92米,高0.65米,正中用正方形石块斜铺,左右铺方形,前、左、右用大理石镶边 。台前左右两旁透雕双狮 。
保安寺  位于三甲白族苗族乡三甲村北 。建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 。倚一石峰建造,由大殿、观音阁、地母庙、禅房等建筑组成 。大殿坐东向西,面阔三间,通面阔12.2米,进深三间,通进深8.2米,穿斗式木结构重檐悬山顶 。带周围廊,深1.3米 。撑拱、雀替、栏杆木雕精湛 。观音阁,坐南向北,依一天然岩洞而建 。三层重檐六角攒尖青瓦顶 。一层前宽后窄,分别长11.8米、6.1米,进深5.8米 。二层为半六边形 。三层为六边形 。斜撑、门窗等木雕精湛 。地母庙,坐东北向西南,面阔五间,通面阔17.3米,进深三间,通进深7.3米,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青瓦顶 。
寿佛寺  又名“三楚宫”,位于城关镇支前路中段东侧 。始建于清初,乾隆五十六年(1791),由城南移建现址 。道光二十一年(1841)至二十五年(1845)重修 。坐西向东 。由大殿、戏楼、厢房及牌坊组成 。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10平方米 。大殿面阔五间,通面阔21.28米,进深六间,通进深16.2米,抬梁穿斗混合结构硬山青瓦顶 。前后带双步廊,深1.84米 。山墙嵌“重修三楚会馆序”碑,青石方首,高2.25米,宽0.9米,厚0.24米 。碑座高0.3米,宽1米许,厚0.4米 。额题“庙貌常新”4字,每字0.1米见方 。首题“重修三楚会馆序” 。碑文记重修事 。立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 。
玉皇阁  位于城关镇玉屏路中段北侧 。始建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嘉庆、道光年间两度重修 。坐东向西 。由阁楼、前殿、后殿及禅房组成 。现存后殿,二层,底层面阔五间,通面阔17.49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0.2米,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歇山青瓦顶 。明、次间前檐为砖拱门,稍间砖砌拱窗 。
回龙桥  位于城关镇内 。建于清代中期 。东西向,跨贯城河 。二孔石拱桥 。长20米,宽4.4米 。东侧泄洪孔小,上为引桥 。1974年维修,改条石护拦为栏杆 。
龙王庙  位于城关镇清泉路龙潭南侧 。始建于清代中期 。坐南向北 。由大殿、两厢、山门组成 。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 。现存大殿,面阔五间,通面阔19.1米,进深五间,通进深11米许,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悬山青瓦顶 。前后带廊,分别深3.5米、2.9米 。隔扇门窗 。
杨泗将军庙  于城关镇双堰塘畔 。始建于清代中期 。坐西向东 。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顶 。面阔三间,通面阔10米许,进深三间,通进深5米许 。隔扇门窗 。
文庙  位于城关镇文化路中段南侧 。始建于康熙五年(1666),后屡次重建、维修 。同治年间重建 。坐北向南 。南北长169米,东西宽47.5米,占地面积8027.5平方米,建筑面积2586平方米 。由牌坊、棂星门、大成门、天子台、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组成 。现存棂星门、大成殿等建筑 。棂星门,四柱三间三楼,中间字碑阴刻“棂星门”3字,左阴刻“金声”,右阴刻“玉振” 。门高5.41米,宽22.5米 。大成殿,面阔五间,通面阔18.25米,进深9.16米,硬山顶青瓦顶 。额枋浮雕八仙过海、龙凤图案 。殿上悬挂“万世师表”、“生民米有”、“与天地参”、“圣集大成”4块匾 。孔圣碑,白绵石质 。方首,高3.25米,宽1.08米,厚0.25米 。首题“至圣先师孔子赞”7字 。刻于同治年间 。颜曾思孟四子赞碑,白绵石质 。4碑均为方首,分别楷书阴刻颜子赞、曾子赞、思子赞、孟子赞 。刻于同治年间 。
【贵州织金古建筑群】 2006年织金古建筑群作为元至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