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大溪江氏血脉相连

福建漳州平和县有个大溪镇,台湾桃园县也有个大溪镇 。这两个大溪镇不仅名称相同,而且还有同根共源的密切关系 。两个大溪镇都是海峡两岸江氏宗亲的聚居地,而两岸江氏肇元“千五公”子孙都把平和县的大溪镇供奉为共同的祖地 。
一条溪流横贯两岸
平和县的大溪镇地处平和县西南方,连接东山、诏安两县,大溪镇因一条溪流横贯其中而得名,辖内风光秀丽,拥有台湾阿里山神吴凤故里、闽南第一山灵通山、世界上最大的方形土楼——庄上土楼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该镇江寨村是江姓宗亲的聚居地,始祖江肇元 。这里是客家居住地,乡亲们说的都是客家话 。根据江姓族谱记载,按江氏的“万、千、百、念”辈字排列,江肇元是千字辈,又排行第五,故称“千五公” 。“千五公”就是海峡两岸大溪镇江姓供奉的祖先 。
据江氏族谱记载:江寨江姓始祖江肇元,于明代从永定迁居大溪,以打铁为生 。江肇元生有四子,万一、万二随母回上杭,万三、万四筑土堡于江寨,于此繁衍生息 。
乾隆初年,江肇元的第四世江巽、江湘,相携迁彰化县燕务下堡,即今彰化大村乡、员林镇一带 。巽取号巽王,湘取号子澄 。因此,有些族谱称他们为“巽王公”、“子澄公”,也有称“江雄公”、“江潜公” 。巽卒于乾隆二十六年,灵柩从基隆港上船运回大陆,安葬于平和大溪寮下径岭头峒,此墓至今仍在 。1949年前,江巽的后裔常派人回祖家祭祖谒灵 。
乾隆中期,从江寨迁台的还有:士印、士香、士根三兄弟,开基桃园县大汉溪畔 。由于住在平和大溪镇的三兄弟迁居台湾时,将制作豆腐、米粉、铸鼎这“大溪三宝”带到台湾,这“大溪三宝”的制作技术成了当时江氏兄弟开发台湾、发家致富的拿手本领,家族逐渐兴旺发达 。富甲一方的江氏三兄弟感念祖辈的福荫,把大汉溪畔改名为大溪镇,与大陆的祖籍故地遥相思念,这就是台湾大溪镇的由来 。在这之后,江寨裔孙调、欣、艾、劲、星、创、朝雪等也先后迁台,开基于台北板桥、台中西屯等地 。
台湾省的大溪镇现属桃园县,位于桃园县东南边,处在山区与平地的交会点,同平和大溪一样,其外围有一条大汉溪流贯 。桃园大溪镇原本是平埔族和泰雅族居住的地方 。桃园大溪开发的时间很早,在乾隆年间就有漳州平和人陆续来此开垦,现在桃园大溪镇有数万人为平和人后裔,还有一部分迁居彰化、南投以及台北等地 。在历史上,桃园大溪因具有舟楫之利,成为万商云集的最大内陆河港,如今大溪镇已成为台湾北部著名的旅游胜地 。
三个宝贝见证历史
据载:乾隆年间,江肇元派下裔孙江士印、士香、士根三兄弟迁徙台湾桃园县大汉溪畔,将制作豆腐、米粉、铸鼎这“大溪三宝”的技术带到台湾,依靠“大溪三宝”在台湾发家致富 。尤其是小小的一方豆腐,成就了江氏子孙在台湾繁衍的不息历程,见证了两岸水乳相融的款款深情 。
在平和大溪,至今仍保存着制作豆腐的古老传统手艺 。徜徉在大溪镇,或许只是在路的转角,就能看见一间古朴的平房,在雾气升腾中,大豆的浆汁从这户人家的竹篾与纱布中过滤,在冉冉升起的水蒸气里凝成丝丝入滑、鲜嫩爽口的豆腐 。人们用豆腐作菜肴,宴宾客,甚至,大溪的村民也用豆腐入药 。据中医书记载:豆腐,味甘性凉,入脾胃大肠经,具有益气和中、生津解毒的功效,可用于赤眼、消渴休利等症,并解硫磺、烧酒之毒 。由于平和大溪溪流的水质好,加上特有的技术,所以制作出来的豆腐特别软嫩可口,因而享誉乡里,成为平和的特产之一,备受人们的青睐 。出产于平和大溪镇的大溪豆腐,哺育着淳朴勤劳的村民 。
近年来,为了便于携带、储存,一些大溪客家女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对制作豆腐进行大胆改革,将杀囟工艺由“嫩花”改为“老花”,并融入灵通山下无以媲美的大溪水,孕育出风味独特的大溪豆干,使大溪豆干批量生产,成为发家致富的特有技艺 。无论是大溪豆腐还是大溪豆干,都承载着大溪不变的淳朴与真诚,为大溪增添着不尽的风华与精彩 。
而在台湾,“大溪豆干”依然享有盛名,并被列为庶民饮食文化的代表 。据了解,现在台湾桃园大溪镇的豆腐也是出了名的,且早已经规模化、产业化了 。台湾岛大溪豆腐在传统的技术上进行革新,又开发出了许多新品,最有名者非桃园大溪豆干莫属,这种豆干香嫩可口,有口皆碑 。在台湾大溪豆干店众多,百家争宠,“大房豆干”是其中杰出代表 。如今在台湾,已有了四十六家“大房豆干”店,在发扬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房豆干”已新创了一百多个豆干品种 。
大溪特有的豆香情缘,在海峡两岸源远流长 。一方豆腐架连着隔海相望的两个大溪镇,在不知不觉中承载起两岸文明交融的特殊内涵 。近年来,每逢有台胞回大溪寻根谒祖,“大溪豆腐”就成为江氏宗亲款待贵客不可缺少的食品 。2006年,现任国民党副主席、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先生携夫人和长子专程返乡祭祖,江氏宗亲们就用松脆可口又韧性十足的大溪豆腐款待了江丙坤 。近年来,还不断有台商前往平和大溪江寨村,考察大溪豆腐的投资项目,准备将台湾先进的深加工技术融入平和大溪豆腐制作中,提高大溪豆腐的附加值,将大溪豆腐做大做强,实现两岸合作双赢 。
两百多年血脉相承
一条大溪牵系了两岸 。两百多年来,漳台两岸大溪镇的江氏宗亲,血脉相承,骨肉相连 。居住在桃园县大溪镇的江氏宗亲一直没有忘记他们的祖地,而平和大溪镇的江氏宗亲也时刻想念着在台湾的同宗兄弟姐妹 。近年来,江氏后裔先后回乡寻根省亲已有近千人次 。
1990年8月29日,台湾桃园县大溪镇的江氏宗亲根据族谱上的记载,找到平和县大溪镇,首次组团回来寻亲谒祖 。他们在开基祖江肇元当年建置的江氏祖祠前祭奠祖先,并将筹集的5万元交给了大溪江氏宗亲理事会,了却了几辈人回祖地寻根谒祖的夙愿 。
1992年,台湾彰化宗亲江荣基、江世凯等回乡寻根,捐赠了15万元,修缮了江氏宗祠济阳堂 。如今,在济阳堂大门进去的右手边墙壁上用石刻纂写的“重修碑记”,记载了重修的经过 。1992年,台湾彰化宗亲江九合公后裔江荣基、江世凯等回乡寻根,看到祖祠年久失修,于是倡议重修济阳堂,并在回到台湾后发动宗亲捐款,大溪江寨村的宗亲也纷纷捐资,于是,始建于康熙年间的济阳堂进行了历史上第三次修缮,这是海峡两岸江氏宗亲亲情延续的见证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在台湾的江氏宗亲陆续回到平和大溪镇寻根谒祖,并带来了江氏在台湾一些房系的族谱,大溪宗亲受到启发,决定整理修订江氏族谱 。
1995年起,陆续收集了大溪和台湾江氏各房系20多本族谱,进行整理串联,于1997年完成并出书 。
近年来,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增多,台湾江氏宗亲纷纷回到祖地祭祖 。现任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先生自家族从台湾彰化迁居南投后,他曾多次设法寻找江氏源出证据,但只是找到祖父辈在日据时代的户籍资料,再往上便无从寻找,无可慰藉追终慎远之情 。本以为“根”已断的江丙坤先生,在一次偶然机会中,遇到赴台湾参访的漳州平和乡亲,他们提到当地大溪镇江寨村始祖肇元千五公子孙迁台彰化的历史,引起了他的注意,几经辗转,核对、查实,最终找到平和大溪,并于2006年5月21日回乡祭祖 。当时恰逢祖祠梦笔堂重新修葺,江丙坤先生为祠堂题词“梦笔堂”,赠送亲笔签名书,并出资建学校,设立奖学金 。
自江丙坤先生回江寨村寻根、谒祖以来,江寨村更是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居住在台北市、桃园县大溪镇、彰化县等地的台湾乡亲纷纷回乡寻根谒祖 。
【海峡两岸大溪江氏血脉相连】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灵通山下的江氏乡亲翘首以待,风光旖旎的灵通山展开母亲的胸怀,欢迎海峡彼岸大溪镇更多的江氏兄弟姐妹,回到故乡一览祖地名山秀丽的风景,共叙亲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