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宜章八大书院

宜章县第一所书院于明永乐年间由县人邝玺所建,名“玉溪书院” 。清代从顺治十二年(1655)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宜章先后建了9所书院,到清末还有“养正书院”、“城东书院”等8所书院 。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废除科举制度兴学堂,书院才陆续改为小学堂 。
1、养正书院
位于宜章一中,原名玉溪书院 。明永乐年间创建于玉溪河畔,四十二年(1777)邑人吴德汉迁建于城南水口山,有讲堂、文昌楼等,可居生徒80-90人 。
六十年(1795),知县卫际可“以其规模少隘,来学者或不能容”,改桄榔山景星观为书院,更名“养正书院”,有敬业堂和果行、育德二斋 。嘉庆间,置学田121亩,年收租224石 。
道光二十九年(1849)知县邵绶名重修 。咸丰时邑绅蒋启贵增修讲堂,题名“讲易山房” 。山长历来“例须举人”,后以经费不足,常以两教官更迭兼任 。每月官、斋2课,分别由县令、山长主持,课时文1篇,试帖诗1首 。生员分超、特、一三等,童生分正、副取,各给奖赏 。另设首事2人,“经理公款,由山长遴派住院生员充任” 。
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高等小学堂 。民国时期(1918-1949)四易校名:县立甲种师范讲习所、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县立初级中学、湘南中学 。旧址遗迹几无存 。
2、城东书院
位于赤石圩东南里许大圣庵右侧(原赤石医院) 。建造年失考〔宜章县教育志(1840-1988)误作同治九年(1870)建〕 。同治七年(1868)重修(始创尚义局,以经营教谕、训导两学费用为职事) 。时拣选知县杜学濬《重修城东书院序》曰:“……旧设有城东书院,局度宽纡,因历久倾颓…… 。余以今岁忝膺西席之聘,甫至馆,见其林泉环抱,拱卫坚也;门阁峻伟,气势雄也;厅堂伉爽,规模宏也;房廊整齐,布置当也 。工始于客冬,迄今春而遂欲告竣 。”可见,当时的“城东书院”主于官(候铨教谕),山长例须举人,与“养正书院”齐名 。民国之年后倾圮,现存遗址 。
3、西山书院
位于今笆篱中学校址 。清道光二年(1822)由柳、刘等姓合建 。咸丰五年(1855)设团练局,光绪六年(1880)设尚义局,民国二年(1913)改建高等小学,十三年(1924)改建笆篱高小,现为笆篱中学 。
4、栗源书院
位于栗源堡城南门外(今栗源中学校内) 。始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民国十八年(1929)重修(改为栗源高小) 。书院分上下两层,青砖青瓦,灰浆抹面,窗棂宽大,古朴典雅 。1940年8月,国立中山大学由云南澄江辗转迁到广东省乐昌县坪石(老坪石上街中山书院) 。其农学院设在宜章县栗源堡,借用栗源书院(县立栗源小学)作为教室和各系组办事处,著名稻作专家丁颖等人先后担任院长 。农学院约400名师生分别住在堡城、留览、石波潭等地 。她们在艰难的流亡生活中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周围农村中办农学实验示范基地,用新技术种桑养蚕,引进西瓜和其他蔬菜,大力提高当地农业科技水平 。中山大学农学院迁来宜章栗源后,师生积极组织并参加抗日救亡活动,鼓舞了当地民众的抗日斗志 。
1945年1月,日寇先后占领坪石和宜章县城,中山大学宣布紧急疏散,其农学院分迁至广东五华县和连县 。
5、白沙书院
位于梅田圩 。清道光年间(具体时间不详)梅田黄姓建 。道光年间经兵焚倾圮 。光绪十年(1884)重建,宣统元年(1909),设高等小学堂,民国十五年(1926)改为第二区高小,十七年(1928)因战争焚毁,十八年(1929)年重修,现为宜章二中 。
6、谦岩书院
位于黄沙圩,现黄沙粮站所在地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黄沙各姓合建 。光绪三十二年(1906)废科举改为初级小学,后因建学校于堡城内,书院旷废 。
7、沙城书院
位于黄沙堡城南门里许桥边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黄沙杜、陈等十二姓合建 。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初等小学,后因建校于堡城内,书院旷废 。
8、承启书院
位于迎春镇碕石彭家村后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碕石彭姓建 。咸丰十一年(1861)曾受粤人纪章生乱而毁,清末重修,后改为高等小学,现为承启小学 。
【湖南宜章八大书院】 碕石彭家人彭邦栋(1873-1930),青年时为承启书院补廪生,光绪三十年(1904)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 。1928年,任职于南京国民党政府行政院 。1930年,任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编纂,因心力交瘁,积劳成疾,1931年病逝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