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千古一绝:苏蕙织锦回文《璇玑图》


中华文化千古一绝:苏蕙织锦回文《璇玑图》

文章插图
陕西扶风东晋时的名人窦滔之妻、才女苏蕙所织回文诗《璇玑图》,已传世1600余载 。她以聪慧绝伦的头脑、巧夺天工的双手,在一个长宽各8寸的锦面上,用红、黑、蓝、紫、黄五色彩线,织绣出纵横各29字、共841字的文字方阵 。这些文字内涵无限,变幻无穷,竖读、横读、顺读、倒读、退一字读、进一字读、交叉读、回环读等等,皆成诗文,有三言、五言、七言,还有四言、六言、绝句、律诗,等等,诗文隽永,韵节合协,从中可读出七八千首诗来 。一时震动朝野,成为千古绝唱 。
苏蕙的《璇玑图》,在我国文学史上不但开了织锦回文的先河,而且开创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形式和派别,即回文体 。
这小小的织锦浸透了一个位少妇对世事、对人生、对家乡、对爱情的无限贞珍和思恋,浓缩了苏蕙与丈夫窦滔之间一段凄美的爱情 。
那么,他们夫妻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法门寺巧与结良缘
窦滔,字连波,东晋时人,生于351年,将门之后,右将军窦真之孙,窦朗之次子 。女皇武则天说他:丰神秀伟,熟读经史,允文允武,多有政闻 。他先后在扶风(当时的美阳县)周秦坡和法门寺居住 。
苏蕙,字若兰,生于356年,是与扶风相邻的武功县苏坊人,其父苏道质曾任河南陈留县令 。若兰从小智识超人,仪容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扬 。她两岁学认字,三岁学画画,五岁学琴乐,七岁学绣绘,九岁便能织锦 。到了十四五岁,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纺纱织锦,描龙绣凤,无一不通,无一不精,一时间芳名远播遐迩 。
有了这么一位才情横溢、美若天仙的少女,周围豪门富贾及王孙公子前来求婚者络绎不绝,但却被若兰一一回绝,甚至不屑一顾 。

中华文化千古一绝:苏蕙织锦回文《璇玑图》

文章插图
苏若兰15岁那年的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 。这天,以藏有佛指舍利、被誉为关中塔庙之祖的法门寺举办盛大庙会 。各地的黎民百姓、善男信女们,纷纷从四面八方来到法门寺祈福进香 。若兰也在父亲地带领下,走出家门,远道来到法门寺游玩 。
这天法门寺人头攒动,热闹非常,人声鼎沸,香烟燎绕 。若兰跟随父亲,从街这头走到街那头,从寺院外转到寺院内,心里十分快活 。她平时出门不多,今天可算大开了眼界 。她在大雄宝殿进香时,心里还默默祈祷,愿佛祖保佑,自己能找到一个情投意合的如意郎君 。
忽然,她看见寺外不远处的一个池塘旁围着一圈人,正在大声叫好 。她与父亲挤过去一看,只见一个20岁左右的青年,正在挽弓射箭,他身姿优美,技艺娴熟,只听嗖嗖嗖,三箭射出,天空正在振翅飞翔的三只大雁应声掉下,惹得周围一片叫好声:“好箭法!”“好武艺!”
苏若兰不由多看了他几眼,只见这青年一身武生打扮,相貌堂堂,英姿勃勃,她不由心里狂跳起来 。
正在这时,忽然一阵吆喝声传来,只见几个官兵绑着一个满脸伤痕的青年走了过来,后面一个须发皆白的老汉磕磕绊绊地追着喊着:“你们不能抓他呀,我就这么一个儿子……”
原来这是朝廷在抓兵 。那射箭青年听了老汉的哭诉,顿生怜悯之心,劝官兵放还老汉的儿子,官兵怪他多管闲事,竟对他动起手来 。那青年一怒,几拳打跑了官兵;并从怀里摸出一些银子,交给老汉和他的儿子,劝他们赶快逃走 。
这一切,都深深印在了苏若兰的心里,她想,他不但武艺高强,而且心地还如此善良,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 。不由心生爱慕 。
回家的路上,若兰问父亲:那青年是何人?父亲似乎明白了什么,笑着回答说,那是大将军窦真的孙子窦滔呀!是个远近闻名的人物呢 。若兰随即含羞将自己的心事告诉了父亲 。请父亲托人去窦家提亲 。
窦家也闻听过苏若兰的芳名,婚事一拍即合 。
第二年(372年),16岁的苏蕙与21岁的窦滔喜结良缘 。

中华文化千古一绝:苏蕙织锦回文《璇玑图》

文章插图
乱世显英才
窦滔和苏蕙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战乱的年代 。当时东晋王朝屈居江南,北方各少数民族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朝廷换代像走马灯一样,史称“五胡十六国” 。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四处哀鸿遍野 。直到建都长安的前秦皇帝苻坚统一北方后,社会才出现了一个难得的“小康”局面 。
窦滔作为将门之后,非常痛恨战乱给黎民百姓造成的痛苦,一心想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作出点贡献 。于是,就在婚后的当年秋天,他作出了一个“投军报国”的决定 。他说:大丈夫当在疆场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才不妄来人世一场 。
尽管他们少年夫妻,新婚燕尔,情意缱绻,但苏蕙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女子,她很支持丈夫去从军报国 。
深秋的一天,天空雁鸣阵阵,地上黄叶飘飘 。窦滔牵着战马,在妻子的陪同下,走出了他们居住的法门寺小西巷(后来被人们称为织锦巷),上路从军 。他们缓步来到初识时的池塘边上,若兰触景生情,不禁低吟道:
送君送到池塘东,当年射鸟识君容 。
红线相牵结秦晋,不想今日两离分 。
转过池塘,来到了小巷南,走上大街,若兰又吟道:
送君送到小巷南,只恨时短路更短 。
此去前途茫无晓,不知何日得回还?
当他们相伴来到寺院西边时,恰遇寺院钟声响起,若兰吟道:
送君送到寺院西,钟声伴君跨征骑 。
祷告神灵多保佑,等郎平安归故里 。
尽管小两口难分难舍,但窦滔毕竟是个有大丈夫气概的男子汉,他摆脱儿女情长的羁绊,毅然与妻子分别,跨马扬鞭,奔向征程 。
窦滔从军后,在南征北战中屡建奇功,很快成长为一员名将;尤其在协助秦苻坚攻取东晋的梁州和益州的战役中,他的文滔武略之才得以全面展现,深得秦苻坚的赏识,认定他是一位难得的人才 。这样,在窦滔从军两年后的374年,23岁的他便被提拔为秦州(今甘肃天水市)刺史 。窦滔回到故乡法门寺,接18岁的妻子苏若兰,一同赴秦州上任 。
刺史的职责,各朝代不尽相同,但前秦的刺史,实际上就是本地的最高军政长官 。所以窦滔既要管军,又要理政 。适逢当地连年大旱,庄稼无收,而秦苻坚又要不断征粮扩军,开拓疆土 。面对这种情况,窦滔巧妙周旋,全力抗灾救民,把当地治理的清平有序,政绩斐然 。
但野心勃勃的前秦皇帝苻坚,不顾民众疾苦,一心想迅速东进南下,消灭东晋,统一全国 。窦滔看到连年兵灾给百姓带来的痛苦,耿直的他几次劝谏秦苻坚暂时息战,給百姓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
苻坚认为他忤旨不遵,扰乱军心 。再加上一些权奸之人妒贤嫉能,背后谗言陷害他,引得秦苻坚大怒,一道旨令,把窦滔贬谪到遥远荒凉的流沙(今甘肃墩煌)去做地方小官 。
窦滔被发配边关,刚刚20岁的苏蕙一时手足无措,在痛别夫君之后,只好暂留秦州 。
秦州首织回文诗
窦滔突然遭貶,对苏蕙打击很大,她一方面为丈夫的命运担忧,同时因家产也被查抄充公,生活没有了来原 。面对这种情况,她发挥自己所长,把对丈夫的思念和满腔的悲愤,写成回文诗,用彩线织在锦帕上,在秦州沿街叫卖 。人们争相购买,使之广为流传 。
苏蕙的回文诗每句七言,共28句,122字,全文如下:
贵米何不当量妻夫靠身咐真雀阳
又夫柴初早寡思谁妇嘱迈深情侣
我思结中配回织泣时恩山年伴语
月发身夫家锦归去双叫深寻婆谁
好日奴上回想凄本早泪能早料翁
谁放同文少孤更回要尚上至别去
早知朝地受寒可归鹤与今枕日离
子天冷淡天怜衣野不久夫同鸯鸳
读法是:首句从第一行中的“夫”开始,右下斜;末句结束于第一行中的“妻” 。释读为:
夫妇恩深早别离,
鸳鸯枕上泪双泣,
思量当初结发好,
谁知冷淡受孤凄 。
去时嘱咐真情语,
谁料至今久不归,
更想家中柴米贵,
又思身上少寒衣 。
野鹤尚能寻伴侣,
阳雀深山叫早回,
可怜天地同日月,
我夫何不早回归 。
本要与夫同日去,
翁婆年迈身靠谁,
织锦回文朝天子,
早放奴夫配寡妻 。

中华文化千古一绝:苏蕙织锦回文《璇玑图》

文章插图
这些诗句平实无华,朗朗上口,与苏若兰的另一首流传于世的织锦回文璇玑图,风格完全不同,且回文成分不多 。因此,有人质疑,这可能不全是苏若兰原作 。但它在天水一带流传很广,大家为它起名叫《织锦回文朝天子》 。
这里的“天子”指的是前秦皇帝苻坚,苻坚本是秦州人,据说苏若兰在秦州叫卖的回文锦帕,经有关人员传到苻坚手中后,他仔细翻阅,受到很大触动 。
生活无着、孤独无援的苏若兰,不知丈夫何时才能回还 。于是,身处异乡的她,不久便决定:搬回老家美阳法门寺去住 。
窦滔被流放的墩煌,距秦州遥遥数千里,它要穿越现在的兰州、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玉门,直到阳关下,周围是望不到头的沙漠,很少有人烟 。窦滔很想念自己的妻子,也不知道在此要待到何年何月?也许要待一辈子!在他苦闷无奈时,偶遇一能歌善舞的年轻女子赵阳台,这给他孤寂苦闷的生活带来些许安慰,不久,他便纳赵阳台为妾,有了一个生活的伴儿 。
法门寺巧织《璇玑图》
苏蕙在法门寺老家,思念着谪贬流沙的丈夫,心情十分悲愤,就以写诗来抒发对奸佞之徒的不满:
谗佞奸凶,害我忠贞 。祸因所恃,姿极骄盈 。
在对权奸陷害表示愤愤不平的同时,她也对丈夫的恃才傲物进行了批评,指出了应该吸取的教训,她写道:
虑微察远,祸在防萌 。察微虑深,慎在未形 。
这些诗,她都纳入了《璇玑图》 。
两年后,事情有了转机 。一方面,也许苏蕙的那首《织锦回文朝天子》触动了苻坚,经过观察,他感到窦滔确实是冤枉的;另一方面,他很看重窦滔的文韬武略,要倚重他的武功为自己出力打江山 。于是,便下旨免去窦滔的一切罪责,诏令他速去京都长安议事 。
窦滔想起自己的遭遇,对这位皇帝心存芥蒂,找各借口而不奉诏 。苻坚为了自己的利益,派人送上这几年的俸禄,还有作为歉意的礼品 。并许诺马上送他回家,与妻子团聚 。正是这一点,深深触动了窦滔的心 。他答应了苻坚的要求 。
窦滔带着赵阳台,千里迢迢赶回老家法门寺,一路上他无数次地想着与妻子的热切相会 。但苏若兰面对丈夫的这个小妾赵阳台,却万万不能接受 。她没有想到自己几年的苦等,却等来了这样的结果,委屈的眼泪打湿了衣襟 。
朝廷催窦滔速到京城领受任务 。尽管窦滔拖了又拖,但君命终难违 。窦滔再三求若兰一起去,但她赌气说:“要去你去,我决不会去 。”
窦滔无奈,只好洒泪与若兰分别,带着赵阳台赶赴京城长安 。
【中华文化千古一绝:苏蕙织锦回文《璇玑图》】 窦滔见到苻坚后,苻坚任命他为领军大将军,自己的儿子苻丕为监军,统兵去攻打东晋的军事重镇湖北襄阳城 。
窦滔运用自己的文韬武略,巧妙指挥,胜利打下襄阳城 。苻坚大喜,封窦滔为安南将军,留镇襄阳城 。小妾赵阳台日夜陪伴在他的左右 。
独居老家的苏蕙,形只影单,孤苦伶仃,天长日久,不免思念起远方的丈夫来,并开始对自己的年轻气盛和任性赌气产生悔恨之心 。于是,她便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成一首首诗词,竟越写越多,床头、几上到处都是 。一天,她临窗对镜梳妆,看到外面杨柳吐絮,燕子呢喃,更感悔恨交加,无限寂寥 。便占一卦,卦象为“嗟”,遂吟诗一首:
嗟叹怀,所离经 。遐旷路,伤中情 。
家无君,房帏清 。花饰容,朗镜明 。
葩纷光,珠曜英 。多思感,为谁荣?
苏蕙是一个感情脆弱的少妇,但也是一个意志顽强的女人,为此她写道:
仁贤别行士,颜丧改华容;
贞物知终始,寒岁识凋松 。
就这样,过了一月又一月,过了一年又一年,苏蕙把自己的全部感情融进几千首诗中 。她用多少昼夜,多少心血,把这些诗反复排列,互相交织,融通对比,叠加重合,最后浓缩在了上下、左右各29字,共841字的一个文字方阵中 。并在文字的中心位置标明诗的名称:始平苏氏心诗璇玑图(始平是她娘家武功县的旧称) 。然后,她用红黑蓝紫黄五色线,把这些文字织在了一方长宽各八寸的锦帕上 。这就是苏蕙著名的织锦回文《璇玑图》 。
这个织锦回文《璇玑图》,最外四周是红色字,图中又是一个四笔顶头的大大的红字组成的“井”字,把图切分成了九大块 。而“井”字中间的一大块,又被分成了九小块 。这样,就为解读诗文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
在此,我要特别提出的是,有些出版物上对“璇玑图”的五色随便改动,有的变成了六色、七色,有的把紫色、红色改成了绿色,等等,这些不但与武则天为《璇玑图》所写序中“五彩相宣”相悖,而且也给译读带来困难 。因为最早的译释中,都是以各个色字起头的,如“紫书读法”“黄书读法”,你随便改变字色,岂不乱了套 。《璇玑图》比较准确的,应选用人民文学出版社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李汝珍所著古典小说《镜花缘》里面的 。
苏蕙为何要给自己的回文诗起名《璇玑图》呢?
原来天璇、天玑都是北斗七星中的星名,所以古人也把北斗七星称为“璇玑” 。南宋时著名女诗人朱淑贞在《璇玑图》记中说:“璇玑者,天盘也” 。宋代学者李公麟在《璇玑图》再叙中说:璇玑之义如日星之左右行天 。说明苏蕙的《璇玑图》是仿照天空星辰运转原理设计的 。明代研究苏蕙的大家康万民在评析《璇玑图》时,对其精妙而深奥的谋篇布局给以高度赞赏,说它:上承天道,下悉人情,中稽物理,旁引广譬,兴寄超远,此等奇巧,真为千古绝唱 。
多才多艺、学识渊博、聪慧过人的苏蕙,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中悉人文 。《璇玑图》不但融汇了天地机缘,图中还巧妙地运用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的经典多处 。其中运用《诗经》典故77处,《易经》原理64处 。
从以上可以看出,苏蕙把自己的回文诗命名为《璇玑图》,从结构到内容,都是经过巧妙构思,严密考量的 。璇玑者,玄机也,也许她是有意设下一个个玄机,让大家去破解呢!
对这个深奥的《璇玑图》,一般人不知道该怎么读,就去问苏蕙 。苏蕙笑答:“徘徊宛转,自成文章,非我佳人,莫之能解 。”言下之意是说,只有自己的丈夫才能解读 。随即,她派人将《璇玑图》送往襄阳 。
窦滔接到这字字珠玑、饱含妻子血泪的《璇玑图》,果然一读就懂 。他悔恨得大哭一场,然后备重金把赵阳台送回关中 。并备车马,到老家美阳县法门寺,接苏蕙同去襄阳 。窦滔低头认错,夫妻二人和好胜前 。
对此,武则天在序中是这样表示的:因述若兰之多才,复美连波之悔过,遂制此记,聊以示将来也 。
《璇玑图》问世震朝野
《璇玑图》问世后,无论其内容、其结构、其蕴含的玄机和作者苏蕙与窦滔的故事,在朝野上下,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上自皇帝、大臣,下至乡野百姓,还有不少文人墨客,都为之倾倒,不惜赞辞 。不少名人为其写序作记,赞扬这位旷世才女和这千古绝唱;不少人倾半生一生精力钻研《璇玑图》,并写出一本本专著;到了近代现代,更有人把《璇玑图》的故事编写成戏剧,搬上舞台和银幕 。
女皇武则天亲为《璇玑图》作序,序中介绍了窦滔与苏蕙的故事和《璇玑图》产生的经过,以及自己对《璇玑图》的欣赏,赞之曰:五彩相宣,莹心耀目 。纵横反复,皆为文章 。才情之妙,超古迈今 。评价如此之高,实属少有 。
南北朝时的梁元帝在感赞苏蕙的诗中写道:乌鹊夜南飞,良人行未归,池水浮明月,寒风送捣衣,愿织回文锦,因君寄武威 。
唐朝时的两位才女史幽探和哀萃芳,看到《璇玑图》惊奇万分,分别对其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每个人都能从图中读出几百首、上千首的诗来 。清朝人李汝珍在其名著《镜花缘》中对其读法有详细介绍 。宋代高僧起宗,将《璇玑图》分成几个图块,从中可以读出3752首诗来 。明代的经史学家康万民,与其祖其父三代人对《璇玑图》苦研毕生,又得诗4206首,共达7958首 。当代学者吴蔚,在前人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在他所著上下两本《璇玑图》专著中,竟破译出了14005首诗 。我们不敢想象,这个记录将来会不会再被突破 。
历代以来,许多大诗人、大作家,对苏蕙的《璇玑图》都盛赞有加 。如北周文学家庚信在诗中写道:弹琴蜀州卓家女,织锦秦川窦家妻 。说的是卓文君和苏蕙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诗中写道: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雨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说道:写赋好追陈后宠,题诗堪送窦滔家 。宋代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写道:千诗织就回文锦,如此阳台暮雨何?亦自英灵苏蕙子,只无悔过窦连波……等等 。
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曾创作了戏剧《苏氏织锦回文》,在当时进行了排演 。近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创作并演出了大型秦腔剧《苏若兰》 。宝鸡市秦腔剧团的著名演员杜秀霞,也新编了秦腔历史剧《苏若兰》 。他们怀着一颗崇敬之心,把苏若兰的故事搬上了戏台 。影视界也不甘落后,北京伊里雅国际影视发展公司,投资拍摄了电影《璇玑图》,使苏蕙的形象通过银幕,传得更远更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