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是新生们面临的“开学第一课” , 而对于80后、90后来说 , 军训更是深刻的“青春记忆” 。那么 , 最早的军训始于何时?有什么内容?我们不妨回溯 , 在历史中寻找军训的“前世今生” 。
军训始于夏商
在中国 , “军训”最早可追溯至夏商时期 。根据记载 , 在商代 , 由于诸侯间战争增多 , 统治者对军事训练日益重视 , 除了对正规军队进行训练外 , 还通过学校对各级贵族进行军事教育 。
从西周开始 , 官学分“国学”与“乡学” , 并有“小学”和“大学”两级 。其中的“大学” , 即以“六艺”为标准课程 , “礼、乐、射、御、书、数”成为学生需要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 , 其中的射、御 , 即为古代的军训 , 教师一般直接由军官担任 。
《周礼·保氏》中如是记载:“养国子以道 , 乃教之六艺” , 这是我国最早有关“学生军训”的文字记载 。被后世尊为教育家的孔子 , 在教学过程中甚至将射御之术看得与礼乐教化一样重要 。孔子指出“善人教民七年 , 亦可以即戎矣” , “以不教民战 , 是谓弃之”(《论语子路》) , 把军事训练和教育提到了很高的位置 。
春秋时期 , 对广大“亦兵亦农”的普通国人来说 , 更主要的军事训练和实战演习是通过参与田猎活动来实现的 。除此之外 , 排演战斗舞蹈(“武舞”) , 也是春秋时期列国军事训练中的重要项目 。参加武舞的人员 , 一般都手持戈盾 , 模拟作战的基本动作 , 既用来激励舞者本人和旁观者的战斗激情和尚武精神 , 又促使参加舞蹈者熟悉作战动作的要领 , 为实战作必要的准备 。
秦至唐宋“军训”逐渐被弃
秦汉之时 , 学校军训则开始走下坡路了 。儒家学术逐渐被奉为正统 , 军训的职能弱化为一种礼仪程式 。
其实 , 秦在建立统一政权之前 , 仍对军训十分重视 。但统一政权之后 , 除加强边防 , 用兵的机会变得很少 。为防范平民造反 , 便下令拆除各诸侯国的城郭 , 收缴天下兵器 , 连老百姓家的菜刀也是几家合用 。
虽然秦汉时期学校军训萧条 , 却并未废止 , 因为在地方学校教育中仍有军训的内容 。东汉王莽执政时 , 每年春秋之际 , 经学家刘昆都会带领500多名弟子习武 , 以致王莽怀疑其图谋不轨 , 把他及家属都关了起来 。可见 , 私学以传授经书为主 , 但也包括射御等军事训练的内容 。
隋朝时 , 更是开始“偃武修文”大力削减武备 , 国家教育重点由学武转为修文 , 科举也开始成为主流 。文、武分举后 , 文举不考武学 , 文人学子为谋取功名 , 无暇学习军事 , 军训渐渐被弃之不顾 。
唐朝在开国之初确立战时重武、平时重文的国策 , 但唐朝的取士之法仍偏科举 , 学校沦为科举附属品 , 军训废止 。
到了宋朝 , 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被推向高潮 , 武将地位被读书士子全面超越 。
清末民初“军训”时兴时滞
【军训的历史】 清王朝以武功开国而得天下 , 开国之初举办教育是文武并重 。从官学、国学到地方学 , 学校的课程多数是文武兼备 , 都开设骑射课 。文科考试先试骑射击 , 八旗子弟武功不及格者不得考文场 , 这个规定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军训的开展 。风气所及 , 民间也竞相效仿 。
然而 , 明、清初的学校军训终究未能从复兴走向发展 , 这是因为程朱理学仍是明清社会的显学 。终明一代 , 程朱理学都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极力推崇 , 仍是“半日读书 , 半日静坐” 。
1894年 , 甲午战争的惨败让全国上下意识到“强兵尚武”的重要性 。1902年 , 蔡锷在《新民丛报》发表《军国民篇》 , 倡导实行“军国民主义” , 对国民进行军事训练 。同年 , 蒋百里发表《军国民教育》 , 正式提出学校增加军事课程 , 请军官教授学生军制、战术、战略等国防知识 。1906年 , 清政府正式颁布《教育要旨》 , 把尚武教育列入教育宗旨 , 正式颁布学校军训的办法 。
中华民国成立后 , 1912年1月19日 , 颁布《普通教育暂行法》 , 明确规定“高等小学以上体操应注重兵式” 。同年9月 , 正式将军事教育列入教育宗旨 , 令全国各学校注重军训 。许多学校还组织了“少年义勇团”或“童子军” , 借以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和军事技能 , 学校军训迅速展开 。
- 俗语“溜须”的来历
- 河南: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
- 藏传佛教禁忌
- 浙江古城绍兴话姒姓
- 民俗中的道教文化
- 齐鲁兵家文化的基本特征
- 鲁文化在中国上古文化中的地位
- 上海简称“申““沪”的来历
- 铝锅煮汤对人体有害吗
- 男的戒指戴右手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