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高湿的“三伏天”,民间称之为“入伏”,面对着湿热的气候,饮食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有句老话讲,“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既是表达夏收小麦后的喜悦之情,也是提醒人们,夏季饮食不能含糊 。入伏后,除了标志性的饺子、面条等,民间还有吃童子鸡、雪花酪等食品的习惯 。
【民间传统解暑饮食】 “三伏天”不是一个节气,但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 。它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一般是三十天,有的时候是四十天 。古代传统医学认为,暑邪属于“六邪”(即“风、寒、暑、湿、燥、火”)之一,“伏”有“伏邪”的意思,宜“伏”不宜动 。
一入“伏天”,“桑拿天”即将更大面积的袭来 。温度升高,出汗多,蛋白质氨基酸等都会出现比较大的损失 。有专家建议,此时饮食调理应以清热解暑为主,并可多吃一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绿豆;同时要多吃养心、护心的食物,如大枣、葡萄、蓝莓、红小豆、莲子等等 。
夏季讲究清补,三伏天民间各地也有一些很受欢迎的传统饮食,有点像现在的“网红食品” 。据称,扬州有这么一个说法:“入暑三伏,一伏一对童子鸡”,指的是入伏以后有一种传统进补方法,就是吃童子鸡,一般以清蒸为主,有温中健脾、补气补血的作用 。
在长沙则有吃姜、晒干姜、喝路边荆煮水等习惯 。据介绍,以喝凉茶为例,最地道的方子是把车前草、淡竹叶、菊花和麦冬等4种中药材一起熬煮 。
除了清淡一些的饮食外,冷饮、解暑饮料是三伏天的标配,很受人们欢迎 。在北京,酸梅汤是必备的清凉饮料,清代经御膳房改进成为宫廷御用饮品 。过去小贩卖酸梅汤,用乌梅、桂花、甘草、冰糖等作为原料,早晨四点钟起床开始熬煮,煮好后放进罐子里,埋在碎冰中冰镇,等到行人渐多,就挑到大街上去叫卖 。
还有一种冷饮叫雪花酪,又被戏称为“土法冰激凌” 。明清时,北京就出现了雪花酪的雏形:将天然冰刨出冰屑,再用果子干、红果酪及浓酸梅汤浇入,在木桶或瓷盆内用棍搅拌,然后盛入盅内,半饮半嚼 。
这种冷饮的名称传说不一,有的说叫“冰果酪”,有的说叫“雪茶” 。持“雪茶”一说的认为,当时皇宫里忌讳“雪”字与“血”字同音,中间加了一个“花”字,成了“雪花茶” 。“雪花酪”大概就是“雪花茶”变来的 。至于何时有了这种改变,至今没有考证清楚 。比雪花酪更高级一点的,是制作原理相似,但造型像奶糕一样的食品,但过去基本只有高级饭店或大宅门里才有 。
另外,伏天里也有不少人喜欢吃“河鲜” 。河鲜泛指出产于河里的可食用的动物性、或植物性原料,比如鲜嫩的菱角 。旧日在北京什刹海等一些靠水纳凉的地方,小贩们准备好菱角,用碎冰冰镇着,也不失为一种消暑美味 。
- 中国传统村落 江西会昌羊角古堡
- 云南景东民间育儿风俗
- 云南景东民间吃鸡风俗
- 广东大埔茶阳传统丧葬习俗
- 传统武术客家拳
- 客家传统文艺节目:客家船灯
- 飞花令——柳
- 中国传统八雅
- 零售业|马云曾说传统电商将淘汰,新零售模式会全面取代,如今怎么样了?
- 民间故事 簸箕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