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大埔茶阳传统丧葬习俗

当父母或祖父母弥留之际,要把他(她)移于厅堂,男左、女右,地板用竹笪垫底,上面挂纱帐,垫好枕头,头向内,脚向外 。古礼逝世者男在厅堂,称曰正寝 。女在卧室,称内寝 。父母称高堂,父母将逝前皆移于厅堂,以待其终,不分男女 。但报孝书时(讣音)则写正寝和内寝 。
父母去世,放尸于堂上时,脚下放小椅子一张,叫挡尸椅;头顶点燃小灯一盏,叫照头灯 。
挡尸椅子,讹传是防"天猫"用的 。什么叫天猫?无法解释,有说是雷电 。讹传天猫到屋顶时,尸体会行动,碰撞到人或大物件时,会抱住不放,有小椅子挡尸,就可以使尸倒下不会再起来 。
照头灯 。是丧礼中一种传统习俗,很难说清它的意义 。俗说阴间地府黑暗,生人死后头顶放一盏灯,是照亮给死者行路的 。
厅前放方桌一张,置一熟雄鸡于桌上,叫"倒头鸡" 。父母逝世后,长子要捧一小钵在厅堂掷地摔碎,叫避邪煞 。然后子女才可啼哭,叫开孝门 。儿子媳妇孙子露肩,父露左肩衣,母露右肩衣,头戴雨笠,手执火把,到河里买水 。长子背手向河里舀一勺水,掷钱到河中,回到堂上为父母尸体面上额头随便拭几下,不是真正清洗,而让父母清洁到泉府 。随后请族中老辈商量丧葬事宜 。族老根据孝子家庭情况,安排丧葬礼仪厚薄 。请堪舆师选择还山日,踏利向(即葬埋地方),请收棺入殓、打圹夫等 。通知本房有文化之侄司书,讣告亲友,贴丧联 。送讣音叫报生,在孝书上先写死者出生年月日时,然后才写死的月日时,故称报生 。
还山前一日上午或下午按日课时举行成服告天地 。成服要族中老成有德望者主服,行成服礼 。成服场所设于外大门坪,摆方桌一张,桌上放山水屏、香烛台、绣围巾,左设面盆架置放新面盆新面巾,以备礼生盥洗,右边置大圆筐一只,内贮五服麻衣、带、孝杖等 。礼生祝赞唱完三拜九叩首礼仪后,主服绅耆到置放麻衣处为孝子孙媳主赐五服麻衣冠杖 。赐服时主服士绅要说吉利话,赐一件、唱一句 。未赐前,竹筐内有一把无秤砣的木竿称,钩上一件服,秤尾就会翘起来,主服人说一句称说:"秤尾翘上天,子孙万万千" 。或说:"秤尾向上,健健旺旺" 。接着进行赐服,赐服先赐冠(麻做的),唱云:"皇天赐你冠,俾你官上加官;皇天赐你服,俾你长寿多福";赐杖云:"皇天赐你杖,俾你高楼千万丈";赐带:"皇天赐你带,俾你带子带孙" 。儿子多的长子先给 。依次而赐,吉利话只能说一次 。说好话要有节奏拖长声音 。赐完服后孝子孙媳等拜天地,然后主服绅带孝子孙引福归孝堂守孝,化财礼成 。
【广东大埔茶阳传统丧葬习俗】 五服分衰期、大小功 。衰有斩衰、齐衰之分,斩衰要缉衣脚,孝子服3年,用粗麻布;齐衰要缉衣脚,孙子服二年,用稍粗麻布;期服曾孙血侄,孝制一年,用幼麻布缉脚;大功玄孙或侄孙,服制九个月,用最幼麻布;小功庶室玄孙、曾侄孙、女婿等,服制五个月,用缌麻布类或全白衣 。有钱大户五服内皆可穿白衣,叫满堂白 。
孝杖与心齐,取孝子痛心之义,为扶孝子哀痛过度之躯而设 。父死用竹,母死用桐 。取父之节在外,故杖用竹;母节在内,故杖用桐 。孝杖上方下圆,取天方而地圆,上方取乎天,下圆象乎地 。上方处要扎麻 。
收棺入殓
死去一二天后怕尸体变质,由地理师选定时辰收棺入殓,治丧处雇定收棺人给死者化装穿衣,亦有孝子本家人为父或母弥留时穿好衣服,梳理头发等 。从明清到民 国时期,穿衣亦有礼制 。女穿七件上四下三,下三即内裤、外裳加裙;男上五下二,上五即内衣、外褂、套衣、长衫、马褂,有功名者长衫用青色,叫青衣,无功名者穿白长衫,叫白衣庶民 。
未入殓前,孝子孙要看守尸体,应在厅堂上住宿,不能在房间眠高床枕褥,要寝苫枕块 。即睡草铺枕砖块,以报亲恩 。其实看守孝堂免被禽畜耗子咬坏尸体,愧对亲灵,此则很重要,目前仍照奉行 。入殓时,富裕之家或有官位之人,要举行祝赞礼节,牲仪酒馔奠拜,孝子全家及亲族友谊齐集孝堂,行四礼八拜丧礼,然后才人殓 。入殓时孝子全家要向尸体告别,为死者赐干粮,跪地环游尸体三周,长子手捧碗筷,碗中盛饭菜,跪行尸体前在口中赐一次,不管口中有无都行 。三环跪行完后,侄辈4人用七八尺长的新白布摊于地上,将尸体扛到布上,白布叫扛巾 。4人各抓一角,放入棺内,收棺人说好话 。封棺钉固以后,即为灵柩 。前置放五彩灵屋一座,灵屋前摆设牲仪恭祀,有遗像的还可放于灵前或放灵屋内,子女媳妇三餐要奉饭 。清末到民国前期,灵屋要放49天,到末七后才上座烧化 。
做佛事
当老人亡故之后,于成服之日,要请僧尼道士做斋,亦叫做佛事 。道士叫做道,斋场叫道场,但一般叫做斋,如果是道士出场也叫做佛事 。僧尼、道士所演出节目大致相同,以超度亡灵登天富贵之家 。有做几天,亦有双场,一场僧一场尼的 。贫苦家庭,只请一班做一晚,聊尽孝思,遵从父母遗愿 。
佛场里挂有巨幅释伽及观音像,和尚或尼姑几人,响铙钹念佛经,项目有几套:开光、超亡魂、走西方、过十王、哭主、迭灯、担关钱、舞摆钹花,女死加打莲池、拜血盆,尼姑加"鲫鱼穿花"等等 。对走西方一项,一晚要走几次,环佛案而行,孝子全家跟着僧尼走,子孙要在佛钟内丢钱,钱丢得多,僧尼走越久,名为送亡灵上西天 。
关于僧尼做斋表演打莲池,是民间舞蹈艺术技巧 。有单莲池、双莲池、八角莲池之分 。表演单莲池,要有3个僧或尼上演,1人击鼓作板,2人表演 。2人中l僧执莲花棒,1僧敲括抬子(即小钹形样)念经,有节奏 。众僧和经合唱 。音调和谐,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双莲池要5个僧尼配合演奏,2僧执莲花棒,2僧执敲抬子,1僧击鼓作板;八面莲池要9僧尼表演,l僧敲鼓、l僧敲锣、3僧执莲花棒、3僧敲括子、1僧响铙钹、敲锣者场上指挥 。场地上用大竹笪一张,内置莲池盆一只(如红脚盆一样大),盆内有纸剪莲花等,8、9个僧尼沿盆周行表演,经调与舞步棒法、鼓磐配合,形成热闹场面,很有观赏价值 。八角莲池非一般寺庵的僧尼能够胜任,因为一般寺庵的僧尼没有这功底,而且用费多,也是非一般家庭的孝子能办到 。一般的家庭亦不可能雇请这样庞大阵容的僧尼 。自解放以来大埔未见有此项活动 。它的经典以木莲(即地藏王菩萨)为主,请求木莲超度亡灵上西天 。
迭灯是一种杂技武功,用碟9只,内盛花生油,配l寸灯芯 。灯火旺时,左右手臂上各放油灯4盏,额门上放油灯1盏,反背弯腰步行环场二三圈,以及卧地,背垫木椅等技巧,时间约半小时 。1僧响钹随行,和以经曲,无其他佛经意义,纯系表演技能,亦是民间武术中之一例,演给群众欣赏而已 。
哭主是做佛事中之一套项目 。用一枝薄竹担竿,一头用竹篮或藤篮,盛放亡灵神主,另一头用一大束经书,1僧人担起,两端垂下,代孝子痛哭父或母的生育教养之恩德没有很好的报答而悲切,又代亡灵通过十殿放行,以经书引带亡灵上西天,免受地狱之苦 。其所念经文,常令听众泪下 。
担官钱,亦有说担关钱 。说是子女代父母清除他(她)们出生时欠下十殿冥宫官府之钱,今父母逝世要还清他们,希望过关容易,不受到冥官阻挠,也冀能再生人世,或易于登上仙界 。还有一种隐义,暗示阴间官府也要这项那项的钱 。官钱用纸包扎一大束,包纸内藏有剪刀l把,圆镜l面,裁缝尺1支,算盘1把,小木杆秤1支 。意为官钱要用秤称过,用尺量过,算盘算过,或多或少,用镜照过或真或假,用剪刀裁过,或多余或不足,分毫不能少交 。说明冥官要钱,十分的认真 。担官钱者不是僧尼,而是主家或僧尼代找民间艺人,或善歌的乞丐 。人滑稽,善口才 。能表达感情,与和尚尼姑诵经配合,十分风趣,真有"经歌听得人人醉,直把斋场作戏场" 。至于官钱内的剪刀、尺、镜、算盘等物,和尚、尼姑念经时,有一段小插说,有韵脚的祝贺词或戏戒语,亦颇喜听 。如:秤竿钉来拉拉横,孝家做事百般赢 。一年四季皆清洁,菜园无(巫)育也会靓 。秤星点点系分明,孝子出路好前程 。牛肥马壮人康健,出门处处遇贵人 。剪刀开口丫丫开,孝女孝媳都做娘,个个都生双贵子,财丁福禄一齐来 。一面镜子团团圆,来照世人邪与奸 。邪恶从来日子短,良善之人万万年 。
堂奠
还山埋葬前一天晚上,要举行堂皇的堂奠礼,即是亲友向死者告别献礼奠祭 。是日下午,亲朋戚族,都送祭品牲仪、挽联挽轴前来致奠 。祭品、挽轴陈设悬挂于灵堂,花圈簇圈,轴文旌表,十分荣光 。女的要外家题谥号,男的要请族绅题 。同时还要行点主仪式 。
题谥号亦叫题谥法,法者,即死者一生行为品德,可给人们做模范法则 。男子秉乾之刚,故其谥号要取刚强毅烈之义;女子配坤之顺,故其谥号要取温柔淑顺 。题谥法时,上堂或下厅设方桌一台,屏椅一张,桌上陈列索品水果、美酒等 。另备红盘一面,盘内放红色二个,一收一留,新毛笔一枝 。墨砚、红纸等 。题谥人端坐上面,孝子跪于下方求题 。如果孝子不肖,虐待父母的,题号人久久不下笔,让他长跪以教训一番 。题完后说好话:"子孙发达,兰桂腾芳" 。题完把笔丢在地上,但笔不可丢到人 。
题木主(神主)
灵堂上或下厅设桌一张,神主牌放在桌上,陈设素品、黄酒三杯 。题神牌人向神牌手捧一杯酒行鞠躬礼说:一杯酒敬天地 。向天鞠躬,将酒酹到地上 。然后拿二杯酒说:二杯酒敬厅堂;然后又捧第三杯说:三杯酒敬爷娘 。最后拿神牌,右手拿笔说:"神王神王,头点灵光,点主点主,主财主丁,主富贵,万事吉祥" 。立即点在"王"字上头,成为"主"字了 。
堂奠时亲朋戚友齐集于孝堂,蜡烛高烧,孝子点白烛,亲友烧红烛,孝子最先行奠,孝孙、侄、外家依次排列 。唱礼人要注意,孝子喊节哀,亲戚喊哀止 。意思是孝子丧服3年哀痛还没止;亲友没有孝服,当晚就止了 。孝子节哀者,即节哀顺变之意 。
行奠时孝子知道某亲戚要奠祭跪拜父或母灵,孝子要上前到亲友面前跪阻,表示不敢当,阻谢他来 。有人误解说跪请,不对,没有理由请亲友来跪拜父母之灵的 。亲友行奠时,孝子孙要在昃堂前跪谢 。礼完后,亲友扶孝子起来,表示彼此礼节 。堂奠完后孝子捧主出堂化财,同时灵屋也随化 。但亦有的灵屋留待次日死者还山后,由僧尼烧化 。有祖祠的孝子要捧神主牌登座 。
出柩
出柩即死者还山,亦叫出殡 。多早宴前还山 。当开宴半晌时,孝子穿着孝衣,在大门槛上向内外亲友一拜跪谢 。孝子全家在孝堂用圆筐放菜肴,一家共吃,叫吃团圆饭 。
抬柩用一般用4人,富裕的用8人,另加4人帮助扶柩,多是子侄辈 。棺枢出外大门后停顿,举行饯行 。棺盖上用五彩丧帷掩盖 。男的用纸剪白公鸡一只,插于棺盖上 。女的用纸剪白鹤一只,插于棺盖前头,以示骑鹤西归 。
送葬时长女婿擎铭旌,身穿白衣,红头红腰,高举先行开道,挽轴、花圈、白彩旗、中军、锣鼓、和尚或尼姑,亲友随送,孝子捧神主牌,一老者或子侄兄弟辈张伞护送随行 。媳妇不送到葬地,半路而返 。孝媳对翁姑送葬半路而返,有三种说法 。客家俗谚:孝子孝女送过岗,新舅半路转家堂 。一说翁或姑出殡之日,孝子全家及亲友都走了,家中空无一人,为防盗贼,是以媳先回;二说新舅不是翁姑亲生,聊代丈夫子女哀送一程;三说翁姑生前对待媳妇苛刻,死后就怀恨在心,送葬之日半路折返 。后人效法,成了风俗 。现今此风,仍照奉行,理由怎样,无资料考证,很难说清楚 。
到山圹时,孝子要检查圹洞是否合格,或者有无坏人破坏,然后进棺封圹门 。封圹时有师葬和佛葬 。地舆葬叫师葬,僧尼葬叫佛葬 。封圹后,主葬人要说吉利话,掷粮米,孝子媳孙等用衫襟装粮米,带回家中放进米缸里 。亲友送葬返回时,要在大门口洗红水表示红吉 。
孝子和用事人员,安排回礼,亲友礼物厚的要充款,回豚肉、香糕等,打发平安回家;亲友礼物薄的不充款,回豚肉、香糕等,打发平安回府 。丧礼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