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民俗:棉花灯


皖北民俗:棉花灯

文章插图
儿时过正月十五的歌谣 , “照照、照照眼儿 , 三年不害眼儿;照照、照照腚 , 三年不害病 。”现在想起来小时候的元宵闹花灯情景感到十分美好 , 想起来都甜滋滋的韵味 。
【皖北民俗:棉花灯】 儿时家里穷、村里也穷 , 也没有电 , 只有正月十五晚上村里大街小巷灯火游动照亮整个村庄 。
“棉花灯”可能是皖苏北一带的正月十五特有的民俗活动 , 家境好的用“好面”(小麦面)蒸 , 家境不好的用“杂面”(粗粮面)蒸 。面是没发酵的“死面” , 和面时要加上盐、胡椒粉、花椒面等 , 面必须和得硬硬的 , 然后在面案上揉搓成擀面杖般的圆柱长条 , 再切成段 , 每一段制做一个灯 。先在每段的上端凹成一个小窝 , 再在灯口周围捏上花瓣等形状 , 花边有用手捏出来的 , 有用筷子夹出来的 , 有用剪刀剪出来的 。
数量一般的根据家里的人口数来定 , 人手一盏 , 还要多出来几盏灯 。常见的生宵灯是龙灯 , 捏成一个龙绕在灯上 , 又叫龙盘灯 。为了方便小孩子拿 , 他们的灯上都有一个把 。待灯和龙全部捏好后 , 放在锅里蒸熟 。蒸的过程中有水蒸气 , 会结成水珠贮存在灯窝里 。出锅时 , 大人往往先观察那个灯里的水多 , 据说是代表当年的雨水情况 。出锅后 , 在灯窝里插上用稻草杆或火柴杆做的灯芯 , 在上面缠上一层棉花 , 加入棉油或条件好的放点香油 , 小小的棉花灯就可以正式点亮了 。
点亮以后灯的先放到堂屋中间的八仙桌子上、灶头风箱上、粮食屯上、家里的箱柜上 , 有的还要放到牲畜棚的位置 , 总体意思今年有个大丰收 , 照亮希望 。在安排小孩子给当年有老人去世的家里送上几盏灯 , 因老家当地有规矩家里老人离世3年内不能蒸灯 。邻里乡里就多蒸几个派孩子送过去 , 大家一起过佳节 。
天黑以后 , 小孩们成群结队的是端着“棉花灯”去村里“人多场子”地方 , 在一起比谁家的灯蒸的最好看 , 谁家的媳妇手巧 , 谁的灯最亮 , 谁的灯亮的时间最长 。老人们也会给婴儿用“棉花灯”照眼 , 有祝愿、也有嬉闹、有调侃、嘴里念念有词:“棉花灯 , 照照眼 , 三年不害眼 。棉花灯 , 照照、照照腚 , 三年不害病 。”待到夜深人静 , 游走的灯群渐行渐少 , 孩子们会从“棉花灯”的边缘一小块、一小块的掰下 , 蘸灯窝的油就着吃 , 吃完了还要舔舔手指头上的油 , 香着呢 , 简直就是美味 。有的舍不得吃 , 在手里把玩 , 留待第二天再吃 。
可如今大街小巷灯火辉煌 , 就不见那盏微黄带红的弱弱的光儿时记忆的“棉花灯”在街巷游走了 。只有家里老人还想起来正月十五蒸蒸灯 , 给不能蒸灯乡邻送上几个以表心意 。小孩子们也不端灯了把灯当做一个年代的“工艺品” 。更体会不到那年、那景、留给那一代人最美好的记忆 , 回不去童年留不住的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