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有的文化标志:牌楼和牌坊

牌楼,与牌坊类似,汉族传统建筑之一 。最早见于周朝,最初用于旌表节孝的纪念物,后来在园林、寺观、宫苑、陵墓和街道均有建造 。
北京是中国牌楼最多的城市 。一种有柱门形构筑物,一般较高大 。旧时牌楼主要有木、石、木石、砖木、琉璃几种,多设于要道口 。牌楼曾作为多届世博会中国馆的门面建筑,吸引了世人的视线 。其中1867年世博会中国馆牌楼使用木、竹和麦秆等材料,造型简单,令人赏心悦目;187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中国馆以一座精心雕凿、涂饰的全木牌楼为正门,浓郁的民族特色吸引了参观者和各国参展官员;1900年巴黎世博会的中国牌楼外形仿造国子监琉璃牌楼,气势恢弘 。
牌楼和牌坊的区别
牌楼和牌坊的区别在于牌坊的横梁上不起楼 。
其实牌坊与牌楼是有显著区别的,牌坊没有“楼”的构造,即没有斗拱和屋顶,而牌楼有屋顶,它有更大的烘托气氛 。但是由于它们都是我国古代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而且又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长期以来老百姓对“坊”、“楼”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后两者成为一个互通的称谓了 。
从形式上分,牌楼只有两类 。一类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 。顾名思义 ,这类牌楼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 。
另一类是“不出头”式 。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 。如果分得再细一些,可以每座牌楼的间数和楼数的多少为依据 。无论柱出头或不出头,均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 。顶上的楼数,则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 。
在北京的牌楼中,规模最大的是“五间六柱十一楼” 。宫苑之内的牌楼大都是不出头式,而街道上的牌楼则大都是冲天式 。
建筑作用
一般来说,牌楼不外乎是:作为装饰性建筑;增加主体建筑的气势;表彰、纪念某人或某事;作为街巷区域的分界标志等 。
北京的牌楼比别的城市多,数百年国都使北京的殿堂、庙宇、大建筑群,以及需要纪念和表彰的事件、人物相对较多,作为装饰性的牌楼也就多起来 。元大都时,全城分为50坊,明代分四城(区),36坊,清代分五城(区),坊依旧 。这也是北京牌坊多的一个原因 。
从结构上分,中国的牌楼可分为六类
第一类是木牌楼 。这类牌楼数目最多,基础以下(地下部分)用柏木桩(现代用水泥浇铸),称地丁 。基础以上各根柱子的下部用“夹杆石”包住,外面再束以铁箍 。如果是不出头式,则柱子的顶端以“灯笼榫”直达檐楼的正心行(檩)鰕,与檐楼斗拱连接,上下一气 。
街巷木牌楼顶部出檐甚短,做成悬山或庑殿式 。每根柱端耸出脊外,柱顶覆以云罐(也叫毗卢帽)以防风雨侵木柱 。楼顶所用之瓦,亦因其作用和地点不同而相异 。内廷各坊之顶用各色琉璃瓦,街巷诸坊多用黑色布瓦 。
第二类是琉璃牌楼 。这类牌楼多用于佛寺建筑群内 。经初步调查,北京仅有三间四柱七楼一种 。它的结构是,在石基础上筑砌6尺~8尺的砖壁,壁内以喇叭柱、万年枋为骨架 。砖壁上辟圆券门三个,壁下为青、白石须弥座,座上雕刻着各种风格的艺术图案 。壁上的柱、枋、雀替、花板、龙凤板、明楼、次楼、夹楼、边楼等均与木坊相似 。所不同的是,这种坊用黄、绿二色琉璃砖嵌砌壁面,远远望去威严壮观 。
第三类是石牌楼 。这类牌楼以景园、街道、陵墓前为多 。从结构上看繁简不一,有的极简单,只有一间二柱,无明楼 。复杂的有五间六柱十一楼者 。由于本身的结构特点,有的虽为三间四柱式,却只有花板而无明楼 。石坊的明楼比较复杂,浮雕镂刻亦极有特色 。如果石质坚细,不仅浮雕生动,而且其精细的图案历经数百年也不泯没 。
第四类是水泥牌楼 。这是近代建筑技术的产物,其数量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增多,但大多数是用于古牌楼的搬迁和加固工程 。
第五类是彩牌楼 。这是一种临时性的装饰物,多用于大会、庙市、集市的入口处,会期一过即拆除 。一般用杉杆、竹竿、木板搭成 。顶部安装五彩电灯泡,一眼望去,色彩缤纷 。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牌楼已不存在,但是,有些牌楼由于历史悠久,影响很大,至今地名和遗址犹存 。
第六类是铜制牌坊,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设计创建中国第一座铜牌坊,高6.1米、宽7米,重近百吨,牌坊雕有莲花等图案,在普陀山进香古道妙庄严路入口处,琉璃的翘角,精致的铜艺,栩栩如生的龙狮、仙鹤雕刻,牌坊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题“慈航普渡“ 。
另一面由原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题词“妙庄古道”,由国学大师文怀沙撰联“雅颂声共梵音齐远,云和月随法鼓偕宣”,另一面由西泠印社书法家、该牌坊设计建造者朱炳仁撰联“庄严六时苦心苦行尽佛心,妙理三乘古道古来是觉道” 。
该铜牌坊的落成,不仅为普陀山风景区又增添了一个精品景点,还掀开了佛国千年进香古道妙庄严路重修工程的序幕 。铜制不易损坏,更具视觉效果,也有益于传世保存 。
特色牌楼
【中国特有的文化标志:牌楼和牌坊】 五牌楼
北京繁华的正阳门大街(也称前门大街)上,曾经矗立着一座北京城最高大、最雄伟的木质结构牌楼正阳门牌楼,俗称“五牌楼” 。
五牌楼的名字缘于它五间、六柱、五楼的建筑样式 。五牌楼始建于明代,但因其木制,在明万历,清乾隆、道光、同治年间,先后多次遭遇大火,最大一次火灾是1900年庚子之变中,义和团火烧专卖洋药的“老德记”时,大火蔓延到正阳门下的五牌楼 。后来几经翻修 。
国子监牌楼
国子监街是北京仅存的保留四座牌楼的古建街,牌楼建于明代,为一间二柱三楼,街两端的牌楼匾额为“成贤街”,街中间的牌楼匾额为“国子监” 。除街上四座牌楼外,国子监内有一座黄色琉璃瓦牌坊,是乾隆四十八年建的,高大秀丽,坊壁雕飞舞盘龙,正面匾额为“圜桥教泽”,背面为“学海节观” 。国子监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机构,又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
其他特色牌楼
雍和宫南端的大院,有一座大照壁和三座宏伟的五彩牌楼 。
在颐和园正门东宫门正前方约200米处,有一座高大的三门四柱七楼式木牌楼,正面有两个正楷大字“涵虚”,背面刻有“罨秀”两字 。它是颐和园的标志,已有200多年历史,现仍保存完好 。
中山公园有一座“保卫和平”牌楼 。原来建在东单北面的总布胡同西口,叫“克林德纪念坊”,是清政府为讨好洋人,纪念被击毙的德国公使克林德而建的 。
在风景区或古迹群内,尽管牌楼是陪体建筑,但是它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
古色古香前三门大街两旁高层建筑耸入云际,街上车水马龙自然是现代化大城市的一般景象;但是当人们步入成贤街时,马上就会觉得这是在古都北京的街巷中漫步 。
其原因除了古门道、下马石、拴马桩等的点缀之外,恐怕就是几座牌楼在起作用了 。牌楼的存在使得街巷古色古香 。
每处古迹都有一定的意义,每座牌楼往往又有它自己的特殊意义 。何况牌楼本身精雕细刻,飞金走彩,还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 。
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物,都不能以金钱来估量 。每座牌楼都可以看作是当时历史事件的见证 。如东长安街牌楼和东单牌楼就曾“目睹”了火烧赵家楼的壮举及沈崇受辱的事件等 。
总之,应极力保存北京的牌楼,如必须拆除,应考虑迁建,千万不可废弃,古迹文物,千金不换 。
牌坊有木构和石构两类 。南方的牌坊以石构为多,适应南方地区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 。
从功能性质上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标志性牌坊,一类是纪念性牌坊 。标志性牌坊一般立于某一重要建筑入口之前,成为重要建筑的标志 。
纪念性牌坊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纪念性建筑,用于表彰和纪念,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弘扬道德思想的一种手段 。一般牌楼的正中间最上面都有一块小竖匾,上书“圣旨”或者“恩荣”,表明是皇帝亲自下旨表彰,古代规定没有皇帝的圣旨是不能立牌坊的 。
中国现存最大规模的牌坊群——安徽歙县棠樾村牌坊群,一连七座牌坊矗立在村外的大道上 。这个牌坊群就是为了表彰棠樾村中的一个大家族——鲍氏家族的贡献 。鲍氏家族自南宋时前来此地,世代居住在棠樾村 。家族中男性大多在外经商、读书、做官,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女人们在家相夫教子,孝敬老人,友爱乡里,多次得到皇帝的表彰,因此建了那么多的牌坊 。
中国古代建筑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毎种建筑类型都代表着一种文化类型 。它们是中国古代数千年文明史的形象表达,所谓“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就是这个意思,它比任何文字的历史都更直接、更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