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钱“花钱”:古代货币中的奇葩

“钱”与“前”同音,古代货币的形态多为方孔圆形币,钱中有眼,因此,在古人看来,钱币就有了“眼前”的含义,如果钱币上铸有福禄寿的图案,那便是“福禄寿在眼前”的意思 。也正因此,在我国古代货币中出现了一类奇葩——被称为“花钱”的民俗钱 。
源于汉兴于魏晋鼎盛在明清
民俗钱又称“花钱”“厌胜钱”或“压胜钱”,外形常与当时的古钱相仿,但却不能流通 。花钱所展示的内容丰富,是不同时期民俗的缩影,有祈福、镇库、馈赠、祝福、玩赏、配饰等众多类别,映射出百姓对幸福安康、前程锦绣的美好期许 。
花钱的图案五花八门,没有年号,也没有通宝,反倒是“龙凤呈祥”“状元及第”这些吉利语,除文字外,还有宝剑、灵兽等图案,寄托着使用者的愿望 。
花钱一般是用来佩戴的 。中国古人有佩玉的风俗,但玉的价格很高,普通百姓买不起,却也想祈福消灾,佩戴写满愿望与祝福的花钱,是比较经济实惠的办法 。
【民俗钱“花钱”:古代货币中的奇葩】 一般而言,花钱在逢年过节时可以当压岁钱,此外,进京赶考时,最好带上“连中三元”“文星高照”等;做买卖时,要带上“招财利市”“黄金万两”;新婚时可以佩戴“龙凤呈祥”;而盖房上梁时,也要压上花钱,以保平安 。
目前,很多专家认为汉朝是民俗钱诞生的时期 。这绝非偶然,而是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密切相关 。汉初,国家统一、经济发展较快、社会趋于安定,由于趋利避害心理因素的作用,人们开始将铜钱制成“护身符” 。这就是以祈求升官发财长寿为主要内容的各种民俗钱 。此时,这些钱多作为瘗钱用于陪葬,让主人在去世后继续升官发财的美梦 。如“辟兵莫当、除凶去央(殃)”的压胜钱,此钱上端有环,中为圆形,下端方形中通一小孔,形制独特,开创了民俗钱体系 。
到魏晋南北朝之后,民俗钱得到进一步发展,形式上仍多以当时流通货币为文,诸如“常平五铢”“五行大布”等,唯尺寸大小不一,书法有别;背面则铸有日、月、北斗星象以及仙道人物等图案 。
隋唐时期虽然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民俗钱的品类反而不多 。一般仅见“开元通宝”钱背铸祥云以及契刻简易花草枝叶图案等,但也有形制与用途较前代有所发展的,如“长命守富贵”钱,以花形五字钱文突破以往圆钱上下左右四字钱文的形式,是唐人婚娶时“撒帐”所用,取吉祥美满多得子之意 。
宋元时,民俗钱又多了起来,也很有特点 。北宋早期博戏用的选仙钱,画面图案由诸仙组成,背面皆配有一首五言绝句,非常优美 。如壶中仙词云:“有时壶内去,去即一千年 。荣辱悲欢外,须知别有天 。”这充分折射出宋初人们注重精神修炼、渴望成仙得道的人文之风 。
明清二代是我国民俗钱铸造大发展的鼎盛时期 。目前传世和出土的绝大部分花钱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总体上以吉祥为主 。
如今,花钱已经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隐退了 。然而近年来它的收藏价值却在悄然升温,已经成为各大拍卖行的常客,其成交价格也不菲,甚至破万元的花钱也层出不穷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花钱在国内留存上千年,从汉朝到近代一直有人铸造,花钱得到人们的青睐,除其精神上的象征意义以外,精湛的工艺、丰富的表现内容、极强的艺术观赏性都体现了我国各个时期普通劳动人民的智慧 。
钱眼里蕴藏商业史
“重农抑商”几乎贯穿了中国封建时代的大部分时期,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在明清时期这种禁锢有所缓解,特别是在江南一带,对财富的追求已经不是那么隐讳的话题,而这一时期,相关的民俗钱也逐渐丰富起来 。
在这一时期,苏炉所产的民俗钱就有一款正面为“一本万利”四字楷书,后面则是宝瓶、罄、戟等组成的画面 。据介绍,“瓶”与“平”谐音,“罄”与“庆”谐音,“戟”与“吉”谐音,寓意平安吉庆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正德通宝”,根据历史记载,明朝正德皇帝并没有铸造钱币 。目前市场上能找到的“正德通宝”多为清代到民国时期铸造的花钱,又被称作“压胜钱” 。
据清代俞典园《茶香室四钞》所载:“国朝焦循《忆言》云,泰州宫紫悬太史言:十年前后以重价购求正德钱,一二文可值一金,云正德为游龙,佩之渡江河,无波涛之厄 。近遂有伪为求售者,甚或钱背铸一龙,前此未闻,此康熙年间事也 。余幼时尚见以正德钱佩于腰首者,近则无之矣 。按正德游龙,俗传尚有此说,其钱可镇风涛,余亦尝闻之故老也 。”
通过这段文字,大致可以了解清朝初期人们为了渡海安全,才购买“正德通宝”,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当时虽然有海禁政策,但民间商人仍愿意冒险追求财富 。
除民间之外,官方与商业相关的花钱也多有发现,而且年代可追溯到更早的时期 。古代朝廷在开炉正式浇铸之前,往往会特意铸制一种大钱,寓意镇灾驱邪,求吉祥,永镇财富,该钱为非流通硬币,一般被收藏者称为“镇库钱” 。由于五代时期的南唐国铸过一种带有“大唐镇库”四字的大钱,故有此称,迄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 。
镇库钱无论材质、钱文均很精美,且铸量甚微,工艺甚精,形制比一般钱币大,为该时期铸币工艺之代表作 。
钱眼里看科举文化
科举自隋朝创立以后,就成了当时很多寒门子弟步入仕途的途径,遂成为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毕生追求,并构成了社会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进入明清社会以后,醉心于此道而无法自拔的读书人不计其数 。
因而,这种思潮在民俗钱上也得到了具体生动的体现,“文星高照”“早登科第”“连中三元”“状元及第”“独占鳌头”“五子登科”“位列三台”“一品当朝”等钱币就是追求科考、仕途顺畅的读书人的必备之物 。
通过这些民俗钱,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一些科举文化 。“文星高照”中文星指的是“文昌星”,被古人视为科举士子的守护神 。古代科举竞争激烈,因此,因科举而兴起的魁星信仰、文昌崇拜盛行一时,特别是元明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普及,对于文昌帝君的崇拜更加普遍 。
古代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级别,每个级别的第一名分别称为“解元”“会元”和“状元”,合称“三元” 。“连中三元”是指同一个考生在三个等级的考试中都获得第一名,又称“三元及第” 。这是对参加科举的士子的吉利赠言,但在中国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人很少,据考证,在中国科举史上只有17人 。
“独占鳌头”成语典出元代《陈州粜米》:“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 。”鳌头原指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举发榜时状元站在此处迎榜,因此,独占鳌头比喻位列第一 。
鲤鱼跃龙门花钱上则有一只鲤鱼在黄河龙门口的图案 。龙门位于黄河从壶口而下的晋陕大峡谷最窄处,今称禹门口 。古代有传说,河中鲤鱼若能跳过龙门,就会化身为龙,因此,在科举考试中,人们常用鲤鱼跃龙门来比喻科举及第,寄寓了人们美好的祝福与愿望 。
钱眼中的家务事
在“礼”的框架内,婚姻自古以来就是两个家族的大事,而民俗钱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如清代浙炉铸品的“螽斯衍庆”钱,正面为“螽斯衍庆”,反面为双喜 。螽斯是一种昆虫,产卵极多 。衍,延续之意 。其寓意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双喜,两个喜字重叠在一起,原非字典中的字 。相传宋代王安石在和马家小姐完婚之时,接到了金榜题名的圣旨,不禁喜出望外,遂提笔在大红纸上写出了一个双喜字,寓意喜上加喜 。此刻洞房花烛,金榜题名,可谓春风得意,人生至乐也 。此后,这个传说由王安石自创的双喜字,便大量出现在婚庆场合,以此表达人们对新人的美好祝福 。
洗儿钱是亲友长者送给未满月的新生儿祝福之钱 。因为新生儿在出生第三天需请接生婆“洗三朝”,送洗儿钱都在这三天左右进行,因此名曰“洗儿钱” 。《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 。洗儿钱除了贺喜之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者送给新生儿的压邪护身符 。
洗儿钱除了铜质之外,还出现了银质大花钱,如“长命百岁”与压岁钱可以通用 。还有“长命富贵”“连生贵子”等 。
古代文娱生活较少,一般在文人雅士之间常会以饮酒、下棋、弹琴、作诗为乐 。而这些领域也都出现了与之匹配的民俗钱 。
行酒令钱在汉朝就出现了,在河北满城汉墓中,曾出土过不少有断代标志的五铢钱,其中内有20枚铸有阳文数字从“第一”至“第二十”记数钱 。
据介绍,古人在参加宴会时,每人各执行酒令钱一枚,监酒正则将与之相对应的酒筹钱放入筹筒,经摇动后取出一枚,再根据上面记数报出何君所持数字,然后由所持者或罚酒或游戏,这也是古代民俗的集中体现 。
民俗钱有没有收藏投资价值
民俗钱到底有没有收藏价值呢?答案是肯定的 。它的收藏价值主要体现如下几点 。
第一,在铸造工艺上,民俗钱比一般流通钱币的工艺更为精湛,无论钱文还是绘画,都是精雕细琢 。图案细节相当细腻,栩栩如生 。
第二,在质地上,民俗钱的用料比一般流通钱币更 讲究,更高档 。历来的开炉钱,赏赐钱,供养钱等很多都是用金,银,鎏金等高档材料精心铸造 。典型的例子就是唐朝宫廷内用来赏玩的金质“开元通宝” 。
第三,在文物价值上,民俗钱比一般流通钱币的历史价值要高 。民俗钱的铸造量很少,而存世量更是少的可怜,它们是历史极为罕见的见证者,因此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
第四,在文化价值上,民俗钱凝聚着当时社会的美好祈愿,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
有缘遇到民俗钱,就不要错过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