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沧州青县盘古古庙

盘古是神话中开天辟地的人物,故事家喻户晓 。盘古古迹及庙会的传说在青县老幼皆知,延续古今 。《青县志》、《河间府志》、《天津府志》、《畿辅通志》、《皇朝通志》等,均有“盘古墓、盘古沟、盘古港、盘古里(村)、盘古潭、盘古庙俱在青县”的记录 。
沧州民谣:“一文一武,一国宝,一人祖 。”文者,是一代文宗纪晓岚,武者,是沧州乃驰名中外的武术之乡,国宝指沧州铁狮,人祖即盘古,盘古遗址就在今沧州市所属的青县境内 。
青县城南6公里有村曰“大盘古”,村西有座盘古庙 。大盘古位于黑龙港河(古黄河故道)西岸,其南有小盘古村,皆因相传盘古在此定居而得名 。
相传公元前约三千年前舜帝时,洪水成灾,大禹治水共凿九条大河,之一的徒骇河就分布在青县以南由西向东流经大海 。大禹在治理这片汪洋时,等水泻完后,发现一沟,并在沟头有一大土丘 。于是令人在土丘周围刨土查看,结果在南端发现一块巨石,大石上显出一巨人,双手托天,两足踏地 。大禹便告诉大家这是开天辟地的盘古氏 。舜帝闻报,即令修筑盘古墓,并于沟北立庙,又修了享堂祭殿,然后留下200户人家,100户守墓,100户看殿 。人们把看殿的这100户人家叫大盘古村,那100户守墓的人家叫小盘古村 。据说这两个村名就是从那时留下来的,至今已5000年了 。
那么,盘古为什么选择此处定居呢?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后就开始漫游天下,这一天漫游到青县,见天悬日月星辰,地缀水陆山川,又见这里高岗松柏河边柳,平地瓜果兼五谷,百花争艳蜂蝶舞,鸟唱高枝鱼浮游,可谓草肥水美,木秀花香,于是便择此定居 。盘古氏带领其家族垫台筑巢,造房建屋 。一日在挖坑取土时,不料挖至海眼,立时泉水喷涌,遂成为后人所称的“盘古潭” 。在历史上,盘古潭边曾苍松翠柏,高达数丈,游人咏其“潭波击碎月,松柏卷青天” 。腾常年泉水满塘,深不见底,且鱼虾繁多,故有“百网百鱼”之说,百里皆闻其名 。
盘古庙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十五年 。据《元史》记载:“元世祖十五年四月(1278年)修会川县(今青县)盘古王祠,祀之” 。俗曰:“先立盘古后立天,盘古受祭在会川” 。
明代盘古王祠改庙 。明永乐四年(1406年)盘古庙因年久失修而倒塌,重修 。明成化元年(1465年)再修;二十年(1484年)又倒塌,由青县知县刘素重修,因为狭小,到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重修扩建,由于财力不足,没有修成 。
明崇祯九年 (1636年)又重修盘古庙 。
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被洪水冲毁后,迁址建于黑龙港河西岸 。据《皇朝通志》载,“清康熙三十六年,康熙帝为盘古庙立御碑一座”,上注:明铁铸涂金盘古像,为弘治年所造历四百七十年 。清朝早期著名的地图——《雍正十排图》上,就标有青县、盘古庙 。
民国五年(1916年),盘古殿毁于大火(接引、三教两殿未损),经僧人本信(最后一位住持高僧释本信,法号虔修 。俗家姓景名瑞,字长安,青县前仔仪村人 。)募化、天津买办宁世福赞助,遂于民国八年动工,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修复 。但殿堂较前为小 。民国初期,青县盘古庙与盘古沟就作为古迹的旅游景点刊登在《津浦铁路旅行指南》中 。
1937年9月14日日军侵占盘古庙,修据点,挖工事,再加上战争的炮火,使盘古庙惨遭厄运,成了一片废墟 。
公元1992年,盘古里人自发捐资于旧址东北100余米处重修盘古祠(现存的庙) 。
公元2010年,经县委、政府研究决定,在康熙二十七年原址启动了盘古庙复建工程 。
盘古庙反复损毁、修建,规模、格局多有变化 。其中以明朝弘治十七年的建筑规模最大、建筑规格最高,以民国十七年的资料记载最详 。
据记载,当年的盘古庙状似北京的故宫三殿,石、砖、木结构,琉璃瓦封顶,金碧辉煌,蔚为壮观 。前殿高三丈六尺,象征一年360天;台阶18登,为18层地狱之说;飞檐椽子108根,按36天罡、72地煞而布;每根椽头系铜铃一枚,照工、商、角、征、羽五音而置,有所谓“风摇铃响天动乐,光照殿顶地生辉”之说 。殿内有身披树叶,手托日月的铁铸涂金盘古像,高一丈零八寸 。中殿塑南海观音像,股坐莲盆,金童玉女两侧 。后殿设老君、孔子、龙王三塑像,殿前有合抱粗的合欢树两株,殿后铁磬悬于古槐 。
【河北沧州青县盘古古庙】 传说盘古九月初九生日,三月初三归天,于是盘古庙设一年两度庙会,会期各下天 。每年春节一过,各地商贾云集而来,搭棚、占地、备货、洽谈,筹备三月三庙会;庙会一散,主持僧就抬着木雕盘古像出来行雨 。待透雨落下后,农民们抢种早熟庄稼 。秋天,不待庄稼收割完,全国各地商贾又蜂拥而来,筹备九月初九庙会,届时又是一番热闹景象:善男信女,寺院僧道,五行八作,泛舟骑马,云集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