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北京日报评论:App下线用户信息需要“善后”


据报道 , 近期 , 沉寂许久的蛋壳公寓App突然“复活” , 以电话及短信联系前用户 , 声称只要注入一部分资金到固定账户便可返还所欠租金 。 有网友初时信以为真 , 结果刚挂断电话反诈提示信息便接续而来 。
“想退钱先打钱” , 拙劣的诈骗套路借着过气App之名重现江湖 , 着实让人心塞 。 虽然如此手段听起来技术含量不高 , 但怎奈诈骗分子手握目标人群的精准信息 , 又深谙其希望退费的迫切心理 , 更提前策划了一出“三人成虎”的大戏——邀请用户加入“70个成员60个托”的退款QQ群 。 气氛烘托到位 , 本就因企业经营问题被“坑”了一回的无辜用户 , 很容易再被“摆一道” , 造成二次伤害 。
【电子商务|北京日报评论:App下线用户信息需要“善后”】无论何种手法 , 诈骗自当严查 , 但更要追问 , 上述用户信息是如何从企业转到骗子手里的?互联网企业在提供服务时 , 都要求用户授权这样那样的信息、注册林林总总的账号 。 对用户来说 , 让渡这部分个人隐私 , 是为了更好享受相应平台的服务;而对企业来说 , 合法使用、妥善保管这笔数字资产 , 不泄露、不挪用、不买卖 , 是起码的责任底线 。 当用户不需要或企业无法继续提供相关服务时 , 这些信息理应被彻底删除 。 但放眼望去 , 在企业如常运转之时 , 信息泄露丑闻尚不时曝出 , 倒下之后似乎更是无心顾及用户隐私 , 更有甚者还将其作价变卖 。 唯利是图 , 失责失德 , 岂能任其所为?
必须看到 , 随着智能应用对日常生活的渗透越来越深 , 收集的信息也越来越全面、细致、精准 。 早些年 , 大家提供的还多是电话号码、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物理信息 , 如今人脸、指纹等生物特征都得一并备齐 。 一旦这些隐私被泄露滥用 , 带来的风险显然与过去不是一个量级 。 互联网大潮风起云涌 , 新兴业态层出不穷 , 有统计称 , 当下App的平均生命周期仅十个月左右 。 速生速死的轮回中 , 用户信息如何“善后” , 愈发成为普遍关切 。 如何督促互联网平台做好用户数据的日常管理及“善后”工作 , 需要进一步明晰规则、加码惩处 。
数字经济井喷 , 回应隐私关切 , 做实安全根基 , 是行业主体行稳致远的关键 , 也应成为有关部门狠抓的内容 。 毕竟 , 数字经济服务人、依靠人 , 只有给人足够的安全感 , 大家才能用之无忧 。
来源:北京日报 评论员:胡宇齐
流程编辑: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