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反消费主义当道,临期食品成Z世代新宠?( 二 )


其实,临期食品的出现并不是新鲜事。
根据半熟财经报道,实体商超和电商平台出于库存压力和各方面成本的考虑,通常会拒绝接收保质期过了2/3的国产食品和保质期过半的进口食品,个别商家的标准甚至更为严苛;而在一般的便利店,每周则要更换20%以上的商品,销量不合预期的就会被下架。
这些被下架的食品会重新入库,连同其它被拒收的食品一起,积压在厂家、经销商等手里,从此沦为“临期食品”,流入线下或者线上的临期食品折扣店。
但是临期食品系统地、正规地出现确实是在近几年。疫情的催化导致临期食品市场不断扩大,加之消费者反消费主义及环保理念地觉醒,买临期食品突然就成了新一轮的“爆款生活方式”,临期食品行业也随之火热。
如今,“临期”二字背后,是一个价值上百亿的食品消费王国。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市场规模达3万亿元,市场规模巨大。从供给侧来看,每年都有大量的产品流入临期食品行业,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规模也已突破300亿元。
面对这个上百亿规模的市场,以及不断扩大的消费群体,商家与资本也在加速入场。
从2016年开始,好食期、好特卖、小象生活、Boom Boom Mart等各种新兴临期消费商家,不断涌现。
线上渠道以好食期和甩甩卖为主。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好食期母公司多维度公司于2018年获得阿里巴巴独家领投的1.1亿元C轮融资,甩甩卖也于2019年3月获得3500万元战略投资。
食品|反消费主义当道,临期食品成Z世代新宠?
文章插图

线下渠道主要以连锁折扣超市和自营店为主,比如好特卖主要在北京上海等一二线城市布局,据半熟财经披露,其最新项目合作书显示,好特卖全国门店数量在170家左右,仅上海就开出了80多家;天眼查数据显示,好特卖自2019年至今已完成5轮融资。
当人们以为“抢打折牛奶”“买促销面包”都是专属于老年人的快乐源泉时,当代年轻人早就找到了自己的省钱秘诀。
临期食品能长久吗?
虽然已经站上了“风口”,但临期食品的生意或许也没有看起来那么美好。
一方面,是供方的不稳定。
在临期品市场,货源是核心命脉,而一般能直接从厂家采购拿货的,都是大经销商。大多数的临期食品商户,并没有稳定的拿货来源。他们拿到的货,可能由多种渠道“拼凑”而来。
在缺乏足够稳定进货渠道情况下,商家往往只能有什么卖什么,这就导致了临期食品货源和品类的不稳定性。
再加上保质期的压力——临期食品从品牌商、经销商、零售商再到消费者手上,需要经过一系列流通环节,每一环都顶着保质期的压力在赛跑。
而且,临期食品的一大货源是“不受欢迎的产品”。这既包含大牌里的小众口味新品,也包含不知名的国产小品牌,以及没什么人认识的进口商品,这些产品在未取得预期市场表现时,都会产生巨大的库存挤压,从而成为临期食品的货源。
这类不受欢迎的产品,在临期零食中也较难销售出去。以一家专卖临期食品的淘宝店为例,其销量最高的往往是大牌或有一定知名度的食品。
食品|反消费主义当道,临期食品成Z世代新宠?
文章插图

此外,临期食品品质往往参差不齐,存在质量安全隐患。虚假宣传、以次充好、过期食品被重新包装成临期等现象也屡见不鲜。
在豆瓣“我爱临期食品”组内,就有大量用户发布“避雷”帖:“明明标注还有两个月,送来只有一个月保质期”“明明是临期,但是却按照正价售卖”“明明已经过期,却还说是临期”……各类问题,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