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筋温敷加盟骗局 颐养年养生馆加盟费多少钱

【松筋温敷加盟骗局 颐养年养生馆加盟费多少钱】本文作者王波是武汉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研究生
————————
今年回老家 , 发现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正在家乡广大农村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这种养老模式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敬老院” 。所谓“敬老院” , 就是为农村老人提供一日三餐的地方 。老年人不用自己做饭 , 每个月都带他们去“敬老院” 。这种新的养老模式解决了农村老年人生活中的许多困难 。目前已经在全市农村普及 , 老年人去“敬老院”吃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做法 。那么 , 什么是“老人院” , 有哪些创新?下面 , 我将根据我回国的经历谈谈我的观察 。
一、颐养之家
我的家乡在江西新余的一个郊区村庄 。今年放假回老家 , 有一次和奶奶聊天 。我奶奶说隔壁村开了个专门给老人吃的地方 , 说她打算明年不自己做饭 , 去那里吃 。一听就想是什么地方 。奶奶跟我说是老人活动中心 , 负责周边几个村的老人一日三餐 。目前有20多位老人在那里吃饭 , 我们村有3位老人 。我有点好奇 , 就去了隔壁村 , 找到了所谓的“吃饭的地方” 。这是一栋两层楼的房子 。我看到二楼挂着一个牌子 , 上面写着“xxx村护理之家” 。一楼有两个平房和一个凸出的小房间 。两个平房的门上贴着“敬老院”的牌子 , 门上贴着“不在这个敬老院的人不得入内”的告示 。右边的门是两个二维码 , 因为疫情控制需要扫描 。敬老院在元旦28日关闭 , 明年才重新开放 , 我在里面无法观察 。据奶奶说 , 养老院的房子是从村民那里租的 , 两个平房是老人用餐的地方 。有餐桌、桌椅、柜子、空调 , 保证冬暖夏凉 。右边的小房间被改造成了雇佣厨师做饭的厨房 。据了解 , 这家“养老院”于2018年夏天开业 , 负责周边4个自然村老人的伙食 。条件是老人73岁以上 , 每月交200元 。目前 , 这个“敬老院”已经吸引了两个自然村的20多名老人前来就餐 。
二、开火起灶
我没有看到做饭时的烟 , 但我闻到了食物的味道 。——这是对养老院形象的描述 。老人可以在养老院吃到美味的食物 , 不用自己做饭 。那么为什么老人不在家吃饭 , 都想在家吃饭呢?我对村庄环境和老人心态的了解让我发现了原因 。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 农村老龄化和空心化越来越严重 , 留守老人越来越多 。大多是老人小孩 , 很少看到年轻人 。分开后 , 这些老人一般都是一个人生活 , 对自己的饮食和日常生活负责 。年轻没问题 。一旦老了 , 行动不便 , 做饭就成了累赘 。老年人普遍面临这样一个矛盾:多做菜 , 难免浪费 。老年人普遍有储蓄的观念 。如果他们没有吃完一顿饭 , 他们经常会吃完几顿饭 。最后食物不新鲜 , 没意思;少做几个菜 , 会觉得不够 。还有很多老人行动不便 , 自己做饭有困难 。敬老院可以更好的解决老年人的困难 。敬老院由村委会组织 , 专项资金资助 。根据新宇家园的实施方案 , 每个行政村一次性获得10万元的财政支出补贴 。在具体操作上 , 家里聘请了专门的工作人员 , 一般有两种:买家和厨师 。以隔壁村的养老院为例 。买家也是村委会干部 , 主要工作是采购食材和管理账目 。厨师来自附近的村庄 , 工资由养老院解决 。养老院负责所有“成员”一日三餐 。据了解 , 家里的食物特点是:早餐牛奶鸡蛋 , 午餐肉类蔬菜 , 口味清淡 , 营养均衡 。养老院的一位老人说 , 买家每天买的都是最新鲜的食材 , 每天买的菜也不一样 , 厨师做的菜也是一顿一顿不一样 。有时候吃鱼 , 隔一顿饭吃鸡 。口味丰富多样 , 非常适合老年人的口味 , 一般都比较满意 。由于疫情和卫生考虑 , 养老院实行单独用餐制度 。老人自带餐具 , 饭菜做好了 , 根据需要分到了自己的碗里 。据我观察 , 分餐制也是养老院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为除了疫情因素 , 很多老人本身也有一些基础疾病 。如果不分开吃 , 相信很少有老人愿意冒险参与护理
之家 。饭菜可口 , 就餐卫生 , 这样看来颐养之家既能满足老人们的需求 , 又避免了不少麻烦 , 按理说老人们都十分乐意加入 , 但是实际中老人们也有不少顾虑 。
三、顾虑重重
我所观察的这个颐养之家共吸引了20多位老人加入 , 按照加入规则 , 年满73岁的老人才有机会加入 , 因此该颐养之家之内大部分已是耄耋之人 。老人们自己的想法对颐养之家的实施有着直接的影响 , 那么符合参与条件的老人们是怎么想的呢?我观察老人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支持者、犹豫者和无所谓者 。支持者和犹豫者占主流 , 无所谓者是少数 。支持者和犹豫者将颐养之家视为政府尊老的福利性政策表示欢迎 。支持的老人将参加颐养之家视为一种方便或者是享受:不用自己做饭就可以吃到不错的饭菜 , 而且一个月只要200块 , 虽然有点不舍得但是他们认为老了也该享享福了 。观察中 , 我发现不少老人就是抱着这种心态参与的 。值得注意的是笔者观察的颐养之家负责周围4个村符合条件老人的饮食 , 按理说符合条件的老人至少有80人(实际可能更多) , 但是实际参与的只要2个村庄的20多位老人 。其他不参与的老人大部分是潜在的支持者 , 处于犹豫的状态 。引起他们犹豫的理由多种多样 , 主要有以下几个:一部分老人行走不便 , 因为颐养之家设在隔壁村 , 本村的老人可以就近前去就餐 , 其他三个村庄的老人要自己想办法过去 。其中两个村庄的老人考虑到前往途中要经过马路 , 行走不安全 , 再加上子女不方便接送 , 他们只好作罢 。正是这个原因 , 该颐养之家除了4个外村人外 , 其他的都为本村老人 。即使是这几个外村人出行也存在不便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老家村庄的一个案例 , 老人快90岁了 , 身体不好 , 出门需要扶着轮椅和拐杖 。她去年也参加了颐养之家 , 但是由于子女工作忙 , 没时间接送她去隔壁村吃饭(大约500-600米) , 他儿子又额外每个月出400元请人接送她前往隔壁村吃饭 。除了行动不便 , 还有一些老人是出于经济考虑 , 顾虑重重 , 还有老人则担心颐养之家的饭菜不合胃口 , 不比在家做饭自在 。但是不管怎么说 , 犹豫的老人心里还是向往颐养之家的 , 仅仅是由于各种现实因素处于犹豫和徘徊之中 , 一旦阻碍因素被解决 , 他们会毫不犹豫加入 。当然 , 还存在毫不关心者 , 他们觉得自己身体健康尚可以自己做饭 , 也就无动于衷 。据我的观察 , 大部分老人是想要去颐养之家就餐的 ,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 , 大部分老人或者他们的儿女是舍得拿200元出来的 , 不合胃口也只是个别人的担心 , 如何解决最后不足一公里就餐路途才是问题的关键 。有些地方发展出了自愿者上门送餐服务 , 但是那毕竟是极个别 ,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 亟需进一步的探索 。
四、多方合力
颐养之家是一个自下而上、多方合力的产物 。颐养之家起源于民间商会组织的老年食堂 。2012年新余号召组织成立民营企业家商会 。这一年9月 , 水北商会成立 , 从泥瓦工成长起来的水北商会党委书记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 , 牵头在伍塘村等地试办老年食堂 , 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供餐 。后面老年食堂的规模扩大到27家 ,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016年底 , 在总结渝水区等地探索经验的基础上 , 新余市出台在全市农村推行“党建+颐养之家”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对2013年创办的老年食堂改造提升基础上 , 着力探索可复制、可持续的农村居家养老模式 。该经验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下好党建先手棋 , 将颐养之家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 , 形成市县指导、乡镇领导、村级主导、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二是颐养之家坚持普惠性养老定位 , 建设经费以财政投入为主 , 为每个行政村一次性投入10万元 。市、县财政还划拨专项资金 , 按每位老人每月100元的标准给予运营补贴 。三是统一场所标准、设施标准、用餐标准、管理标准、收费标准 , 实行标准化运营 。千方百计降低运行成本 , 让基层承受得起、老人负担得起 。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 , 政府是起主导作用的 , 乡贤则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乡贤在颐养之家的建设中出钱出物 , 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根据公布的资料 , 新余目前已筹集颐养之家建设和运行资金2亿余元 , 其中社会捐助4100余万元、财政投入6900余万元、老人自缴6200余万元、村级筹资2900余万元 。社会捐助的大头就是乡贤 , 主要是在外经商的老板 , 他们热衷于建设家乡 。在日常运营中 , 乡贤也不可或缺 。笔者观察的颐养之家 , 逢年过节就有“老板们”给老人们送来各种物品 , 常见的有大米、油、牛奶等等 , 帮助老人改善伙食 , 还有的老板直接送钱过来 。这里的老人逢年过节都可以收到礼品 , 个个都笑开了花 。有时候礼品虽少 , 但是老人们同样很开心 , 因为正是从这一箱箱牛奶和一袋袋大米中 , 老人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 。各方的合力让小小的颐养之家热闹起来 , 也让老人们感受到了各方的关心 , 这是他们谈到颐养之家每每要感激的 。
五、老有所养
老有所养是我国自古以来大同社会的理想 , 体现着朴素的人伦情感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城市化和工业化催生了加速前进的现代社会 , 裹挟着一代代年轻人奔向远方 。他们的喜怒哀乐、忧愁烦恼成为社会最瞩目的话题 , 与此同时这在个加速老龄化的社会中 , 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的需求却很少得到表达和满足 。就养老而言 , 老有所养说起来简单 , 在我们这个时代却存在诸多现实困难 。为了方便讨论这里只讨论农村养老 。随着打工潮的兴起 , 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 , 留下空巢老人 。子女照料时间少使得他们只能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其次上了年纪的老人面临老伴去世独自居住的困境 , 如果遇上疾病更加困难 。老有所养 , 怎么养是个大问题 。我观察到的颐养之家的模式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 目前看效果 , 它解决了部分老人自己做饭不方便的问题 。当然 , 据目前的报道 , 颐养之家的目标绝不仅限于老有所食 , 在全市其他地区的试点中 , 不少地区尝试配套实施建立村诊所(晓康诊所推广工程)、安排文艺文化活动努力让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
在观察中我也发现 , 颐养之家能够推广实施 , 除了政府强力主导外 , 还有不少现实因素 。首先是乡贤对村庄是抱有情感的 , 乡贤对家乡的情感在建设颐养之家的过程中被调动起来 , 为项目的运行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从老人的角度看 , 生活水平逐渐好起来之后 , 老年人对养老有的更高的要求 , 吃好、拥有更便捷的生活的需求得到了表达 , 在有一定经济条件下 , 不少老人选择“奢侈一回” 。当然 , 光吃好还不够 , 颐养之家作为一个公共场所 , 它在客观上有凝聚和联系的作用 , 周围的老人坐在一起聊聊天、吃吃饭 , 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孤独寂寞的情绪 。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 颐养之家的养老模式是调动已有的村庄人际关系 , 而不是重新建立新的陌生环境 。当我们看到这种模式的时候 , 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正规的养老机构 。尽管功能、养老模式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 但是我们发现颐养之家的养老模式好处在于:老人不脱离已有熟悉的村庄环境和人际关系 , 被组织起来享受更好的养老环境和资源 。对于老人来说一切是这么的熟悉 , 只是多了更可口的饭菜和更就近的医疗 , 他还是可以通过熟悉的环境获得温暖和支持 。养老院模式虽然正规 , 但是老人要重新建立起关系 , 物质上能够满足 , 但是在精神陪伴上却存在巨大缺陷 。
在观察中我也注意到当前的颐养之家模式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颐养之家的资金一直是一个大问题 。按照政府的规划 , 颐养之家作为普惠性养老政策 , 老人每个人只需要支付200元 , 而颐养之家日常开支远远超过月人均350元 , 其他的大部分资金需要从其他渠道获得 。一般是政府一次性支付10万元 , 社会捐助再贡献一部分 。我们可以看到 , 颐养之家其实是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的 , 财政提供的资金远不能支持颐养之家走很远 。实际上从全市的报道来说 , 有不少颐养之家运行没几年就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停止运营 。另外一个大问题是 , 标准化运营不够标准 。政府计划进行标准化运行 , 统一设施、标准等 , 但是实际观察中笔者发现颐养之家运营中容易受人员、管理等个人因素影响 , 远没有达到标准化运营的地步 。比如有的地方管理不善 , 财务混乱导致老人抱怨和抗议;有的地方采购员总买不到可口应季的饭菜导致颐养之家吸引力不够 , 甚至厨师的手艺也会很直接地颐养之家的运营效果 。如何稳定、持续等运营下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
——
贺雪峰著《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 , 东方出版社2019年版 。
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detail?id=3423699151458814139&origin_type=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