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三潘是什么意思


平定三潘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平定三藩”是指平定三藩之乱 。三藩所指的分别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
清政府入关之后,不仅要击败明朝的残余势力,除此之外还需要清除李自成的农民军,明朝的降官变成为了清军的可利用力量,其中就包括“三藩”,而在三藩当中,吴三桂的势力最大,甚至可以影响到清朝国力 。
1681年,清军进入云贵省城,吴世潘自杀,标志着三藩之乱被完全平定,也代表着清政府势力的稳定 。
清廷为制止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平息吴三桂等三藩叛乱的战争 。清初,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统称“三藩”),分镇云南、广东、福建,形成割据势力 。康熙十二年(1673年)八月,清廷下令撤藩,十一月,三藩中势力最大的吴三桂叛乱 。次年,先后夺占贵州、湖南、四川 。耿精忠、尚之信(尚可喜之子)、陕西提督王辅臣等相继举兵响应,很快占据江南6省及陕、甘等地 。康熙帝紧急调整部署,以浙、赣为东线战场,以陕、甘为西线战场,对叛军剿抚兼施,迅速扭转局面 。西线清军收复兰州、延安等地 。十五年,王辅臣归降,西线叛军瓦解 。东线,清将岳乐、杰书等,歼灭耿精忠部数万人,迫耿精忠归降 。十六年五月,尚之信降清 。十七年三月吴三桂称帝,八月病死,其孙世璠继位,退据贵阳 。清军乘胜分路南下,收复长沙、衡州、成都、重庆、桂林等地 。十九年十月,吴世璠逃昆明 。二十年十月,清军破昆明,吴世璠兵败自杀 。至此,三藩之乱被平定 。
以上资料取自百度百科
事实上在某些小说里也有涉及 。例如金庸先生的《鹿鼎记》
清王朝入主中原,降清汉官起了很大的作用,功不可没 。其中功劳最为显赫的有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三人,都晋封为王,分别镇守东南和西南地区 。至康熙年间,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镇守福建,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史称“三藩” 。他们各拥重兵,掌握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大权,犹似三个封建割据的独立政权 。
【平定三潘是什么意思】三藩之中,以吴三桂的势力最大 。吴三桂原为明朝辽东总兵,驻守宁远 。当李自成大顺军逼近北京时,崇祯皇帝命他带兵入卫首都 。吴三桂率兵入山海关,到达丰润的时候,李自成军已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他立即回到山海关,骑墙观望局势的变化 。这时在北京的李自成把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他的爱妾陈园园扣为人质,招降吴三桂 。吴三桂得悉陈园园被李自成手下将领刘宗敏掠走,大怒,派副将杨坤、游击郭云龙送信到清军驻地,向多尔衮乞师援助 。正在挥师东进的多尔衮,见到吴三桂乞师助战的信正中心怀,立即回信,以“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为诱饵,引他率众来归 。双方一拍即合,多尔衮日夜兼程向山海关进发 。李自成得吴三桂拒降后,亲自率二十万大军与吴三桂战于山海关附近的一片石 。经过四天的急行军,清兵至山海关外,吴三桂出关迎接 。多尔衮命吴三桂再次入关与李自成接仗 。酣战时刮起一阵大风,沙土弥漫,咫尺间不能辨见 。多尔衮命阿济格、多铎率二万轻骑从吴三桂阵营的右侧突然杀出,大顺军措手不及,死伤甚众 。李自成发现阵形突变,知道清兵出击,立即下令退兵,撤回北京 。多尔衮当即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命他追击李自成军 。李自成弃北京退走山西,吴三桂也返回北京 。清军入北京城以后,取代了明王朝的统治政权 。
清朝定都北京不久,命阿济格为大将军,西征李自成农民军,吴三桂也随清军出征 。李自成在清军追击之下,且战且败,于顺治二年死于湖北九宫山 。顺治三年至顺治十六年的十余年间,吴三桂与南下清军一同镇压农民起义军余部,为清朝统一了西南地区 。顺治十六年正月,南明永历政权的桂王朱由榔逃奔云南 。二月,吴三桂与清军攻克云南城(今昆明),桂王流亡缅甸 。康熙元年,吴三桂将朱由榔从缅甸捉回,在云南绞死 。清廷认为,吴三桂以开关迎师,后来追击李自成置他于死地,又扫平西南农民军余部;置桂王朱由榔于死地,明朝残余势力被完全扑灭,为清朝所建立的功劳冠于其他明朝降将,故封平西王,留镇云南 。
吴三桂拥有七万军队,进驻云南以后,占据五华山桂王故宫为藩府,又大兴土木,增华崇丽,与王宫无异 。吴三桂控制云贵、湖广地区,招揽人才,树立党羽,凡知县以上的各级官员和军队将领,都由他的旧部担任,清朝的吏、兵二部,不得掣肘,他的财政情况,户部也不得查核 。吴三桂甚至还可以向全国选派官吏,称为“西选” 。西选之官几满天下 。吴三桂藉没明朝黔国公沐氏的庄田占作藩庄,又广立关卡,征收榷税;垄断盐井、铜矿,造兵器、铸钱币 。他用这些财富招兵买马,扩充军队 。在吴三桂控制下的云南地区,俨然像一个脱离清王朝的独立王国 。
康熙帝对三藩势力的膨胀,予以密切的关注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向朝廷上奏疏,要求归老辽东,并请求所属部下也移驻辽东,儿子尚之信袭他的王爵 。康熙帝把尚可喜的奏疏视为契机,批准了他的请求 。吴三桂知道后,也假惺惺地上疏,请求“移藩”锦州,以试探朝旨 。康熙帝立即把他的“移藩”奏疏命群臣集议 。多数大臣认为,吴三桂的奏疏非出由衷,如果同意“移藩”,必然导致动乱,因而不赞成“移藩” 。而尚书米思翰和大臣明珠认为,吴三桂不宜久镇,以“移藩”为宜 。康熙帝经过慎重思考之后,向诸大臣宣布说:“吴三桂蓄异志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尤可制也”,断然发出撤藩令 。九月,康熙帝移藩令到达云南,吴三桂狗急跳墙,十一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周王,天下招讨兵马大元帅”,蓄发易衣冠,以白旗为帜,公开起兵反清 。同时,致书尚可喜、耿精忠以及各地党羽,要他们也举反清旗号,参加武装叛乱的行列 。
吴三桂突然反叛,清军措手不及,各路战场均处劣势 。叛军迅速占领广西、福建、广东、云贵、湖南、四川、陕西诸多地区,战火烧遍半个中国 。叛军所到之处,抢掠金库、粮库,屠杀人民,广大民众又一次遭受战争的苦难 。吴三桂企图以“反清复明”为号召 。但是,吴三桂的这个号召,并不得人心 。因为他引清兵入关,清朝才得以定鼎中原;又是他把明朝宗室桂王朱由榔追杀于云南,所以明朝的一些遗老逸臣都不愿跟着他反清 。
康熙帝亲自指挥平叛战争,调度全局,谨慎部署,采取剿抚并用,分化瓦解三藩营垒的方针,把打击的重点放在吴三桂方面,宣布“凡归顺兵将,既往不咎,并给恩养安插 。同时,康熙帝破格提拔了一批忠于清朝的汉族绿营将领,安置在前线的指挥岗位,加强了清军的战斗力 。
吴三桂叛乱的次年,陕西提督王辅臣响应吴三桂叛乱,并煽动宁夏兵变 。甘肃提督张勇推荐赵良栋为宁夏提督 。赵良栋应召入京,向康熙帝奏说“首恶严征,协从宽宥”的策略,康熙帝点头称善 。赵良栋奉旨选精兵赴宁夏,一面宣布康熙帝安抚谕旨,一面打击叛乱首领 。他分兵出击,散其党羽,逮捕为首叛乱的参将熊虎,请旨斩首 。宁夏平定以后,赵良栋受大将军图海节制,进讨陕西王辅臣,分别平定秦州、西和、礼县等地,王辅臣势穷投降,在被召入京途中自杀 。陕西平定以后,又向四川进兵 。康熙帝命大将军图海破栈道,取益门镇,向四川进兵 。赵良栋率步骑五千,进师破密树关,与叛军大战于黄渚关,进而攻取阳平关 。平凉提督王进宝出凤县,定汉中,凉州提督孙思克出略阳,下阶州,三路清军会师宁羌 。接着,赵良栋与王进宝分道白水坝 。清军与叛军隔江布阵,江水涨,又无渡江船只,叛军乱箭飞矢如雨 。赵良栋大呼“看我的指挥鞭所指的方向前进,后退者斩” 。全军在他的鼓动下呼声震天,跃马冒矢强渡,勇往直前,无一回顾者,叛军惊恐而退 。清军渡江后,连克龙安府、绵竹县,十天之内,收复成都 。康熙帝嘉奖赵良栋的战功,破格提升为云贵总督,加兵部尚书 。
经过二年多的平叛战争,战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东西两个战场捷报频传,参与叛乱的干将耿精忠、尚之信等,纷纷倒戈降清,收复了大片土地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称帝,国号大周,年号昭武,大封文武百官以稳定阵营 。当年秋天,吴三桂做了几个月的皇帝就一命呜呼,孙子吴世瑶从昆明赶来,奔丧即位,改元洪化 。吴三桂死后,湖南、四川相继为清军收复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军从湖南、广西、四川三路发兵云南,进攻昆明 。大将军贝子彰泰率广东、广西的满汉旗兵四十万大军入云南,指挥部设在云南城(昆明)东归化寺,城西的碧鸡关也驻扎大批清军,但彰泰却按兵不动,不敢向云南城发起攻击 。吴世瑶集精兵死守,两军相持没有正面交锋 。九月,赵良栋率军至云南,请求彰泰配合进攻云南城 。彰泰为保存兵力,不愿攻城 。赵良栋是一员猛将,他不顾彰泰的保守用兵,带领兵勇夜攻南坝,破垒夺桥,逐步逼进城边,士兵伤亡甚众 。彰泰在赵良栋的催促下,只好下令向云南城发起攻势 。由于清军的攻势强大,云南城已不能久守,叛军头目吴世瑶遣兵出城与清军决一死战 。清军在桂花寺大败叛军,吴世瑶自杀,部下弃城乞降,云南城攻克 。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已被平定,吴三桂尸骨传至各省示众 。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愿望,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