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对职高学生总是存在偏见?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社会上为什么会存在这种观念呢?有以下几点原因 。
晕轮效应
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 。 我们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之后 , 这种印象会影响我们对这个人其他特质的判断 , 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点 。
当我们在街上看到一位美女或者帅哥 , 就会觉得对方是那么美好 , 一定也很温柔、善良、聪明、完美 。
所以我们看到职高生喝酒、抽烟 , 就觉得他其他方面也不好 , 推测他肯定在家不懂事、叛逆 , 在外惹是生非 。
为什么我们对职高学生总是存在偏见?
文章图片
晕轮效应具有两面性 , 一方面 , 它帮助人们快速形成对别人的印象 , 以更好适应环境 。
另一方面 , 晕轮效应形成的印象几乎总是不准确的 。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 是指对一种情景的最初错误解释 , 会引起某种预料的行为 , 使错误观念变成了现实 。
人处于社会中 , 时刻受他人的影响 。
当我们还年幼时 , 还未对职高生形成固定的印象 , 但他人对职高生的评价不知不觉影响着我们 。
当我们戴着这样的有色眼镜对待他们时 , 会引起他们的抗拒反应 , 从而验证了我们起初对他们的错误印象 。
为什么我们对职高学生总是存在偏见?
文章图片
有研究者指出了这一社会互动的心理机制:
第一 , 我们认为他是怎样的;
第二 , 我们按照与我们认知相符的方式去对待他们;
第三 , 对方解释我们的言行;
第四 , 对方对我们的言行作出反应;
第五 , 我们解释对方的言行与我们一开始所认为的是一致的 。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本质上一种社会知觉偏差 , 它加深了人们对职高生的误会 。
认知启发
认知启发是指人在社会中喜欢走“捷径” , 并不对关于他人的所有信息进行感知 , 而是倾向于“抄近路” , 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 。 研究表明 , 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
人们对职高生形成的不好的印象是因为采用了“表征性启发” , 即根据当前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 。
为什么我们对职高学生总是存在偏见?
文章图片
比如 , 混混大都抽烟、喝酒与打架 , 这些特征就是人们对混混在头脑中的表征 。 人们对于混混的认识就是抽烟、喝酒与打架 。
因此 , 人们每当看到具有这些特点的职高生 , 就会将他们归为混混一类 。
表征性启发一般都是准确的 , 但容易使人忽略概率 , 产生几率谬误 。
社会同一性理论
又称为社会认同理论 , 是由英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吉菲尔等提出来的 。
其基本观点是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 , 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产生的根源 。
塔吉菲尔等通过“最低限度群体”范式的经典实验 , 发现群体划分本身就能引发敌意性的群际行为 。
职高生属于社会群体 , 与之类似的 , 还有着本科生、研究生群体等等 。
为什么我们对职高学生总是存在偏见?
文章图片
在网络上 , 有些本科生和研究生自视甚高 , 试图凭借学历划出一条分界线 , 亦或是部分职高生过分敏感 , 激活了心理防御机制 , 这就加深了原本就存在的、由不同群体引发的敌意行为 。
讨论了众多因素之后 ,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人们对职高生的认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