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了40年的“亚洲第一刊”《读者》,离开或许来不及说再见

《读者》曾经风光无限 , 一火就火了差不多40年 , 在国内的杂志期刊界堪称神话 , 由于出刊量大 , 曾经被称之为“亚洲第一刊” , 如今在时代的潮流冲击之下 , 作为纸质媒体的《读者》明显力不从心了 , 颇有点“苟喘残存”的味道 。
对于《读者》这本刊物 , 相信很多80、90后这一批人相当熟悉 , 特别是在初高中阶段 , 《读者》这本杂志简直就成了“圣经” , 在班上可以传阅到烂 。 在街边的报亭里 , 总少不了一本《读者》 , 《读者》当时能够吸引年轻阅读者的主要原因是里面大多数都是“爽文” , 还有不少的“心灵鸡汤” , 一些动人的小故事 , 有趣又醒神 , 《读者》滋润一下枯燥的学习 。
风光了40年的“亚洲第一刊”《读者》,离开或许来不及说再见
文章图片
“读书”“心灵”是当时《读者》的主要标签 。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产物 , 曾经的《电脑报》《参考消息》《意林》《青年文摘》《演讲与口才》《知音》《故事会》等刊期都是属于那个时代青年人最喜欢的读物之一 , 随着报亭的消失 , 这些杂志也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 。
风光了40年的“亚洲第一刊”《读者》,离开或许来不及说再见
文章图片
《读者》现如今也与时代的洪流在博弈着 , 现在人手都有一台手机 , 快餐文化越来越普及 , 大众更愿意看十几秒的短视频也不愿意拿起桌面的书本 , 手机上的资讯来得更加及时 , 更多元化 , 甚至不用费脑力就可以轻松接受 , 而纸质媒体就显得尤为单调 , 没落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
风光了40年的“亚洲第一刊”《读者》,离开或许来不及说再见
文章图片
早期的《读者文摘》就是《读者》的前身 , 由于前者与的杂志同名 , 避免在版权名上不必要的争议 , 才改为如今的名字 。 但当时改名并没有实质影响到《读者》的销量 , 不减反升 , 甚至改为半月刊 , 期刊发行量亚洲第一 , 世界第四 , 全球90多个国家都有发行 , 在1993年就疯狂发售了350万册 , 单是“读者”这个金字招牌 , 就曾估值370亿 , 一时风光无限 。 或许这是《读者》最高光的时刻 。
风光了40年的“亚洲第一刊”《读者》,离开或许来不及说再见
文章图片
高峰之后就是下坡路了 , 据2018年《证券日报》的报道 , “《读者》已经发不出工资了” 。 实在令人唏嘘 , 很多读者都有疑问《读者》是不是面临“倒闭”了?《读者》官方立即做出辟谣 , 读者还是正常出刊的 。 不过 , 公司财报不会骗人 , 《读者》确实已经日落西山了 , 2018年上半年 , 应付职工工资从去年的2700万 , 下降到468.24万元 , 减幅高达82% , 虽然还没有实际倒闭 , 但是真的离倒闭不远了 。
风光了40年的“亚洲第一刊”《读者》,离开或许来不及说再见
文章图片
时代在不断变化 , 其实《读者》也想赶上流量红利时代 , 也在线上进行推广 , 《读者》APP早在2012年就登陆苹果APPStore , 不过在2014年6月13日 , 他们还是推出了自己的官方正版 。 试图在线上推行“互联网+心灵鸡汤”的模式再次征服读者 , 但是效果似乎不得人意 。
现在线上的文字软件更加包罗万象 , 就拿今日头条举例 , 个性化的数字化媒体更适合如今的读者 。
风光了40年的“亚洲第一刊”《读者》,离开或许来不及说再见
文章图片
风光了40年的“亚洲第一刊”《读者》,离开或许来不及说再见】网友看了《读者》的没落也感叹万千 。 “读者这种快餐式的文摘类刊物的确不行了 , 但是像《中国国家地理》这种比较厚重的杂志每期仍能发行百万册 。 所以 , 不是纸媒不行了 , 而是《读者》不行了 。 ”“是“读者“跟不上《读者》 , 还是《读者》跟不上“读者”?其实 , 时代列车抛下哪个人 , 是不会提前打招呼的!大变局中 , 我们不能刻舟求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