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科学界一般常提证实,少谈证伪呢?( 二 )
演绎逻辑:从一般到特殊的必然性逻辑推理 。 从抽象概念到具体“事实” 。 由全称命题推论到单称命题 。 演绎适用于数学、逻辑等抽象科学 , 是一种“试错机制” 。 通过“问题猜想反驳”的循环过程来“证实或证伪” 。
人类的认识活动 , 总是先接触个别事物 , 后再推及一般 。 有了一般规律后 , 又可以从一般推及个别 , 如此归纳和演绎往复循环 , 认识不断深化 , 形成理论 。
卡尔·波普尔的哲学
既然科学假说提出后 , 就慢慢等待证实好了 , 波普尔为什么要绞尽脑汁地想出一个“可证伪”的判断标准呢?
原因在于 , 当年的波普尔在研究物理学中的命题时发现 , “证实”和“证伪”并不是对称的 , 看看那个“白天鹅”例子就明白了:要证实这个结论 , 你需要将全宇宙的“天鹅”都考察一遍 , 但那是不可能的 。 而要证伪这个结论就简单多了 , 只需要抓住一只不是白色的天鹅就可以了 。
文章图片
再深入思考下去将发现 , “证实”和“证伪”的不对称是来源于刚才所介绍的命题的分类性质 。 比如天鹅例子中的那个命题是个“全称命题” , 因为它陈述的对象是“所有的”天鹅 , 这样就造成了:证实需要考察无穷多的天鹅 , 而证伪只需找出一个反例即可 。
考虑有关天鹅的另一个命题“存在不是白色的天鹅” 。 这个命题要被证实就比较简单:找到一只非白色的天鹅就行了 , 而要证伪则比较困难 , 理论上有可能需要考察无数多的天鹅 。 与原来命题不同的是 , 这不是一个全称命题 , 而是一个存在命题 , 因而证实与证伪的角色也就有所不同了 。
波普尔所说的“理论不能被证实 , 但能被证伪 。 ”是指“全称命题” , 而“单称命题”是既可被证实 , 又可被证伪!关键问题是 , 波普尔认为科学假说大多数是全称命题 , 因为科学的目的就是要探索自然界的规律 。 所谓规律 , 肯定不止覆盖一个小小的领域 , 而是能包容的范围越大越好 , 越广泛才越有用 , 要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 。 比如说 , 牛顿的“万有引力” , 指的是“任何两个质量之间”都存在吸引力 , 遵循同样的公式 , 而不是仅在地球和月亮间才有这个力 。
文章图片
因此 , 波普尔认为 , 可以用“可证伪性”来分界科学和非科学 。 而过去人们采取的使用归纳法来证实和判定科学结论是不可靠的 。
然而 , 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从归纳个别现象开始 , 然后得到一般规律 。 由此出发而有了科学家们经常使用的“证实原则” , 即认为一个命题的意义在于它能被经验所检验 。 但如上所述 , 因为科学理论追求普适性 , 多数为全称命题 , 因此波普尔认为 , 可证实性是不现实的 , 个别经验不可能推广到无穷 , 过去的有限实证也不可能无限地推广到未来 。 因此 , 科学和非科学应该用证伪的原则来分界 , 因为个别的事例无论有多少 , 也证实不了一个全称判断 , 而“一个反例可以反驳一条定律” 。
在波普尔看来 , 科学不是什么“真理” , 而只是一种不断被证实 , 也有可能被证伪的猜测和假说 。 可证伪 , 是所谓科学猜想与非科学陈述的根本区别 。 面对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 , 科学家首先提出某种猜测和试探性理论 。 如果去解决或解释它 , 需要根据猜测或试探性理论演绎推导出可以检验的假设 , 假设检验的目的不是去证实理论 , 而是看理论能不能被否定、反驳或证伪 。
- 任正非|任正非与孟晚舟的姓氏为什么不一样?
- |为什么以前在飞机上不能开手机,而现在可以了?
- 家电业|为什么家电业要拒绝躺平敢于折腾?
- |日本手机为什么沦落了?
- 换手机为什么建议避开128GB的,原因主要有3点,懂的都懂
- 人类的工作会被AI取代吗?如果机器能够深度学习|为什么说AI能作巴赫的曲,却写不出村上春树的小说?
- 锐龙|为什么AMD只推出一款锐龙7 5800X3D?因为资源都优先给Milan-X了
- 苹果7|明明我的苹果7P还能再战两年,为什么要我淘汰
- Linux|为什么国企要把电脑全部换成Linux环境?能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一下?
- iPad|一样是苹果的电子产品,为什么iPhone比iPad贵几千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