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科学界一般常提证实,少谈证伪呢?( 三 )


为什么科学界一般常提证实,少谈证伪呢?
文章图片
如果从理论推出的假设与经验证据不符 , 说明理论被证伪 , 必须抛弃 , 再提出另一个试探性理论 , 重新检验 。 如果假设与经验证据相符 , 不能说理论已被证实 , 只能说理论被“确认”(corroborated) , 可以暂时接受 , 但是随时准备接受新一轮经验事实的否定 。
科学理论永远处在这样一个不断试错、证伪的过程中 , 没有一种理论可以一劳永逸地被证实 。 这就是波普尔可证伪性原则指出的科学研究、科学发现和科学进步的途径 。
据此 , 波普尔认为 , 一个理论的科学地位 , 不是靠经验证实或具有可证实性 , 而是依赖其可证伪性、可反驳性、可检验性而确立的 。
“可证伪”和“被证伪”
波普尔提出的“可证伪” , 是指一个科学理论要有被否定的可能性 。 科学理论是人们从自然得到的知识的积累和升华 , 是人性的 , 因而是可错的 。 一个理论系统只有作出可能与观察相冲突的论断才可以看作是科学的 。
必须注意某些词语用法上的区别 。 波普尔科学哲学观中的界限是“可证伪” , 不同于“被证伪” 。 如果一个科学假说被证伪了 , 就需要重新考察这个理论 , 被修改或被摒弃 , 并不一定意味着旧理论的全面崩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