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顺丰“慢跑”

顺丰|顺丰“慢跑”
文章插图
文 | 新眸,作者|陶心怡,编辑|桑明强
多元化是否能成为顺丰的新出路,仍需时间验证。
根据财报,2021年上半年,顺丰实现总营业收入883.44亿元,同比增长24.20%,两年平均增长32.82%,高于行业的两年平均19.40%的增速。顺丰总营收增加,一方面缘于去年疫情下快递寄递需求爆发的大环境,另一方面也与近年实施的多元业务策略有所关联。
新眸注意到,顺丰在财报中指出:在公司积极拓展新业务市场的策略下,其他新业务板块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合计收入同比增长43.77%,贡献了超过48%的收入增量,占总收入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6.69%提高到30.89%。从冷链、医药、同城急送到供应链等业务,顺丰似乎证明了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是传统快递企业的必经之路。
问题是,随着新兴玩家(比如极兔)的入局和大票零担市场的兴起,多元化策略能否成为顺丰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最优解,仍有待商榷。基于此,本文新眸将以顺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锚点,探究物流行业的新变局。
转型还是兜弯?【 顺丰|顺丰“慢跑”】致使物流玩家转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不甘于只送快递。
一个明显的感知是,即便在经营模式上呈现直营式和加盟制的分野,顺丰、京东物流与通达系大都殊途同归,朝着综合物流服务商的方向转型。
过去十年,电商爆发给民营快递的野蛮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达系凭借加盟制、价格战等策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但同质化竞争、薄利却成为快递行业挥之不去的标签。相较之下,定位中高端时效件的顺丰,通过在服务和定位上的差异化,实现了较高的议价能力,成为民营快递领域中最赚钱的公司。
顺丰早期的差异化,主要得益于“自营+加盟”的运营形式与飞机运货的时效航线(重投入)。
成立之初的顺丰采取与通达系类似的加盟商运营模式,早期业务是顺德与香港之间的即日速递,得益于加盟制节约成本、扩张迅速的优势,顺丰能够在三年内将服务网络从广东省内延伸到省外,并继续向长三角、华东、华中等地区渗透。
经过三年扩张,顺丰速运的各加盟商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了结构松散、利益多元化严重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顺丰借鉴了国际四大快递巨头的直营模式,在1999年开始了产权回购行动,继而采用“自营+加盟”的运营模式。
至于顺丰飞机运货这个业务,就要回到2003年,那一年SARS病毒爆发,航空公司运价大跌,顺丰得以把握时机与扬子江快运签下合同,成为当时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使用全货运专机的民营快递企业。
在那之后,顺丰和多家航空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利用国内230多条航线的专用腹舱,在全国各个城市之间运送快件,实现了全年度、全天候、零节假日快件派送,甚至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能够比肩联邦快递,做到“隔夜送达”。
站稳中高端时效件市场的顺丰,年营业额年平均增速高达50%左右,顺丰借此全面提速、扩大网点,以自营+加盟的运营模式保证服务质量,又以飞机运货业务奠定了在同行业中的运货速度和竞争优势,在快递行业站稳了脚跟。
2015年底,申通率先向资本市场靠拢,发起了国内“快递第一股”的争夺战。从圆通的紧随其后,到通达系的集体上市,是资本介入快递行业的直接表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民营快递企业的内生裂变。通达系、顺丰、京东物流都开始由快递企业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即打造一个以快递为核心的生态圈。
申通的“产品生态营造”、圆通的“快递+”、韵达的“一体两翼”、中通的生态圈构建,以及顺丰的差异化竞争,意味着物流不再是一个运输环节,而是深度嵌入了供应链各部分,玩家们开始发力经济、快运、冷链、同城、国际等新业务,渗透到供应链的环节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