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做科普 院士成“网红”( 二 )


除了影响大众 , 刘嘉麒也希望自己所做的“云科普” , 能带动更多科学研究者参与到这一工作中来 。  
“对我来说 , 做科普是一份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 ”刘嘉麒告诉采访人员 , 他幼时经历过丧父之痛、家庭困顿 , “如果我小时候没有获得他人的帮助、没有国家的培养 , 就很难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 对此我一直心怀感恩 。 其他的科研人员或许有不同的成长经历 , 但每个人都不是‘生而知之’ , 一定是‘学而知之’的 , 在学习的过程中 , 一样都会得到来自社会各方的支持 。 所以 , 在当你掌握了一点知识、有了一些能力后 , 自然理所应当地要去回馈社会 。 知识不能自私 。 从这个角度说 , 每位知识分子都应该做一些科普工作 。 ”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长舒德干—— 
“科研和科普理应‘比翼齐飞’” 
今年76岁的舒德干是进化古生物学领域的专家 。 而今 , 他在网络上又被网友们赠予了一个新头衔——“重量级宝藏UP主” 。  
在一期主题为“我们从哪里来”的科普视频中 , 舒德干站在档案柜前 , 随手拿出了被称为“天下第一鱼”的昆明鱼化石 , 向观众讲解生物进化 , 并幽默地补充道:“这个东西是超级国宝 , 平常我都是锁在保险柜里的!”引来网友在弹幕中惊呼“太珍贵了”“原来学知识还能免费看国宝” 。  
有人觉得 , 院士做科普是“大材小用” 。 能掌握本领域最前沿知识的人 , 给公众讲解一些皮毛 , 难道还不容易么? 
但舒德干却说 , 做好科普并非易事 。 为了把古生物学这个“冷门学科”讲解得“接地气” , 他着实花了不少功夫 。  
生物进化的复杂过程 , 光靠说不够直观 , 那就制作大量图片向观众展示 。 为了能让知识基础不同的观众“各取所需” , 舒德干会录制多种长度的视频 , 既有面向普通观众的“短视频” , 也有针对专业学生的“长视频” 。 讲授的话题也要经过精心挑选 , 有的介绍古老生命跌宕起伏的演化进程 , 有的讲述达尔文、牛顿、孟德尔等科学家的故事 , 还有的是分享自己学术生涯中的个人经验 。  
在“深入浅出”上所做的努力 , 让舒德干的科普大受欢迎 。 他举例说:“有一次 , 我问一个收看过我科普内容的九岁小朋友 , ‘你能够听懂多少?’她回答说:‘我听懂了百分之八十 。 ’” 
虽然在学术上是前辈、在年龄上是长辈 , 但舒德干却习惯在自己科普视频的结尾说一句“请大家批评指正” 。 他也喜欢通过弹幕 , 收集观众们的反馈 。 “留言里不乏一些真知灼见 , 有鼓励也有善意的批评 , 还有网友会调侃我的‘湖北腔普通话’ , 很好玩 。 这种及时的互动 , 是网络科普的一大优势 。 ” 
自6月底开通视频账号以来 , 舒德干已上传了15则科普视频 。 8月份 , 他更是做到了每周更新两次 。 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外 , 为科普花费这么多精力 , 值得么? 
舒德干的回答是“甘之如饴” 。 在他看来 , 通过科普传播进化古生物学的诸多重要新发现 , 与大众分享科学思想 , 这是一件既利于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 , 又能丰富大众文化生活、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美事” 。  
“从我自身的工作角度看 , 科研和科普理应‘比翼齐飞’ 。 ”舒德干颇为感慨地告诉采访人员:“我曾经在科学研究上做过一些工作 , 如今年龄大了 , 更感到最重要的事是要让‘学术基因’得以传承 , 建立一个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梯队 。 具体到科普工作上 , 我想要为各种优秀科普作品的问世鸣锣开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