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做科普 院士成“网红”( 三 )


对于收看自己科普视频的观众 , 舒德干也有一些期盼 。 “除了想让大家在听故事的过程中 , 获取一点进化古生物学的有趣知识 , 我还希望能给青年人一点思想上的启发 , 培养大家爱动脑的好习惯 。 学习不光是轻松愉悦地看‘热闹’ , 更应该看懂其中‘门道’ , 最好还能有勇于质疑的精神 。 这样的青年 , 才能在将来的实践中 , 创造出新知识、新思想 。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 
“我在科普中承担的角色就像一位导游” 
“同学们大家好 , 我叫蒲慕明 。 过去的四五十年间 , 我是教神经科学的……” 
年过古稀的蒲慕明院士 , 端坐在一排书架前 , 声音洪亮地说起开场白 。 这是今年6月他发布的第一则科普视频 , 主题是“大脑可以移植吗” 。 两个多月后 , 该视频在哔哩哔哩网站的点击量已超过30万 , 网友的弹幕几乎覆盖了整个屏幕 。  
“脑科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问 , 大家对‘大脑是怎样思考的’‘记忆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问题都很感兴趣 。 ”讲起自己研究多年的专业 , 蒲慕明十分自豪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这当中不只有未解的前沿谜题 , 也有很多适合向大众进行科普的趣味知识 , 因此 , 自己多年来始终坚持在做科普工作 。  
“现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 , 通过视频科普能够触及更多听众 , 这个形式当然更好 。 但我也发现 , 有些‘网红’打着‘科普’的名义 , 讲的内容似是而非 , 比较浮夸 。 ”作为一位严谨的科学家 , 蒲慕明一向反对网络上哗众取宠的“伪科普” , 这也促使他下定决心要做好线上科普 , 让正确的科学知识触及更多网友 。 他觉得 , 科研人员在传播科学成果时应该讲准确、讲清楚 。 “不准确的内容 , 会误导大众对科学成果的认知 , 造成社会对科学家和科学的不信任 。 ” 
蒲慕明指导的研究生们 , 对老师做“云科普”的想法格外支持 。 有一名熟悉视频制作的学生 , 主动承担起拍摄、剪辑的工作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蒲老师会和大家一起商定讲授的主题 , “录制一次的内容 , 我们回来会剪成3期节目 , 保证每则视频的时长在8分钟以内 。 ” 
切合年轻人口味的选题 , 符合网络收视习惯的视频节奏 , 再加上院士级水准的讲解 , 强强结合 , 让脑科学这门听上去“高大上”的科学 , 也变得轻松易懂了起来 。  
当然 , 不论怎样改变传播形式 , 蒲慕明的科普 , 依然坚持着他做研究的核心理念——“实事求是” 。 “真正好的科普 , 不但要告诉大家 , 什么是目前我们已知的 , 还要讲清楚什么是未知的 。 不能为了吸引观众而夸大科学上的成果 。 要让大众明白 , 在科学的前沿领域 , 仍有很多神秘未解的问题在等待探索 。 ”蒲慕明打了个比方:“我在科普中承担的角色就像一位导游 , 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讲解 , 激发出网友们对科学的好奇心 。 ” 
除了传递正确的科学知识、激发观众的好奇 , 蒲慕明还想通过自己的视频 , 让观众收获一份“科学的态度” 。 他告诉采访人员:“科学不只是知识 , 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 一个有科学思维的人 , 具有能科学判断各类事务的能力 , 能够根据事实去求证 , 并且从证据中做出自己的判断 。 ” 
蒲慕明认为 , 知识本身会不断更新变化 , 但科学的思维可以一以贯之 。 “如果有年轻的网友能在看过视频后 , 树立起科学思维 , 成为一个‘科学的人’ , 那这将是我科普工作的最大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