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新品就位,双11的剧情从「新」开始( 三 )


此前可优比是在自己店铺测款 , 测款周期要3个月 , 试错成本很高 , 所以只能前置到日常测款 。 但大促的流量成倍涌入 , 如果判断不准确 , 单独开款就会造成库存积压 。 天猫U先通过集中派发测款 , 为品牌提供了行业对标数据 , 辅助判断 , 是“最适配大促的前站拉新渠道” 。 整个流程缩短到23天 , 效率也大大提高 。
在今年天猫618期间的一次测款拉新中 , 可优比测款派发达3.4万个 , ROI达到33 , 是普通广告投放工具的3倍 , 产品7天回购率比同期商品回购提升6% , 带来超过300万GMV 。
曾经的淘女郎陈暖央 , 一开始通过1688进货的中小卖家 , 而后打造了「暴走的萝莉」品牌 。 品牌初始阶段 , 在TMIC的C端共创平台“天猫造物星球”上征集用户的“宅家三公里”服饰需求 , 3天内收到超过2万条的消费者创意 , 基于消费者创意TMIC测款选出大众呼声高的前8款 , 进入生产环节 。 整个过程15天 , 提速3倍 。



对这些商家/品牌来说 , TMIC新品数字系统不只是研发一款新品 , 天猫小黑盒不只是新品上市营销 , U先不止提供派样支持……它们提供的是一套完整的新品上新能力 , 帮助商家研发、测验、销售 , 包括整个新品产业链的革命构想 。
占据“新品”的阵地 , 孵化原生品牌、原生SKU , 与品牌商联合定制 , 这曾经是所有电商自营平台最想做的事情 , 而天猫通过平台的方式 , 帮助品牌在更大的数量、更高的层级上做到了 。

不止上新、试新 , 还要造新
9月23日 , 天猫宣布 , 要从B2C转型为D2C平台 。 帮助商家从电商全域营销走向企业全域直接服务消费者 。
提到D2C(Direct-to-Consumer)的销售模式 , 或许脑海中蹦出来的是Shein、Allbirds、完美日记、Lululemon等一连串代表品牌 , 它们大多与消费者形成一种互动关系 , 更代表着当下年轻消费者的生活态度 。 在不同的观察视角总会给D2C赋予不同定义 , 但共性在于是品牌与消费者的直接对话 。 当品牌对于这一概念越来越追捧 , 作为中间渠道的电商平台价值又在哪里?这或许是阿里提出这一新命题背后的最大考量 。
传统零售时代以产品为中心 , 靠产品、价格战或供应链优势取胜 , 老品牌们过去也大多将电商作为一个销售渠道 , 通过钻展、直通车打爆款 , 靠公域投放拉来新客 。
但随着线上获客成本增加 , 粗放思维开始转向精细化运营:GMV(平台交易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的计算方式 , 转变为GMV=消费者数量xARPU(消费者平均购买客单价) 。



这其中 , 新品是串联起完整消费者运营周期的那根线 , 对新品的数字化运营 , 也成为D2C平台最重要的价值点之一 。
目前 , 天猫上至少有500个品牌在内部成立了互联网新品研发部 , 这些团队专门和天猫对接新品研发和发布等事宜 。 欧莱雅、资生堂等在内的公司还加码宣布 , 中国市场未来50%以上的新品将通过天猫平台孵化 。
2019年 , 雀巢启动了针对当年夏季饮料市场的研发 , 它找到天猫TMIC寻求建议 。 在分析完相关市场数据之后 , 雀巢锁定了新品潜在的主力消费人群 , 随后得到了这个群体在夏天喜欢和核心购买的冷饮口味 。 在综合考虑供应链、生产线等各种因素以及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团队成员的建议 , 并通过天猫面向目标用户发起模拟测试后 , 雀巢筛选出了三款新口味正式投产 。 此前 , 雀巢推出咖啡新口味的周期平均达到15个月 , 但此次果萃口味系列新品仅耗时4个月左右 。
随后的销售数据进一步证明了该模式既快又好的特征:首发后 , 在天猫超级品类日当天卖出了超10万盒 , 占店铺总成交的一半;而在紧接着的618期间 , 雀巢果萃咖啡新品在开售两小时内也卖出了4.4万袋 。